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16914100000021

第21章 个性问题的心理辅导(3)

情景二:寒假期间,天寒地冻,但学校仍要求师生补课。一天,某中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遇上了车祸,死两人,伤三人。为此,教育局火速下令各中小学一律停止补课。接到通知,学校立刻宣布停课,学生欢呼雀跃。路上,有几个同学带着不屑的口吻说:“哎,他们怎么不早点死呢,那样我们也不需要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罪了。”

情景三:某校一女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就在中考前几个星期,突然病倒,被确诊为胃癌。班长提出班上学生自愿捐款,为她买点礼品,并准备利用星期天去看望班主任。可班上很多学生表现出一脸的不情愿。下课后,有的同学私下嘀咕道:“我没钱,上次不是已捐过款了吗?”有的同学说:“我不去,星期天还要去补课。”有的同学说:“星期天我要去亲戚家吃饭。”有的同学说:“我不去,听说这病会传染的。”

案例二

据报载,某校六年级一名学生因为学习用功,成绩不错,被老师安排和一个成绩一般的同学同桌,希望他能帮助这个学生。可他面对同学的求教总是很不耐烦,敷衍了事,甚至拒绝出借课堂笔记和复习资料。还有,某两位小学生总在别人受到批评时就开怀大笑,看到别的同学摔倒擦破了脸,他们不但不去安慰还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又有一些学生,看到另外两个学生打架,他们不但不去劝说,反而围起圈子喊着号子说:打得好,使劲打!

案例三

某校初三学生进行第一次模拟统考,在阅卷中,有一篇作文让阅卷老师潸然泪下。在文章中,作者写道:在她五岁时,父亲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身亡。从此,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年前,她母亲积劳成疾,终于病倒,被市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小小年纪的她饱尝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好在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以及社会各界和亲朋好友的无私捐助,才使她得以继续在校学习,母亲的病情也有所好转。文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间处处是温暖”的主题。负责批阅作文的老校长愧疚难当,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的责任,这是自己的失职。放下试卷,他立刻去找该同学表示歉意,并提出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可哪里知道,那位同学却淡淡地说:“作文的情节是我虚构出来的。”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市场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原则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的盛行,社会失范行为处处可见。受其影响,一些学生对“不谦让,不为别人着想”习以为常,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私、霸道表现得越发突出。学生周围的人群,包括家长和老师,有时“恨铁不成钢”,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的情感日渐冷漠。独生子女的地位,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难以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对人冷淡。有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自己索性也冷漠;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中受不得半点委屈,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年轻气盛,互不相让,产生了疏离感;还有的学生由于好高骛远,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滋长了不满和失望的心理,加上不能进行自我调整,由此产生了对人对事的冷漠。

学生心理的冷漠化倾向,是一种致使青年学生人格变态发展的“病菌”。它不利于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利于培养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我们不能对孩子心理冷漠的现象掉以轻心。

对待学生的冷漠化倾向,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通过班级氛围改变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着力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起学生内心的良知、正义感、荣誉感和羞耻心,充分发掘出学生内心世界里的“性善”部分,从而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道德情操。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活动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感恩知足”的感激之情,培养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种情感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发现某些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特别突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进行案例分析与评价,逐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知识,建议从家庭做起。

家庭是子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孩子不仅需要呵护,更需要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诸如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礼节、待人处事和兴趣、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好吃的东西总是给孩子,差的给大人,家长认为理所当然,孩子也欣然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对“不谦让,不为别人着想”习以为常,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私、霸道表现得越发突出,甚至凌驾于父母之上。老师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后,要及时进行德育教育,教孩子回报大人的爱心,激发他们的感激意识。

学生虚荣心强,怎么办?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小英平时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交际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还经常会吹牛、攀比、挖苦、排斥别人。看到同学背了个新书包,小英就一定要让父母也给她买一个新的;看到同学家长开着汽车来接,总是表现出蔑视的态度,吹嘘自己的叔叔(或其他亲戚)家有好几辆高档轿车;看到同学穿了新衣服,就说人家这不好、那不好;看到同学成绩考得比她好,就说人家作弊;她还爱撒谎,说自己家有很多好东西(其实家境并不是很好),某某领导是自己的亲舅舅;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揭人短处……因此,她在班级里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同学们都不喜欢跟她玩。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虚荣心强的学生总是否定自己的短处,总是要诋毁别人。因此,他们有时缺少远大的理想,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假如无条件满足虚荣心,很容易导致他们犯罪或受骗。所以,辅导学生克服虚荣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1.帮助学生认识虚荣的危害

学生之所以会存在虚荣心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它是有危害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图文或观摩影片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一些由于虚荣而犯罪或受骗的典型例子。看完后,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主题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对相关主题以书面等形式发表各自的看法。让他们从中认识到虚荣心的危害性,纠正他们原有的错误认知,从而使他们有动力去行动、去克服。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的总体趋势,学生将承受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诱惑,对于判断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就更不容易分清事物的美和丑了。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大讨论,确立如“朴素与艰苦奋斗是美还是丑”之类的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作总结性的发言。如果是高年级学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让学生搜集大量有力的论据,通过正、反两方唇枪舌剑的较量,使学生理解到朴素、艰苦奋斗的含义,体会到美的真谛。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就不会再刻意去追求“金玉其外”的外表装饰,虚荣心在他们身上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每个人都好面子,特别是小学生,由于他们看问题存在盲目性、片面性,所以,很难对“面子”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小品、课本剧等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从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中得到深刻、具体的体会,逐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让学生知道“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让学生体会到做人必须“实”,绝不可“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很容易使人格受到扭曲。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让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学生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那么,他们就能重拾自信。

4.帮助学生学会把握攀比的尺度

攀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需要把握好比较的方向、范围和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比较时,要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班上的作用与贡献;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健康的比较,如比勤奋、比刻苦、比干劲、比实绩,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实力,避免能力一般的与能力强的相比。

5.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

教师要积极树立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那些具有虚荣心的人,这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教育效果。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以及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努力进取的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就地取材,从本校或本班找出正面的典型事例,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榜样,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能让学生觉得更现实、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平时,教师就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向这些人学习,努力完善人格,教育他们做一个“实事求是、不慕虚荣”的人。

6.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具有虚荣心的人,大多也存在自卑心理。虚荣只是他们的一种心理补偿,他们竭力追求浮华,无非就是为了掩饰深层的心理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能及时地抓住,还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将这一闪光点放大,让它能成为照亮学生心理的明灯。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主要是靠教师平时的细心观察,也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方法,如帮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之类能全面反映学生情况的方式,这可以避免因教师的一时疏忽而有所遗漏,还能得到来自家长,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评价,从而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如果情况比较特殊且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建议学生参加一些自信心心理训练以克服自卑。

学生心理偏激,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晶放学后常去书店、礼品店、超市闲逛。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她突然产生了一种想偷东西的念头,于是趁人不备将一件文具藏到口袋中,伴着一阵心的狂跳很快走出商店。回到家中,看着偷来的文具,她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兴奋感。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她只要一到商店,就想顺手牵羊“带”走些东西。如能得手便感到很刺激,无法得手心里就觉得憋得难受。其实她自己并不需要那些东西,她常将偷来的东西送给同学。只是每次得手后,都会有种莫名的快感。然而,事后又会很紧张,常常自责,想不干又控制不了自己,常处于极端矛盾之中。最近,她和同学一起逛超市时忍不住又偷了一件文具,恰被同学发现。在她的再三恳求下,这位同学答应不张扬出去,但再不愿也不敢和她同行。晶也因自己的偷窃行为和偏激心理感到痛苦,她向本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求助。心理健康老师与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从她的谈话中了解到:晶从小聪明活泼,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很高,从小就让她学很多她不感兴趣的东西,如舞蹈、乐器、英语等。上了小学后,父母对她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为了让她的成绩保持在班级前三名,每天除了学校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每逢双休日还得外出补课。于是,晶开始用拖拉作业的方法逃避家庭作业,而后连学校的作业也少做或不做,成绩每况愈下,引起父母和老师的不满。晶觉得自己很失败,越来越沉默寡言。自从她第一次在商店得手后,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刺激和兴奋,从此便欲罢不能。

在和晶的谈话中,心理健康老师发现:首先,晶从小被父母强迫学习许多她不感兴趣的东西,小小年龄的她除了顺从之外别无他法。上学后过高的家庭期望值反使晶产生厌学心理,而学习成绩下降又使她越来越自卑,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受到师长和同学的认同。由于反复失败,这种愿望会被压抑到心灵深处,甚至在不能顺利实现时,成功的愿望就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晶就是在这种失败与渴望成功的不成熟的心态中,追求错位的“成功”,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晶在谈话中承认自己有一种报复的快感。过高的期望值使她在被束缚、被压抑与自由发展的矛盾中痛苦不堪,无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更无力反抗,但在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影响下,潜意识中的不满、报复心理便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晶难以自拔是因为她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容许的,但这种行为却能给她带来“成功”的快感。

针对此原因,心理健康老师给晶进行了心理治疗。第一,和晶一起分析这种不良行为的潜意识根源。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就领悟到自己错位的成功和报复心理对自己成长的不利。第二,利用厌恶疗法,使晶想象自己拿东西“被抓后”的情景,她感到害怕极了。第三,帮助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让她发现与开拓自己真正的兴趣,鼓励她多与同学交谈,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晶的情况有了好转,通过偷东西来实现报复的偏激心理基本消失。

上面两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偏激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思想道德问题,其中隐藏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需要的错位及潜意识中自我防卫的逆反心理。教师要细心挖掘学生偏激心理的根源,对症下药。

首先,当学生出现偏激心理时,教师要首先纠正学生的偏颇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