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400000003

第3章 “变幻多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

青春期心理一般特征

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心理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除了与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心理发育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在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的对象。中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将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真理”,对教师、家长的话开始提出疑问,喜欢争论和辩驳。对周围现实都有自己的主见,常常不满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解释,喜欢自己独立寻找各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各种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明显增强。他们开始发现家长和教师的不足之处或者错误,对成年人的意见不再是言听计从,他们对家长、教师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常常非常反感。他们在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帮助的同时,更多地与同龄伙伴共同活动,同龄伙伴的影响作用增大。家长往往会产生孩子变得和自己不亲了、不好了的疑虑。心理学家常常把青少年的这种要求独立,在心理上对成年人的疏远称作“心理性断乳”。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春期开始出现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作为教师、家长应懂得珍视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绝不能因少年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而斥责,甚至压抑他们。但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表现出幼稚和片面。

二、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还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认识上的混乱。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保持独立的见解。除了对过去已经了解的一切进行重新评价外,对当前的一切,他们常常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有些想法符合社会要求,有些想法与客观现实矛盾,因而,他们在认识上常常出现许多混乱,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偏激、片面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普遍较高,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管不住自己。有时会凭一时冲动行事,对父母的要求符合己意的就办,不符合己意的就拒绝或打折扣。有时理智不想干的事,结果还是随波逐流地干了。

由于这一时期是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心理的可塑性也特别大,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容易向坏的方向发展,处于分化的十字路口上。如果教育不得法,他们就会不接受成年人的教导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反抗,在父母、教师心目中成为惹事生非不听话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品质。

三、成人感的增强

青春期发育使青少年身材迅猛增长。到青春期,他们的身高都已达到或超过自己的父母,体态也迅猛变化。意识到性的成熟,加上他们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发展,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

这时,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的监护和指导,独立自主,尤其是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问题的行为。比如,选择朋友、学科兴趣、业余爱好等,他们更强烈要求独立安排。他们要求别人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反对把自己归属儿童,不愿听到训斥和絮叨式教育。同时,他们也处处力图表现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如果家长、教师不了解青少年的这个特点,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家长、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他们,又要尽可能地尊重他们,与他们商量,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长处。

正是这种成人感,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尝试性。他们处处都想按成年人的行动去实践,模拟角色的活动日益增多,“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文学家”等等。他们积极地想学习成年人的优秀品质,敢想敢闯,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甚至冒险。这种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向,应当给予鼓励、支持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把模仿成年人的外表作为达到成年的途径。不恰当的学习、模仿成年人外貌的特点、某些行为方面的特征,如成年人的衣着、打扮、吸烟、饮酒等。

有些不良的形象甚至是反面人物的形象也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以致造成过错行为,他们不能正确区分冒险与勇敢、执拗与顽强的界限,往往把不顾后果的冒险、违反学校纪律、顶撞老师当做勇敢的表现。

由于身体的成熟与社会人格的成熟不同步,所以,尽管青少年的“成人感”在逐步发展,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是肤浅的,还不能立即进入成年人世界。

四、容易受外界支配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不想让成年人对自己的做法干涉过多,很想自己解决一切问题。而事实上他们自己又不能独立,还要依附家庭,从经济上表现的这种依附心理更为明显。因而产生既要求独立与又不能不依附的矛盾心理。青少年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先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当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看法和打算与父母不一致时,就会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作为家长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有事要同他们商量,并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要把他们看作家庭生活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以便帮助他们处理好独立与依附的心理矛盾,这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虽然中学生的各种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情感、注意、记忆、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们往往容易受事物的新奇性,趣味性、刺激性所支配。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能力还不够成熟也不够稳定、客观和全面。

有时容易是非分辨不清,有些对什么是理想与前途,民主与法制、美与丑、友谊与义气、勇敢与强暴等,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也由于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受到情绪、气氛或他人的影响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这阶段应加强说服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遇事三思而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闭锁性和开放性

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现象,出现了闭锁性的特点。

这种闭锁性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秘密”,他们往往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和对未来的憧憬,反对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人际交往上,变得不那么坦率,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做到毫无保留。他们在交往中要求较高,不仅与成年人不易做到心理相通,在同辈人中也不易找到知音,从而间或出现孤独感。

青少年的心理闭锁性,包含着适应环境和提高自我监督水平的积极因素。但是,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也使他们既不容易被人理解,也不容易理解他人。

青少年社会化的要求,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与人交往的要求,期望得到理解,这时的心理又出现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喜欢与同龄知心者谈思想感受和理想,更多的闲暇时间是与朋友度过而不愿呆在家中。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广泛吸收,他们涉猎各种领域,从书籍、报刊、大众传播媒介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

青少年这种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也愿意和成年人交流。在遇到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设想未来的打算时,采用父母的意见相对多一些。

他们愿意从成年人那里吸取社会经验,共同讨论政治、道德、理想、选择职业等问题。青少年与父母、教师心理交流的程度与父母、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及态度有关,以民主的朋友的姿态平等对待他们会受到青少年的尊重和欢迎。他们愿意与这些人进行心理交流,而专制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两代人的隔阂加深。

六、情绪的两极波动与多变

儿童的情绪表现冲动性较大,成年人的情绪表现稳定性较强。少年正处在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因此他们的情绪表现兼有儿童和成年人的特点。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以,反映强烈变化快,动荡和起伏大,常常表现为两极波动。人们常用“心血来潮”来形容他们。也就是说,青少年期富于激情,一旦有适宜的环境,激情便很容易迸发出来,而且反映强烈。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而狂喜,又为一点小事而痛心不已。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受到别人指责时,马上就垂头丧气,愁肠欲断,好像自己一无是处,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或受到家长、老师的赞扬鼓励时,其自信心油然而生,洋洋得意,仿佛自己无所不能。他们容易生气,矛盾不安,有时过分自信,在完成各种追求的目标时,一旦失败,就会从过分自信堕入过分自卑。他们情绪容易冲动,一会儿可能循规蹈矩,一会儿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感情大闹情绪,甚至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很少考虑后果。

青少年情绪的两极波动和多变,既有其生理基础,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从生理基础看,青春期人体的各种腺体分泌旺盛,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性激素等激素类物质分泌的增多,在生理上促使人的情绪剧烈波动。同时女性的月经来潮、男性的遗精等性的成熟,也会给青少年的情绪带来扰乱和不安。从社会原因看,青少年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社会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但是,由于社会地位、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限制,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的未来,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理想能够为他们指明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但是,此时的理想往往不切合实际,与现实的“我”相差过大。这样就形成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有些青少年看不到这一矛盾,急于求成,遇到挫折就消沉起来。教育工作者应当教育他们把远大的志向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增强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做好思想准备,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去实现理想。同时要引导青少年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整自己原有的抱负水平,使之切合实际,缩小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距离,为自己的理想作出切合实际的安排。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表现

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发展,一方面受性生理发育的制约,它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另一方面又受性文化的影响,它是性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随着青少年身体的成长和性的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成熟程度的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它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对异性的暂时疏远

从青春期开始,男女同学的交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从两小无猜的状态变得明显疏远。男女同学会明显地分成两个集群,互相拒绝在一起玩、一起走、一起学习,甚至互相攻击,特别是男孩子会有意攻击女孩子。童年时代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往往会不自然地减少往来。在这个时期,男女青少年只要稍有接触,往往会引起骚动,被同伴窃笑、嘲弄、讥讽乃至起哄。这使异性之间更加惧怕相互接近。即使他们在内心逐步都萌生了接近和向往异性的愿望,但在外表上却以疏远甚至反感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和异性已“划清界限”。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性意识萌发的一种特殊表现。

对异性的暂时疏远主要是由于生理原因引起的。第一性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青少年明显感到了自身生理上的变化,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与两性的关系,导致彼此疏远。男女青少年的这种相互疏远,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女性在童年末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明显,男性在青春初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明显,随着性成熟的普遍提前,异性疏远的时期也随之提前,疏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在对异性的暂时疏远阶段,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的接触机会,注意发挥男女青少年各自的优点,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进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树立男女青少年团结互助的好风气。同时开展青春期性生理方面的教育,重点消除对两性的神秘感,科学地认识个人所处的性别角色,不要大惊小怪,甚至造成异性交往的恐惧症,使青少年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对异性的好感、接近

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到来,青少年情窦初开,男女学生之间不再互相攻击,而是只要有异性同龄人在,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产生一些微妙的行为变化。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情感的吸引和接近的需要。这种对异性的好感接近,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最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