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礼貌待人(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600000012

第12章 礼貌待众人——搞好公共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交形象(1)

青少年朋友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大都能做到和亲人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文明礼貌地对待别的成员,使这个大家庭里充满情和爱。

我们这些初通人事的“小字辈”,要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模范成员,仅凭心灵的美好纯洁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和遵循这个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原则和规范。

礼貌的谈吐

语言是联络感情、交换思想的工具和手段。语言是人心灵的体现,是揭示人们心灵的窗口。

对于言语之美《礼记》中论述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又说:“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说的是交往中不在行动上失礼,不在态度上失礼,不在言语上失礼。《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就是说辞令亲热,人民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安定。可见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作用。

语言所代表的是一种道德文明,它集中反映了人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等诸多内在素质。一个善于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的人,本身就具备了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一、称呼

人们之间发生联系,总会遇到一个称呼问题。正确使用各种称呼,也是文明礼貌和道德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有修养的一种方式。

对于老年人要称呼“老大爷”、“老奶奶”。对年纪较大的,可以称“叔叔”、“伯伯”、“阿姨”。对于年纪相仿的人,有些青少年朋友习惯称“大哥”、“大姐”,这样称呼是可以的,但是“哥们”、“姐妹”一类称呼就属于不文明的语言了。

对年纪较大的解放军同志可称叔叔,年轻的可称“同志”或“大哥哥”,不能用带污辱性的称呼“当兵的”来代替;同样,对售货员、售票员也不能称之为“卖东西的”或“卖票的”

总之,要根据对象和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来称呼。

称呼老师、长辈要用“您”而不用你,不可直呼其名,一般是在姓氏后加相关的称谓。

初次见面或相交未深,用“您”而不用“你”,以示谦虚与敬重。但同辈的熟人熟友之间,不必称呼“您”,以免给人以生疏、拘谨之感,可以酌情选择被对方认为是亲切的称呼。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先生”、“小姐”等称呼,广大青少年朋友大可不必盲目效仿与使用,否则给人过分圆滑与做作的感觉。

二、礼貌用语

(一)问候语问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进步,交往中对语言文明的要求更高了。见面时应根据彼此的关系问候“您好”、“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这种问候语简单明了,不受场合的约束,而且听来亲切自然。陌生人初次相识,说一声“您好,见到您很高兴”或“您好,认识您很高兴”,能使彼此关系很快融洽起来。

在涉外场合中,普遍的问候语也是“您好!见到您很高兴”。回答对方的问候,也可以对应使用。应该问候的时候不问候,是失礼;说得太多,则近于谄媚。要恰到好处,掌握好分寸。

问候时,表情应该自然、和蔼、亲切,脸上带有温和的微笑。

不论是何种人以何种方式向自己问候,只要对方出自善意,均应作答,不可以毫无表示。

同所有的人见面时都不能省略问候。

(二)感谢语当别人帮了你哪怕是一点小忙,都应该说:“谢谢!麻烦你了,非常感谢!”接受别人的赠物或款待时,应该说:“好,谢谢!”拒绝时应该说:“不,谢谢!”而不应该生硬地说:“我不要!”或是“我不爱吃!”

在感谢时还可以说明原因,比如:“谢谢你送我的钢笔,我非常喜欢”,“谢谢你送我的书,我到处都买不到。”说谢的时候还应该以热情的目光注视对方,以表达自己的诚意。

在接受消费服务时,也应向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不能视为理所当然。

(三)道歉语作了不妥当的事,应及时道歉说声:“对不起,实在抱歉”,“真过意不去”

,“真是失礼了”。如果不经意打扰了别人,或是打断了别人的话,应该说:“对不起,打扰了”,“对不起,打断一下”。在公共场合不小心碰了别人,应该说:“真对不起。”在说道歉语时,不要羞于启齿,因为道歉正是行为不妥当的弥补,是文明礼貌行为的表现,应该提倡。不论在谁面前,该道歉时应及时道歉,否则很可能失去一个一生的朋友。被道歉者应该回答一声:“没有关系。”

礼貌用语还用在征询方面:“您有什么事情吗”、“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这样会不会打扰您”、“您不介意的话我可以看一看吗”等等都是表示征询,主动关心别人,既热情,又有礼貌。要帮助别人做些事情,当然是好意,但即使如此,也还是要征询一下对方的意见。

(四)应答话“您不必客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好的,是的,谢谢您的好意”等等,这些话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或是回答对方的谢意,或回答对方的歉意,或回答对方的要求等等,都是一种有礼貌的应答之辞,对方听了以后会深感愉快。

礼貌用语还包括赞美和慰问之辞,如:“你好”、“很不错”、“太好了”、“太棒了”、“你真了不起”、“这太美了”、“太出色了”这类话很多,都表示一种赞美的意思。“您辛苦了”、“让您受累了”、“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些话是一种善意的慰问,人际交往中,这类话看起来很简单,似乎说不说都可,但实际上说出来能让对方感到温暖,说这类话时既要热情,又要坦诚,切忌言不由衷,应使对方认为你是个热情的、关心别人的人。

在礼貌用语中,多用含有谦虚、尊重对方、使语气委婉的“请”字:“请您帮个忙”、“请您稍候”、“请您稍稍休息一下”、“请您喝茶”、“请您指教”、“请您留步”、“请多关照”、“请问您……”等等,这样会显得有礼貌、不生硬,尤其是在指令性的语句中,能唤起对方的响应,并且是愉悦的响应。

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言语在交际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掌握好自己讲话时声音的大小、高低、粗细、快慢是一门必需的艺术。一个人的嗓音是由本身的先天条件决定的,但如果能认真注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温文尔雅的形象。

讲话时音量不宜过大、速度不要过快,既能让别人听清,给人留下稳健的印象,还可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讲话时应避免过于单调平板的声音,应注意使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调,避免口吃、咬字或吐字不清的毛病,自然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增强讲话的效果。

三、交谈

人生相知交谈始。人与人的交往,可以说大多从彼此认识开始,要交往,须先认识,认识了,才好交往。交往对象的生理特点、行为目的和心理定势等,必须主动积极地去感知、认识、理解。换句话说,记住对方的容貌体形,了解对方的交友目的,理解对方的个性心态……同时,对方也在感知、认识你,意气相投,就有了良好开端。相互间的沟通,凭借符号系统来实现,语言则是符号系统中居首位的符号,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它能最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话谁都会说,但要说得好,却又不容易,语言还真是门艺术呢。

交谈的基本原则是诚恳、大方。诚恳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与任何人交谈都应磊落大方,即使是在陌生人面前,也要表现得从容稳重、不慌不忙、有问必答,不可忸怩不安、拘束慌张、躲躲闪闪,更不能满脸羞色,甚至有问不答,该说的话不说,这是缺乏锻炼、不成熟的表现。有些人为此妨碍了自己社交能力的发展。

交谈时要以自然平等的态度待人。交谈的双方可能身分地位不同,但不论在何人面前,交谈的态度应是坦然平等的,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不能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面对达官贵人、名流权威也不能唯唯诺诺、畏首缩尾、手足无措。

古人说要“谨于事而慎于言”,这是经验之谈,因为谈话和书写不同,书写可以思考、改动、措词,如不满意还可再次进行修改,而言谈只要一出口,就很难收回,所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说法不无道理。在讲话之前,应对要讲的话稍加思索,想好了再说,万万不可冒冒失失,言不达意,既显得浅薄,又造成对自己的不利。

谈话文雅是一种美德,是知识渊博的自然流露,但不能故意卖弄、装腔作势,乱用名词、典故,反而暴露文化修养的肤浅。

交谈时的语言应准确明了、主次清晰,不可模棱两可,或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否则会给人言不由衷、行为无信的感觉。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信任。说话让人感到亲切友好、轻松愉快、令人愉悦,才能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平等、和谐、坦率、诚恳的谈话会是与人合作的得力举措。

语言的幽默感可以使谈话的气氛轻松活泼,缩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更深入地交流思想、启迪心智,它不同于一般的开玩笑,也不同于庸俗的戏谑或逗哏、耍贫嘴、拿别人的缺陷开心,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充满机智、友谊和睿智的能力。

语言的表达和人的思维能力、语言技巧、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知识渊博,语言就有魅力。母亲节,一个儿子送给母亲的贺卡上写着:“妈妈,离不开你”,母亲深深感觉到自己在儿子心目中位置的重要。假如把字的顺序稍加改动变为:“妈妈,不离开你。”使人感到的是儿子在撒娇,则会索然无味。

为了使交谈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良好途径,我们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语特点

说的话要让人觉得顺耳、动听,更要让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让人听得费劲、不舒服的话,影响谈话情绪,还会让人怀疑你的实际才能,甚至产生反感和恼怒。

有人总结了交谈语言的六性,颇有道理:

叙事说理,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

描述细致,有声有色,具有形象性;

情真意切,平易近人,具有感染性;

穿插事例,比喻新颖,具有趣味性;

吐字清晰,措词精当,具有精确性;

弦外有音,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

反之应戒除以下七种话:

拖泥带水,与题无关的废话;

颠三倒四,文理不通的胡话;

满口术语,故作高深的瞎话;

滥用词藻,华而不实的虚话;

不懂装懂,模棱两可的混话;

干巴枯燥,催人欲睡的套话;

虚伪文饰,掩东盖西的假话。

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话稍有不同,给人感觉不一,直接影响说话者的人缘——讨人喜欢或令人厌恶。试举几例:

谁?——哪一位?

不来。——对不起,来不了。

干不了——对不起,我不能做。

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

你叫什么?——请问怎么称呼。

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了。

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多了。

(二)留有余地

年轻人多喜豪爽,朋友托你办事,你满口答应:“行!”却不想费了劲没办成。朋友不高兴了,以为你没尽力去办。你怎么解释好呢?怪不得朋友,只怪你自己当初把话说得“太死”、“太绝”,不懂得“说话留有余地”的艺术。

答应为别人办事,说话要留有余地,所托的事,看上去问题不大,很有把握,也不必一锤定音,你可以说:“我一定尽力办。”因为世上的事千变万化,很难料到结果,这么说就主动,事办成了,朋友感激你,办不成,也不会责怪。如果当初说:“没问题,很简单的事!

”一旦事情出了意外,朋友可能有误解,你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见朋友。

求别人办事,说话更要留有余地。不管事情大小,最好说:“这件事确实不容易办,麻烦你试试吧,实在不成,也没关系。”这话听起来顺耳,别人知你通情达理,倒乐意尽力而为,“你一定要给我办一下!”之类的话,近乎命令而非求人,人家不高兴了,可以办的事也不想去办,即使碍于情面帮了忙,心里也不痛快。

与陌生人交往,说话也要留有余地。假设有人来找你的邻居,你若熟悉来者是你邻居的亲友,当然实情相告,邻居到哪里去了,何时回来。来者若你不熟悉,他又未说明来意,你不妨说:“不太清楚上哪儿去了,没说什么时候回来。”等不太确定的话,你的邻居也许不愿见他,你若全说实话,可能不利于邻居,也不利于自己,好心反倒干了坏事。

拒绝人,说话也请注意留有余地,现实生活中,很难不求人,很难不被人求。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拒绝别人的要求,这本很正常,但也有闹不愉快的,这就须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态度生硬、方式简单、用语不当、惹人反感。因为有时太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尽管说的是实话,也会影响交情。比如明天要考试了,今天有人向你借笔记想晚上看,如果你直接说:“就你看,我就不看了。”对方肯定不高兴,但如果换种说法:“这门课我也没把握,今晚不看恐怕明天过不了,要不这样吧,如果方便,今晚你来我家,我们俩一起复习。”这样,对方理解你的难处,不仅不会强求你了,还会感激你的关心和好意。拒绝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从自身或客观两方面找理由,可用含蓄、暗示的方法,还可转移、推及到他人身上,但理由要可信,态度要可亲,避免生冷的语言。

表扬人、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付尴尬局面、调适不满情绪,乃至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等,都有个语言艺术问题,都要留有余地。

(三)让大家说

常有这样的情形,某个人喋喋不休,不容对方插话、发表看法,交谈变成了“一言堂”。有人形容这种情况说:“一个人滔滔不绝,而别人默默不语,无疑于上课教书。”请记住,谈话至少应是两个人的事。

“一言堂”的谈话方式,或许可以显示口才,但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别人可能认为你自高自大,蔑视他人的存在,刚开始听时还饶有兴趣,听久了便感到厌烦;过多的话,难免轻率,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了半天,反使人难以听清说话的重点,不明就里。这样,以后人家会躲着你了。聪明的谈话者,往往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设法让对方开口,谈他所关心的问题,吸引对方与自己交谈的兴趣。

一场生动活泼的谈话,要求每个交谈者注意:不但自己说,也要让别人说。假若与几个人同时说话,你还须当好主角,注意力不可只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掌握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的本领,冷落了任何一个人都是失礼的。有些人太沉默,很少说话,或者因为缺少社交经验,或者个性内向,或者有自卑感,你若是主人,就应特别注意启发他们开口,比如说:“对这件事你一定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很想听你说一说。”或者说:“小王,你怎么看这事?”

假使所谈话题并不是多数人感兴趣的,说了一阵子陷于沉默,你应打开话匣,转移话题,让大家能热烈交谈。

(四)怎样插话

欲加入别人的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谈话时未征得同意不可凑上前。别人若想参加你的谈话,你应笑着点点头表示欢迎。谈话中有急事需要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别人说话时,用“听我说”、“你知不知道”一类的话,打断对方的谈话,未免粗暴。但插话有时又免不了,或未听明白,或想作些补充,或对方说话确实太啰唆,或须转换话题,那么又该如何处理呢?

“请让我插一句……”,“请允许我打断一下”,“请让我提个问题,好吗?”在对方说话的间歇,很自然得体地将自己的话简短说出,就不会使人感到你轻视他或不耐烦。恰当的插话会引起对方注意,停止自己的言谈,让你先说。但插话如果违背对方原意,未听明白就下结论,显示自己更高明,则有不尊重或揶揄味道,闹不好会引起争执,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