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礼貌待人(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600000013

第13章 礼貌待众人——搞好公共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交形象(2)

如果不是讨论性的交谈,一般不要与他人争辩。如果对方反驳你的意见,大可不必急躁、恼怒,从容地说出你的道理便是。否则,其他在场的人也不会支持你,即使你说得有道理。

(五)注意倾听

与人交谈,光做一个好的演说者,不一定成功,还须做一个好的听众。听人说话,消极地说,是一种礼貌,对别人的尊重;积极地说,是一种鼓励,有助于提高说话者的兴趣,这也是社交场合一件很重要的事。

以耐心鼓励的目光,注视说话的对方,用微笑、用点头,偶尔问句话,有的不时应以“噢……唔……是吗……”等语陪衬,刺激别人的谈兴,畅所欲言。不要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就觉得无聊,总想让别人停口自己来讲才痛快;也不要貌似在听着,自己胡思乱想些别的事,别人说的没听见。其实,听人说话,是一种享受,也提示你准备自己的谈话。

注意倾听别人说话,还是细致了解对方的途径。从他说话的内容、声调、神态,可能知晓他的心情、个性、爱好,判断是否可以深交。

注意倾听别人谈话,还可以同时思考自己所要说的话,整理自己的思想,寻找恰当的词句,以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人鲜明印象。

除注意倾听正在说话的人外,还应用目光适当地照应在场的其他人,很快地交换一下目光,鼓励不爱开口的人说话。

(六)不要这样

有些话不该说,有些话不宜在公开场合说,有些话不能用某种方式说,避开一些不适当的内容、形式,要比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好。

在交谈中,除非别人问及,应尽量少讲自己,多谈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和事情,一味地谈论自己。难免引起对方的反感。尤其是个人的劳碌和不幸,不要拿到众人面前说,到交际场合的人,大多为了消遣、休息,而不是来听人诉苦。有些人总是愁眉苦脸地向人诉苦,诉说自己的种种不幸和委屈,有时有小不如意也时时处处逢人便讲,这也会引起别人轻视。

有什么可以吹嘘的成就、功绩,也请留给愿意与你共享的人说,在交际场合不必吹嘘这些,正如不要吹嘘个人的金钱、财产、珠宝一样。至于自吹自擂、信口雌黄、吹牛皮说大话的人,为了炫耀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更会引起别人的鄙视。再者,话多语失,往往会败事,所以说话也要有节制,关键在于说话要动脑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还要善解人意,对方不想再听的话,应及时止住,否则,会引起对方反感。真正有学问的人,由于精神上的富有,非常谦虚;只有浅薄的人才会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与人交谈时,总喜欢摆出一副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样子,在交谈中不会令人敬重。

议论别人的短处绝不显示自己的高明,有好的建议找他当面说去,在公众场合对别人说三道四反露出你的短来。还有的人说起话来过于刻薄,揭人短处,攻讦阴私常常不留一点情面,或者是得理不饶人,不给人留有回旋余地,令人尴尬难堪。这样的人到处树敌,群众关系肯定搞不好。正确的做法是:要与人为善,一事当前多为别人着想,碰到有短处的人,说话要留三分余地,不能一棍子打死。大家都喜欢宽容忠厚的人,不欢迎尖酸刻薄的人。

该保密的事泄露于人,同将隐私暗示于人一样不对头。企图以任何手段炫耀自己、贬低别人,都反而会给人品格低下的感觉;将朋友不喜欢讨论的私事当话题,也会引人讨厌而非感激;将道听途说来的闲话在交际场合散布出去,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奇闻趣事,有助交谈的气氛,但如果从头至尾用奇闻趣事消遣,聚会者的智力低下不言自明;用笑话影射在座的人,也很不通情理;至于淫秽下流的谈话,更不是文明的人所应涉及的话题。

尊重别人的意见,但不是盲从。可以适度称赞对方,但过分的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领导和长辈,更不宜在交际场合毕恭毕敬地说过多的奉承话。对晚辈或年纪较小的,也请勿用轻蔑、冷淡的口吻说话。

凑到某个人耳边窃窃私语,容易引起别人反感,有什么事不好当着大家讲?确有私事要说,不如请他跟你到另一边再谈。撇开众人,只跟一小帮人交谈,也说明你还不善于与大家打交道。

在场的人有不懂外语、方言的,就免用这种语言交谈;用在场某人不懂的语言,跟别人谈论他,更不应该。在与别人交谈中,应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及照顾地方习惯,这是一种文化修养。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一位女士,没有按北方礼貌用语“大爷,请问您老高寿?”而是按本家乡方式问:“大爷,你几岁啦?”这位75岁的老大爷心里不太高兴,但还是诙谐地答道:“我七点五岁啦。”言外之意是:“你不懂得尊敬老人。”

交谈对方提出的问题应该有问必答,笑而不答甚至置之不理是不可以的。对于没有听懂的话,应该要求对方重复一遍。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对方反感的话题,避免说起。

一旦说了,应该马上致歉,然后立即转移话题。

交谈时应该实实在在,实事求是,不应有过多的客套。客套太多了,也是一种失礼。

有的人在交谈中一言不发,也是不妥的。过分沉默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谈话不感兴趣。虽说在人前不该表现得过于伶俐,但也不该太沉默。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该认真倾听,什么时候又该接着对方的话题谈。

交谈时应注意倾听,目光应注视对方,必要时点头应和,切不可精神涣散、左顾右盼,更不能面带倦容、打哈欠、看手表、颤动双腿等,这些表现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交谈中要少打手势,音量适中,与对方交谈的距离要适中,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

总而言之,与别人交谈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身分的人各有其谈吐的特点,但都应尽量避免粗俗,作到举止、谈吐文明礼貌,符合礼仪要求,力求通过交谈展示自己美好的交际风度。

有人总结出四条经验,可以供青少年朋友参考:

1.要永远保持有礼而亲切的风度,小心地不去打扰人家。

2.能够及时撤退,假如你感到对方反应不好。

3.随时准备引入大家感兴趣、普遍关心的话题。

4.经常留心并把握可以谈话的机会。

其中,第三条尤为重要,掌握广博的知识,获得最新的信息,那么你就会如鱼得水,在任何场合,跟任何对象,谈任何话题,都能加入进去。作“百事通”不容易,却值得努力。

四、开玩笑

幽默是青少年朋友们一种难得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在与人交谈中穿插一些笑话,开点适当的玩笑,可以使社交气氛活跃而融洽,兼收交友结谊之效。但是,玩笑开得不当,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开玩笑要注意场合。在课堂上、会场上,在老师或长辈面前,不应该开玩笑。在比较严肃、紧张甚至悲哀的气氛中,更不要乱开玩笑。

开玩笑还要注意对象。对性格开朗的同学或朋友和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同学或朋友,开玩笑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区别。很要好的同学、朋友之间,彼此有较深的了解,开玩笑可以随便些;一般的熟人,则不可轻易开玩笑。少年男女之间开玩笑,特别是少男少女开玩笑,应注意分寸,以免引起误解或者不愉快。开玩笑还要讲究趣味,内容要健康,用语要文雅,切忌粗俗下流的玩笑。不要在开玩笑时故意揭别人的短处或疮疤。在别人心情欠佳时,一般不要开玩笑。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善于开玩笑的人,应当使玩笑带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

社交礼仪

所谓社交,就是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进行社交活动是人的本性,许多小孩在一起玩得特别起劲,甚至不愿回家;家里来了客人,小孩也显得特别活跃;青年人喜欢交友,喜欢各种聚会,寻求友谊与感情,老年人害怕孤独,喜欢子女探视、老友相访等等,就是很好的证明。

社交活动是个人与社会的相互要求。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就得进行社交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加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鲁莽就是上帝。”显然我们都不是上帝,我们都需要通过社交活动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反过来,社会也要求它的每一个成员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而开展社交活动。这两者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社交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但是,社交活动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在当今社会,没有社交活动已成为不可想象的事了,社交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交,人们可以获得启示,充分发挥创造的能力;通过社交,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获得友谊;通过社交,可以互通情报,获得信息,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社交礼仪是在社交活动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简言之,就是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使言行举止合乎人情事理,合乎礼节与仪式的要求。这种礼节与仪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例如“礼尚往来”就是我国长期遵循的社交礼节。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登门拜访等都要送礼,不送就被人认为是不近人情,不懂世故(当然,那种铺张浪费、送礼走后门不属于正当的社交礼仪)。又如朋友、熟人见面,打拱作揖,握手言欢等等,这一切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讲究社交礼仪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个人具有良好教养的表现,彬彬有礼,可以给人以美好的印象;是社交活动的良好开端,可能缩短彼此的感情距离;是社交活动的润滑剂,可以使社交正常开展,以至获得成功。社交礼仪可以使人们更加友善、更加融洽地相处;还可以发展友情、加深亲情、获得爱情。

总之,讲究社交礼仪是社交成功的保证之一。很难设想一个粗暴无礼、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会在社交场合中受到人们的欢迎。

广大青少年朋友,也在自己的小环境里进行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交活动,所以也应了解必要的公关礼仪。

一、招呼

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见面时首先得相互致意,通常称为招呼。

握手,作为见面致意的礼节,是人类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现在,握手已成为我们交往招呼的常礼。因此,不论是去作客还是待客,除了注意仪容整洁外,还应该先把手洗干净。要是你伸出脏手,对方见了,不知是握好还是不握好,会使人难堪,一见面就产生不好的印象。如果同学、老师或朋友来时,主动向你伸出手,恰巧你在做事,比如洗衣服、擦洗油污之物等,你可以一面先点头致意,让客人坐,一面摊开双手,简单说明一下情况,表示歉意,取得对方谅解,并赶紧洗好手,热情接待。反之,你去作客或找人,如果主人正在干活,由于你突然到来,他没有思想准备,一时疏忽,伸出脏手来同你握时,你不能嫌脏,应照样伸手从容相握,以示友好。对老师及长辈更应如此。

如果与人握手,你戴着手套的话,应先把手套脱下再握,以示尊重对方。

握手须用右手,握时要热情,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并根据对象,边握手边招呼,如“您好”、“老师好”、“叔叔好”等等。切不可只伸手给人家握,自己漫不经心,东张西望或不加理睬,使对方感到你有架子或不懂礼貌,瞧不起人。

如果你是主人,迎客要先伸出手,如果作客,一般应先让主人伸手,自己紧接着伸手相握,要注意“紧接着”这三个字,不能人家手已伸出,等着你握手,而你却迟迟不伸手相握,一见面就失礼。

握手时,可伴以微微鞠躬,以示尊重对方;用力要适当,可以握得稍微紧些,以示热情,但又不可太用力,更不能把对方捏痛,握得太重太轻都是失礼的。有的人与人握手时,不握住对方的手,只是轻轻接触一下手了事,这是一种失礼行为。握手时间要适当,一般不宜过长。但有时碰到好朋友或者特别尊敬、特别亲密的长辈、老师时,握手时间长些,用力些也无妨。这时除了握住对方右手,还可以用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臂,这样两手相握对方,显得更加热情友好。

近来,有些青少年朋友盲目效仿西方,行拥抱礼、飞吻礼,这与我国民族习惯相悖,还是不学为好。其实,国际上最通行的礼节,还是握手礼。

男女青少年会面时,相互问好致意而不握手,并不是失礼行为,即使握手,一般以轻一点、短一点为宜。

二、介绍

介绍,是指从中沟通,使双方建立关系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识的一种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及各种社交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介绍和被介绍,是经常采用的社交形式。正确的介绍可以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能使人扩大社交的圈子,加快彼此间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介绍和自我介绍显示良好的交际风度。

介绍的方式有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按人数区分,有集体介绍和个别介绍;如果按介绍者来区分,有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按照被介绍者的地位层次来区分,有重点介绍和一般介绍。

为他人作介绍的原则是:把晚辈介绍给长辈,把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介绍人作介绍时,应该使用敬辞。比如,“王老师,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或者可以说:“张叔叔,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

为人介绍时,应该把手掌伸开,掌心向上,伸向被介绍一方,不可以用手指指点点或去拍打被介绍一方的肩背(特别熟悉的朋友另当别论)。

作集体介绍时,可按照当时各人的座位顺序进行介绍,也可从身分特殊的贵宾开始介绍。

接待客人,把客人介绍给主人后,一般是把晚到的客人介绍给早到的客人。若来宾很多,则只介绍给附近的客人们相识即可以了。若把客人介绍给父母,则应该先介绍给母亲。

在作介绍时,语言清楚十分重要,务必使对方能够听清,不要含糊,应主动站起来向大家作介绍。这时被介绍的人应起立向大家点头致意,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要是在会谈进行中,或在宴会等场合,就不必起身,略微欠身致意就可以了。

被介绍时,双目应注视对方,不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是羞羞怯怯,不敢抬头。

被介绍的双方在介绍完了之后,应该互相握手问好。

在一些场合需要作自我介绍,比如开学或是搬家新到一个环境中。自我介绍或许在一人面前,或许是在几个人或众人面前,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

举止庄重、大方,不要慌慌张张,毛手毛脚,讲到自己时可将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用手指指着自己,表情坦然、亲切,眼睛应看着对方或是大家,不要显得不知所措、面红耳赤,更不能一副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

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如果对方表现出结识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进一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历、专长、兴趣和经历等。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常常是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称之为“首因效应”。相互介绍和握手,是人们接触的最初几分钟进行的,这时一个人的举止往往决定着他在别人眼中的交际形象。

三、约会、访友与做客

(一)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