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培养高雅的艺术眼光(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100000011

第11章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1)

——提高审美能力

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什么是审美能力呢?审美能力不仅包括对各种美的感受能力,也包括对美的本质与规律的理解能力,还包括对美的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具体说来,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统摄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我们知道,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怎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进而更好地改造世界呢?重要的一条是首先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样的道理,要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一方面是认识、欣赏客观存在的美,一方面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生活,生产美的产品,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不能满足于对一般美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停留在纸上谈“美”、嘴上讲“美”上,而应该在学习美学知识的同时,着重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

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人们审美能力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第一,审美能力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特有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比如,一个聋哑人,自然缺乏感知音乐美的能力;一个盲人,自然也缺乏直接感知绘画、风景等美好图画和自然美的能力。第二,审美能力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离不开后天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后天长期的“科学式的锻炼”才能获得。

因此,在古希腊,许多美学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用优美的事物来影响、教育、熏陶青少年。在中世纪,科学家们则从宗教的需要出发,提倡用美的形象来感化人。在十七八世纪美学家们对怎样提高审美能力作了具体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在我国,早在商代,学校教学内容已有礼、乐、射、御。到周代教育的内容就明确规定了包括有审美教育在内的“六艺”。近现代,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名师大家都对审美能力问题进行过论述。

总之,人人皆有爱美之心,但是,人与人的审美能力各有不同。人们的审美能力有健全和不健全之分,有高低强弱之别。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由许多条件决定,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由后天的锻炼来提高。

提高审美能力的前提

我们了解什么是审美能力的目的在于提高审美能力,而提高审美能力首先要了解产生审美能力差异的原因,找准提高审美能力的前提,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产生审美能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否具有健全的身体。美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对美的感受首先要通过健全的感觉器官对各种美的信息进行收集。如果获取美的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将直接影响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人的身体的健全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的审美能力的差异程度。比如,一个人的听觉有障碍,就直接影响他对音乐美的欣赏;一个人的视觉器官有毛病,就制约了他对绘画美、风光美的欣赏。

第二,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两个不同知识背景和阅历的人,对同一美的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面对滔滔东去的黄河,知识贫乏的人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发出万端感慨。在他的眼中,黄河不过是一条河而矣。但是,同是一条黄河,对于知识丰富的人,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不仅看到了九曲回环波澜壮阔的自然美,还会联想到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人生美,联想到千古兴衰、环境生态的社会美等等。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决定了其审美能力的大小。另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美的载体越来越多,美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而且存在于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品之中。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眼界就越宽广,对美的感受就越深刻。

第三,是否过着安定的生活。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整日为温饱而奔波,很难有心思去欣赏美,去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受其生活条件的限制。人的生活条件与审美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弄清了产生审美能力差异的原因,就不难确定提高审美能力前提了。

健全的身体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身体前提。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摄取各种美的信息,进而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正确地把握美的规律与本质。丰富的知识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知识前提。只有当你拥有丰富知识的时候,才能欣赏各种各样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美的殿堂。安定的生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生活前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更多的人告别贫困走上富裕,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欣赏美,并发展其审美能力。

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审美能力的构成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统摄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六个方面。现在我们对这六个方面逐一分析和说明,并介绍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把握审美对象,获得美感的能力,是审美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审美感受能力强弱大小主要是取决于能否发现此物区别于它物的独特性格。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审美感受能力强的人能够及时地、敏锐地感受美、发现美,特别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例如,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莫奈就是审美感受力极强的人。莫奈曾到伦敦游历,他在平常的雾天里画了一幅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画面上大教堂的尖顶上空笼罩着紫红色的雾气,显得诗意浓郁、精美异常。这幅画展出时,人们大为吃惊:雾都是灰蒙蒙的,怎么成了紫红色呢?一定是画错了。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发现红砖瓦房上的雾确实是紫红色时,无不称赞莫奈的审美感受力。

人的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不进行后天的审美教育,他的审美感官必然会萎缩,审美感受能力也就必然会消退。因此,培养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重要的是引导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美的事物,通过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使自己的眼睛、耳朵更加灵通起来。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良好时机,经常地组织中小学生郊游、参观,组织他们亲身感受美的事物,就会使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不断增强。如果与外界断绝联系,整日埋头书本、课堂,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了阻碍。

文艺作品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文艺作品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根据其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进行有血有肉的分析、介绍,让青少年感受它的形式美、内容美,是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很美的散文。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启发学生认真体会月夜中的荷叶美、荷花美、月光美等,从这些恬静美中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美。

总之,审美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审美教育的基础。离开了审美感受能力,我们就无法理解美,更谈不上创造美。因此,发展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美育环节。

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根据审美对象的特点,补充、丰富、改造、创造审美对象的能力。人们借助审美想象能力,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丰富审美效果,开拓审美新天地。

审美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审美客体看,美的事物都潜藏着一种感染力和诱发力,可以激发审美者的想象。从审美主体看,审美者只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在自己情感的驱使下,对审美客体以补充、丰富和发展,从而赋予它新的活力和新的生命。

审美想象一般划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指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再现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创造性的想象是指对经验记忆的重新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另外,审美想象从另一角度看,可以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审美者不自觉地自发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有意想象是指审美者有目的地、自觉地沿着预定路线的想象。培养审美想象能力,既包括再造性想象能力,也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既包括无意想象能力,也包括有意想象能力。

在培养审美想象能力,首先要注意生活的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了,见多识广,就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自由地进行审美想象。如果足不出户,耳目闭塞,孤陋寡闻,就不会产生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其次,要认真观察美的事物,细心体验美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性格、特征,才能开展正确的想象。如果不是根据事物的本身特征展开想象,无视事物本身的特点,那样的想象就会发生扭曲,美就不属于你了。

培养审美想象能力还应当特别重视审美通感能力的培养。所谓审美通感能力,是指审美者的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在审美活动中的相互挪移能力、转化能力和渗透能力,审美通感是审美想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者的视觉、听觉在审美活动中是可以挪移、转化的。比如我们在欣赏《长征组歌》时,运用的是听觉,听到的是雄壮的音乐和歌声。这时,如果运用想象,一边听雄壮的歌声,一边仿佛看见红军战士抢渡大渡河的惊险场面,仿佛看见皑皑白雪下、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英姿。此时此刻,你的视觉与听觉就发生了通感。再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图画时,运用的是视觉。但是,当你一边欣赏图画,一边仿佛听到画中的声音时,便产生了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便表达了作者嗅觉与听觉的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又表达了作者在视觉和听觉上的通感。

总之,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只有提高了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审美活动中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加深和拓宽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没有审美想象能力,就不会有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三、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鉴别和欣赏的能力,是审美鉴别能力与审美欣赏能力的合称。

所谓审美鉴别能力是指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和对美的程度的识别能力。世界上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提高了审美鉴别能力才能够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所谓审美欣赏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品味和体验能力。爱美是人的天性,因此人人都有追求美、欣赏美的强烈愿望。人们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既可以得到悦耳、愉目、赏心、怡情的享受,又能得到思想、认识、道德和情操的陶冶,丰富和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但是,由于人与人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不同,各自对美的体验能力也不相同。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审美欣赏能力却有大小强弱之分。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呢?首先,要逐步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确立正确分辨美丑是非的标准。缺乏健康的、进步的、正确的美丑标准和审美规范,就不能开展正确的审美鉴赏。其次,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知识储备。如果缺乏必要的美学修养,无论你的视觉、听觉和其他器官多么敏锐,也难以发现美,因而更谈不上鉴赏美。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必须开拓知识领域,增加知识储备,广泛接触美的事物,有意识地在审美活动中,积累审美经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除了在学校学习文化课之外,还应注意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山水美,积极参加课余的活动,在亲身参与实践中增加自己的艺术修养。还要有意识地参观各种美展、书法展等艺术展览。多听,多看,多思,多问,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最终,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一定会不断完善,达到较高的境界。

四、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四,关于。审美理解能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为什么要研究审美理解能力呢?因为美感不是单纯的直觉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高度统一。美感不仅包含着纯感性的,而且还包含着理性的认识,表现着理性的内容。

著名作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理之如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钱钟书先生的这段论述精辟地表明了美感不能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但是这些感性形象中又渗透着美感的理性,认识寓于形象之中,理性溶于感性之中,两者水乳交融,有机统一,密不可分。

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审美活动也是如此。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直觉把握上,还应当根据形式的美进一步把握其内在的美。比如,欣赏电影《开国大典》时,我们会发现影片的最后反复交替出现两个镜头:一个是一束束灿烂的礼花照亮了北京的夜空;一个是一排排解放军战士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倒下。这时没有旁白,只有一声声脆响的礼炮声,而我们却从画面的联想中,可以理解到导演别具匠心。导演们是运用这些无声的画面向人们昭示,新中国来之不易,她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由电影镜头的形象美,思考出美的内在意蕴,必须借助我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的理解能力,除了指对审美对象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以外,还应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判断能力与评价能力。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总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融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审美对象作出一定的判断和评价。

当然,应当指出,由于审美对象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审美理解能力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对于自然美的审美,一般侧重于形式美的感知,理性认识的因素相对少些。而对于社会美的审美,则需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时,审美理解能力的作用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