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16914100000022

第22章 个性问题的心理辅导(4)

偏激在认识上的表现是看问题绝对,片面性很大,常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比如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等。偏激还容易使学生莽撞行事,不顾后果,比如学生往往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当他们的朋友受了别人“欺侮”时,他们往往二话不说,马上就站出来帮朋友打架,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致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兴趣范围,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

其次,要引导学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教学生进行情绪调解和积极的自我暗示。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磨炼意志;不要让学生认为克服心理障碍很难,不愿意努力;让学生明白,冲动的时候应该冷静思考再思考以暗示自己,克服偏激行为和意见。

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怎么办?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晓薇来自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对晓薇都很宠爱,一般晓薇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爸爸妈妈都会满足晓薇的要求。但是,最近妈妈发现晓薇越来越爱打扮,而且要求越来越多,老是缠着妈妈给她买首饰、买头饰,如果不同意就又哭又闹的,把妈妈弄得没办法。前段时间,晓薇又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头饰,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所以晓薇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都没有理妈妈。妈妈被气得哭笑不得,正想和晓薇和解的时候,接到了晓薇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陈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晓薇的妈妈,晓薇今天把班上一位女生的一个漂亮的水晶头饰弄坏了,结果和那位女生吵了起来,还差点打起来,幸好被同学们拉住。妈妈一听吃了一惊,乖巧的晓薇竟然差点和人家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匆匆赶到学校,看见了低头玩指甲的晓薇,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被弄坏的水晶头饰,妈妈一看,这个头饰跟前段时间晓薇吵着要的那个头饰几乎一模一样,妈妈心理开始有些明白了。

晓薇的诉说证明了妈妈的猜测,被弄坏头饰的女生叫清清,是班上一个很张扬的女生,她家境很好,总是带着很多漂亮的东西到学校里向同学们炫耀,为了笼络人心,还经常请同学们吃东西。晓薇很看不惯清清,但是却也很羡慕清清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她也开始学会了买首饰、买头饰来打扮自己,因为在学校里要穿校服,所以她们都在一些装饰品、文具、手表等上面做文章。最近,清清的爸爸又给她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晶头饰,晓薇看见了,又是妒忌又是羡慕,于是回到家里也缠着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怎么都不同意。今天,清清又把她的水晶头饰拿出来炫耀,晓薇气不过,借口拿来看的时候把它弄坏了,清清很生气,骂了晓薇,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他们的消费行为却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健康,其中攀比消费行为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现在的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上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MP3,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如果家里有了这样的爱攀比、赶时髦的孩子,那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环境较差的,会不堪重负;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如果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可见,攀比消费行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而言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却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老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有时甚至把孩子作为攀比的对象,那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第二,学校忽视消费教育。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也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空白,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活动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的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式,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第三,社会风气不良所致。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而对于尚未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种物质、金钱上的攀比想法和行为呢?下面几个方法供参考:

1.晓之以理

造成学生爱攀比的原因,主要是爱慕虚荣的不健康心理。这样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会忘记父母赚钱的艰辛,忘记勤俭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这种攀比行为,是建立在父母辛辛苦苦赚钱的基础上的。这里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演课本剧的方法,对之晓之以理。故事情节可以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