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16914100000006

第6章 学习心理问题的辅导(6)

任老师不动声地端着盆景走近张展和周舟,继续请同学们谈论自己是如何欣赏这盆盆景的。当老师走近张展和周舟面前时,只见他们立刻警觉起来,把东西往课桌里一放,抬头欣赏盆景。可任老师看得一清二楚,那是几张小包装食品中促销的“变形金刚”卡片。任老师心里琢磨开了:“难怪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原来是‘变形金刚’在作怪。”任老师布置接下来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画盆景。学生们纷纷拿出绘画笔等工具开始画起来。

任老师走到张展和周舟身边,弯下腰,轻声说:“最近,电视里在放《变形金刚》的卡通片,你们一定很喜欢吧?”老师停了一会儿,用眼神注视着张展和周舟。只见张展和周舟互相吐了吐舌头,任老师又说:“把你们的变形金钢给老师看一下好吗?”两个小家伙,慢吞吞从书桌里拿出了一叠变形金钢的卡片。

任老师看了其中的几张,说:“画得真漂亮!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出那么美的卡通画?”张展和周舟点点头。“可是,想要画出好看的图画,就要学好绘画的基本功!今天我们画盆景,如果你们想画卡通画,下一次我们可以专门画卡通画。你们先把这些卡片借给老师好吗?”做小动作不仅没挨老师批评,而且可能还有机会学画心爱的卡通画,太棒了!两个小家伙高兴地把变形金刚的卡片放到了老师手上,提起笔专注地画起来。任老师发现这节课他们画得格外认真和投入。

“小动作”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在没有离开座位的前提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动作。一般表现为手中摆弄一些小物品,如学习用品、小玩具,小饰物等,或是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做小游戏。爱做小动作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人在认识事物时,整个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注意。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事物作用于我们。例如,在课堂上,来自外部的客体有:教师的讲话声,黑板上的板书,讲台上的教具,教室外面别人走路和说话的声音……来自内部的有:对昨晚看过电视的回忆,想念某个亲人或朋友,有时也体验到机体的内部状态(如饥饿,口渴,肚子不舒服……)。所有这些内外刺激物,同时对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当然,个体会对这些刺激做出有选择的反应。此外,在选择性地指向一定的客体之后,还必须对客体“聚精会神”或“专心致志”地观看或倾听。当人们注意某一事物时,对所注意的事物就会清楚地看到或听到,而对其他不注意的事物就会模糊地看到或听到,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常情况下,个体都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加以注意,但是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品质有其年龄特点。对他们而言,不随意注意仍占优势。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爱玩好动,45分钟的课堂让他们保持完全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偶尔做些小动作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做小动作还与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做事的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有关系。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对象、人的主体状态有关。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那么因为缺乏变化就会使学生的注意难以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生动变化着的,富有意义的,学生的注意就容易稳定。尤其是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稳定性随着外界事物的吸引程度而变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几乎每堂课都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且至少有一个。这类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有困难:他们注意力容易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对要做什么感觉很混乱。即使当他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即使是想把试卷带回家,或者带一枝铅笔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任务都是有问题的。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严重的管理问题,如果不能成功控制的话,就会占用相当多的教育时间。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呢?

(1)寻找学生注意力问题的根源。没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也有可能很难集中注意力。让他们集中精力有困难,可能会因为他们是焦虑的、心烦意乱的,感觉很不舒服的,或者仅仅是无聊。注意力困难也可能是来源于听觉或视觉上的问题。了解学生注意力问题的原因,能够为你在教室里帮他提供一些指导。

(2)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这是行为矫正最基本的运用,也就是在学生表现出一个适当的行为时,表扬他。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经常在学校体验挫败和失败,特别需要一个赞扬或鼓励的表示。对于这类学生,你面临的挑战是在他完成任务的时候发觉他,然后立刻真诚地赞美他。你可以通过放置一个明显的提醒自己应该尽可能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例如放一个笑脸在你经常能够看到的地方,也许可以在闹钟或者计划薄的附近。

(3)把对学生来说分心的东西减到最少。试着让他坐在一个你能很容易监控的地方,而且那里没有什么分心的东西。他坐的位置靠近你的桌子看起来很合理,但如果其他学生经常来到你桌子旁寻求帮助,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合适的地方了。为了同样的理由,避免让他坐在铅笔刀、窗子、走廊等任何有可能转移他目光的东西附近。最好的位置是让他坐在一个安静的、努力学习的学生旁边,当然要在桌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以避免分心。同样,通过保持桌面的整洁,消除视觉干扰。

(4)用厨房定时器来激励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在课堂上,这是“倒计时”的课堂版,让学生知道他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定时器停止之前5分钟或者10分钟,让他知道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但是,一定要确保学生不会“赶”作业,以致犯下粗心马虎的毛病。

(5)限制你分发资料上的信息量。学生的注意力会被纸上过多的信息分散。如果可能,限制每页纸上的信息总量,或者向学生展示,如何折叠或者覆盖一页纸,这样他能每次集中在一个问题或难题上。你也可以给孩子一个一次只能看到两行字或者一道数学题的纸板窗。在测验的时候,如果试卷超过一页纸,可以考虑一次只给学生一页。

(6)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来设计作业。那些在集中精力完成学校作业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更愿意从事那些反映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长处的学习任务。找出学生们的长处和兴趣(你可以让他填写一份感兴趣的事情的详细目录),然后利用这些资料来设计能够挖掘那些兴趣,熟练技能的学习任务。

如果有学生在为精神不集中的问题而进行药物治疗,你要监控他的行为。由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在学校可能比在家里更明显,因此你的观察结果对于帮助孩子的父母和医生评定药物治疗是否有成效是至关重要的。有关药物治疗的一则警告:你可以相信你学生中会有获益于药物治疗的,但无论如何要记住,以你的角色,你不能向学生推荐药物治疗,这是一个严肃的医学问题。你可以鼓励父母和孩子的医生讨论那些他们关心的问题。

学生“不会听课”,怎么办?

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李毅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可还“不会听课”。每堂课都要被老师提醒几回:“李毅,注意,把头抬起来看黑板。”而这时李毅不是正在橡皮上画小人,就是在用小人,就是在用格尺、铅笔、橡皮筋做“大炮”,玩得正起劲呢。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佳。

王颖也是被老师称为“不会听课”的孩子,整天一丝不苟地听课,“不错眼珠”地看着老师,可一到考试却常常“出岔儿”。

看起来这两个孩子的学习问题的原因都出在“注意力”上。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上是怎么定义“注意力”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就是人注意的能力。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注意的指向与集中具有选择性。

这么抽象与干涩的语言,我们让它“通俗”一些: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只要人活着注意便相伴左右。特别是对正常人来说,注意是“非此即彼”(不注意这里,就是因为在同时注意那里),而对是“此”还是“彼”的选择要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现在再来分析前面两位学生,李毅显然不是注意力差,而是把对老师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分散到了画小人和搞小动作上;而王颖却恰恰个相反。她是以表面的集中注意掩盖了实际的分神和溜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来自教学活动过程的刺激能否引起我们的注意并最终被他们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刺激是否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那么,哪些因素能影响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呢?

客观上:如相对强烈的刺激活动,变化的事物,新异、特殊的事物,对比鲜明的事物等。

主观上:如认知水平,以往经验,情绪状态,个性特点等。

众所周知,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否则学习效果就不会好。小学低年级学生贪玩、好动、情绪变化快,加之年龄的关系,这个世界能引起他们好奇、感兴趣的事实在太多。再加上某些课程内容乏味,或老师讲得枯燥,让他们上课“不走神儿”就更困难了。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注意的保持时间是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的。“保持”以外的时间就是“走神儿”和“溜号”了。这是儿童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在提醒自己的主人:“我累了,该休息一会儿了。”由此看来,王颖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一堂课45分钟都能保持高度注意状态不是“假象”是什么?实际上,在她双眼盯着老师的同时,脑子里呈现的可能是与老师讲课内容毫不相关的“窗外的花蝴蝶”“口袋里的橡皮筋”……那么,怎么进行心理辅导才能让孩子们在学习时保持最佳的、有效的注意状态呢?

(1)要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什么是无意注意?就是没有目的也不用意志努力的注意,即最轻松的注意。例如,一个国家篮球队的运动员来到了一群小学生中间——太醒目了,太抢眼了,没有哪个学生会不注意到他。

一个地理老师这堂课要讲“比例尺”。可一上课他却先问:“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或叔叔阿姨要出差?”七八个孩子举手。这个问题轻轻松松,与上课有什么关系?新异的悬念引起了孩子们的无意注意。老师叫起一个举手的同学:“你帮老师在地图上查一查,从我们这个城市到你爸爸出差的城市距离有多远?”孩子为难地说:“查不出来。”老师微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你们听了我下面讲的,保证你能查出来,因为地图上有‘比例尺’。”老师板书课题“比例尺”。

(2)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与无意注意不同,有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是一个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仅仅依靠无意注意就想学习成功,那是“天方夜谭”。当然有意注意要靠明确的目的性来支持。目的明确,注意力才能专一,一切无关的干扰才不易进入被关注的情境。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注意专注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一次,他脑子里想着一道物理题去外边散步,想到一个新解法就从口代中掏出一枝粉笔,把路边马车的黑车篷当成黑板演算起来。突然,“黑板”向前移动了,他追着“黑板”继续演算,路人的大笑才使他突然明白,原来那不是黑板。正是这种执着与专注,才使他在物理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我们也要让孩子们懂得,在生活中、学习中为什么要努力,应该怎么样努力。

(3)要允许学生“溜号儿”、“走神儿”。

从生理学的角度考察学生在课堂内45分钟的不同时间,其注意的保持程度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这一方面与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变化相关;也与学生们的年龄特征有关。一般情况下,刚上课时,大脑的兴奋性较高,在课堂中段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前为最低。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可运用“巴特莱法则”,把一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中段占总时间的20%的10分钟内,来完成学习总任务的80%。同时,即然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一个事物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相符,那么就应该允许孩子们上课“走神儿”,要允许孩子有间隔性休息,并且根据每个学生“走神儿”的开始时间不同,老师要将一堂课中的重要部分做必要重复。不要以为学生只要双眼紧盯着黑板和老师就是在集中注意。其实,孩子们是否在用这种“表面文章”逃避来自老师的惩罚也未可知。

把学生们从“走神儿”“溜号中”再吸引回课堂的好办法就是,老师要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使教学过程有节奏、有起伏。

现在的学生无论生活、游戏、活动等等,很多方面都与过去的孩子不同了。他们的小脑瓜里装满了“智商、高速公路、internet网、温室效应、星球大战”等新观念。老师们如果沿袭过时观念,陈旧的知识,用刻板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学生们能愿意听吗?

(4)教学生们学会集中注意。

保持良好的坐姿。上课时尽量让学生们坐正,不要趴在桌上听课,也不要斜着身子坐。这些不良坐姿,一是不利于小学生身体发育,二是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课间十分钟要充分休息,适当活动。活动过量,学生们不易把注意力从活动中转到课堂上。

排除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干扰,特别是要把那些易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东西从桌子上拿掉。因此,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具时,我们应鼓励他们以实用为原则,不要过分追求“花哨”和“特别”。

学会克制注意力分散的不良习惯。可让学生当注意力分散时,在心里默念“我必须认真听讲……”

练习闹中取静。

学生“高考压力”过大,怎么办?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考压力”过大的学生并不在少数,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使之轻松愉快地面对高考和高考前的那段时间,就成了许多教师深感头疼的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位心理辅导老师是如何做的:

一天,心理辅导室来了一位妇女,神情沮丧,显得一筹莫展。她焦虑地说:“老师,你得帮帮我儿子,他已经有一个星期不来学校读书了,在这就要高考的节骨眼上,真是急死我了。”

“别急,你知道他为什么不来学校读书吗?”“不知道,问他原因,他不肯说,就一句话,读书有什么用?我劝过他也骂过他,用尽了一切办法,可他就是不听。他的班主任李老师也来家里叫过他几回,他班里同学也来叫过他几次,他就是不肯去。我们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用,只好求你了。”

“好的,我下午去你家一趟。”

她走后,我马上向李老师了解该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