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礼貌待人(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600000004

第4章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庭礼仪

家庭同样是个集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我国有句老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每个成员都自觉地遵从礼仪规范,才能维护家庭的和睦与正常秩序。中华民族历来有修身齐家的传统,尽管这一传统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统治的等级观念,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内容是落后的,应该批判的,但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合理的,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譬如提倡“父慈子孝”、“勤俭持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家和万事兴”等等,这些传统的观念和礼仪,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键问题是时代变了,我们要将这些传统的东西加以改造,赋予全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尊敬父母与长辈

我国历来提倡孝道,不孝敬父母的人为公众所唾弃,有些朝代还将“不孝”列为“十恶”

之一,予以严厉的惩治。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族传统。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被忽略了,以致当前有些青少年对孝道礼仪所知甚少,个别的还盲目地赶时髦,追“潮流”,在家里听不进父母的教导,有的嫌父母唠叨,有的嫌管得过多,还有的嫌父母“死脑筋”、“太保守”、“不开化”、“赶不上潮流”……个别人还谩骂父母。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来说,家庭的温暖,主要来自于长辈的关怀和慈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几乎家喻户晓,它说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父母的慈爱”更加宝贵的了。这种慈爱是博大的、无私的,是人类崇高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上日益要求独立,不喜欢家长过多地干预自己的行为,而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人生的“关键期”,活跃、好奇,自以为已经长大,却还不谙世事,办事自我感觉很成熟、老练了,但实际上却不乏稚嫩,有时根据个人的好恶去判断是非……这期间其实比儿童期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做家长的应该给子女更多的关心和信任,应“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宜每事必问;做子女的应该多听父母和老师的教诲,主动向家长进行解释,争取彼此间感情互相融合、思想互相沟通。

对于父母的批评应静静地恭听,并努力地遵照执行。不能因为自己已经成人而自以为是,因为我们毕竟年龄小、涉世浅、阅历少、还不够成熟,缺少必要的经验。即使父母的批评过于严厉,或者委屈了自己,也不宜立刻进行辩驳,如有必要可以事后平心静气地向父母解释清楚。

俗语说“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严格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克制弱点,努力学好。

近些年来,家长与子女间的“代沟”问题似乎成了热门话题。

所谓的代沟,其实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矛盾,大多是因两代人经历的不同以及年龄、心理上的差异造成的。解决“代沟”的唯一出路是两代人要多谈谈心,做家长的不要以家长自居而唯我独尊,做子女的更要善解父母心意,多听一听家长的观点和意见作为参考和借鉴,这有利于自己成长。

子女还应体贴父母长辈。体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做子女的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父母的劳苦。当前,有些同学厌恶家务劳动,懒惰成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个人卫生也要父母照顾,与年龄极不相称,应尽快改变。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除了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承担起做子女和做父母的双重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在事务繁杂、过于劳累或办事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难免会情绪欠佳,这时做子女的如果能为家长排解苦闷是最令人欣慰的。

另外,做子女的应尽早地体谅父母,理解生活的艰辛,懂得勤俭节约。现在在中小学生中,讲究穿名牌、攀比之风比较严重,别的同学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这是不体谅父母的体现。青少年朋友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有朝气、有生机,穿什么都是漂亮的、可爱的。相反,过多地往身上堆砌名牌只会显得庸俗与过分成人化,失去了青少年的本色。

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西方或港台的生活形式也开始影响着青年人,有的人很好奇,学习、沾染了一些电视或录像中被夸张了的“潇洒”,如对父母的称呼为“老爸”、“老妈”,与家长谈话无尊无卑,无长无幼,信口胡说,还自以为是……我们说古代中国的旧礼制如三拜九叩、早晚请安、父母之命不得违抗等带有封建意识的礼仪规定过时了,但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之情却是天理人伦所决定的,不能弃之不顾,对父母一定要讲礼貌,这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父母对自己讲话时要恭恭敬敬地听,不能随便打断或无动于衷;外出和回家时要先和父母打招呼、问好;吃饭时先请父母入座,为父母盛好饭菜,对饭菜要说好吃,不能挑三拣四;每逢过年、过节或遇父母的生日买上一点小礼物或者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点小礼物送给父母表达心意,促进与父母感情的融洽,展现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情,父母在感动之余也会由衷地感到欣慰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更应加倍地尊敬。这些老人在年轻力壮时都曾为国家、家庭、子孙付出很多的辛苦,现在年老力衰不仅在体力上、生活上需要年轻人体贴和照顾,而且由于生活的不合拍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自卑感,这也更需要我们年轻人在精神上给予多方面的慰藉和关心。平时多跟他们聊聊天,为他们多料理一下生活琐事,让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颐养天年。并且要真心实意地尊敬他们,有好吃的东西先孝敬给他们,搀扶着老人入座,就餐时恭敬地递上碗筷,平时多陪伴老人去探亲访友,逛逛公园,散散步。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把中华民族的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

保持亲戚间的亲切关系

亲戚关系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亲戚之间的交往一般人情味较浓,也较自然。但天然的关系仍需培养,要靠平时的常联系和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做到亲近而亲切。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于兄弟姐妹的概念也多半是从表兄妹等这种亲戚关系中得来的,所以处理好亲戚关系,使他们的童年、少年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而不至太寂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晚辈,过年过节的时候,应随同父母一起去拜访亲戚,亲切地称呼问候。跟长辈问候过之后,可和其家里的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以免影响大人之间谈话。平时对于自己的衣物、书籍和学习用品要多加爱惜,用过之后可以送给亲戚家的弟弟妹妹,既节俭又体现了亲戚之间的情份。一起玩时,要尊敬哥哥姐姐,谦让弟弟妹妹,体现自己的宽容和随和。

对于住在外地的亲戚,过年过节的时候写封信或寄张卡片表示问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能代替父母承担这项工作,那就既能让父母欣慰,也能让亲戚感到欢愉。

创造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因居住地域的联结、靠近而产生地缘人际关系,虽比不上血缘关系的亲密,交往却比一般亲友还频繁、稳定;邻里间因住同一地段,还产生公共的利益。

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气氛融洽,就会有一个安定的心理生存空间,屋外的阳光也会显得更灿烂。遇到困难,邻居的帮助往往比住在远处的亲友来得及时、迅速,而平时的相互帮助更比远亲来得经常。

邻居因居住地域的靠近容易产生友谊也容易产生摩擦。邻居间紧张的外部关系还常常影响到家庭内部的关系,而致使邻居之间爆发矛盾的,往往不是有关权益是非的大事,而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小事,因而以礼相待在邻居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创造一种和谐的邻里氛围,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

常年与邻里相处,要互敬互助,早晚见面都要热情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安问好,一声“叔叔、阿姨好”或“爷爷、奶奶早”既让别人的一天充满阳光,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心情。那种与邻里碰了面不理也不睬的行为是失礼的,会被别人认为是没有教养。上下楼梯时碰到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要主动搀扶或帮助他们提拿重物。对邻居家学龄前的小孩,应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关心、爱护,即使偶尔他们淘气,做了错事,也不要大声训斥、辱骂和恐吓,而应细语相劝,给他们讲道理。对于忘带钥匙或父母加班的小朋友应主动让到自己家里,热情相待,免得让其在外面久等,平时跟邻居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应该谦让有礼,不做小霸王。到邻居家作客时,要大方礼貌、主动问候,并且不要乱翻乱动别人家里的东西。碰到谁家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表示关心。

邻居之间还应互谅互让。日常生活中琐事很多,打扰别人或麻烦别人的事或发生利益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对此首先应采取谅解的态度,遵守公德,严于律己,在生活小事方面不给别人制造麻烦和不快。如入夜以后,不大声喧哗,放声高歌;有节制地使用录音机、电视机、卡拉OK等,不要过早过晚或在午间开放,以防影响别人休息;在楼里居住,楼上的住户走动或移动家具要轻;不应将纸屑、垃圾、污水从阳台往下倒,在阳台上浇花,晾晒衣物,要注意楼下是否有他人的东西或有路人经过等等。其次要宽以待人,若是邻居在上述方面有失检点时,要给予谅解,非不得已不要出面干涉,即使去提醒人家也要好言好语,以防因为生活琐事伤了大家的和气,如邻里电视声音太大时,可有礼貌地进行解释:“对不起,阿姨,明天上午我有考试,您能把电视的声音调低一点吗?”或是:“叔叔,打扰了,我爸爸刚下火车,正在休息,麻烦您把录音机的声音调小点,好吗?”碰上这么合情合理的请求,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

此外,每逢节假日宜相互拜访,有了希罕的食品也可送给邻居尝一尝。尊敬邻居家的老人,爱护邻居家的孩子,也是分内之事。遇上公益之事,如打扫周围环境,维护周围安全等,也应积极主动,热心为大家服务。

总之与邻居相处要多照顾他人利益,多为他人着想,相互间真诚相待,这样,必然会给大家带来许多愉快。

米沙的木盆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写过一个故事,名叫《爷爷和孙子》。内容是这样的:小米沙的爷爷衰老了,行动不方便,吃饭时口水和鼻涕一起流出来。米沙的爸爸妈妈嫌他脏,不准他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有一天爷爷吃饭时不小心把瓷碗打碎了,儿媳妇破口大骂:“老不死的。以后给你一个木盆吃饭算了!”过了几天,米沙的父母看见儿子拿着斧子在砍木头,好像要做什么东西。妈妈就问:“米沙,我的宝贝,你在做什么?”米沙一本正经地说:“亲爱的妈妈,我在做木盆。等您和爸爸老了的时候,用它来吃饭,就不会打碎碗了。”

这个故事看来令人发笑,但在发笑之余,却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如何对待长辈?

朱德同志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回忆》的文章,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真挚感情。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同志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他还节衣缩食,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后,他非常悲痛地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朱德同志敬爱母亲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点滴做起,让阳光明媚

1.今天是个普通的日子,在父母下班之前,整理一下杂物,擦擦桌子,扫扫地,给父母一个意外的惊喜。

2.学做几个简单的家常菜,学会蒸米饭、熬稀粥,在父母加班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显出你的本事来,让父母知道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他们可以快慰了。

3.自己洗简单的衣物,不要把脏衣服都交给妈妈或洗衣机。

4.随时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床铺,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自己收好,做个整洁利索的“小当家”。

5.记住父母的生日,在他们生日那天,买上一份小礼物或自制一张贺卡,上面写着:“妈妈,我爱你,祝生日快乐!”或“爸爸,为了这个家您辛苦了,祝生日快乐!”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6.“六·一”的时候,或过年过节的时候买本小画册或买个小玩具送给自己的表弟、表妹,让他们感受到你这个做哥哥、做姐姐的对他们的关心,也让你的叔叔阿姨知道他们有个懂事的“小亲戚”。

7.过年过节的时候,不能偷懒,跟父母一起拜访爷爷奶奶、亲戚朋友,他们那儿也是你的家。

8.你们家的楼梯脏了吗?主动扫扫楼道,擦擦扶手,把楼道里不亮的灯泡换好,“学雷锋,做好事”为什么不从身边之事做起呢?整洁美好的居住环境会让所有的人都有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