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刚进行一天,中国运动员乘大巴从住地去体育馆时,一个留着长发的美国周恩来总理与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哈里森博士握手。动员突然上来搭车。头脑灵活的庄则栋即刻想起了周恩来的讲话,迅速迎了上去,他握手、寒暄,这位不速之客还自我介绍说他叫科恩,这个细节被在场记者抓住.“美接近”轰动起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向中国代表团提出:“希望美国队去一次中国”,“也希望中国乒乓球选手到美国去”。比赛结束后,他们得到了访华请。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时说:是你们“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后,4月12日至30日,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团访问了美国,我是新华社派出的随行记者。
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美国人民的热情欢迎。在拍摄的诸多活动中,我始终在观这场乒乓外交的起始性人物:庄则栋和科恩。在底特律他们第一次在美国见面的这幅最能反映本质的瞬间:“小球转动了地球”。
照片用莱卡相机,F11,1/125秒,依尔福100度胶卷拍摄。
(三)中美同庆“乒乓外交”三十周年追记
(2003年1月20日中国体育报)
1972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访美的中国代表团——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美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三十年后,受美国伊利诺州政府、芝加哥政府、凯乐世乒公司以及芝加哥世界贸易中心的邀请,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于去年底再度访美,参加庆祝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活动。
此次赴美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包括张燮林、郑敏之等30年前中美“乒乓外文”的录历者,以及孔令辉、王励勤、马琳、刘国正等现役国家队队员员。
在当地举行的大型欢迎宴会上,李富荣说:“尼克松总统当年在白宫接见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讲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在你们的乒乓球比赛中有获胜者和失利者但是,不管你们的比赛谁获胜,由中美双方乒乓球运动员率先交往而开创的人民之间的交流只有一个最大的赢家,那就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两国不仅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中美关系的发展是‘双赢’的,三十年来,我曾经多次访问贵国,亲眼见证了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从隔绝到沟通,到相互了解的过程。能够亲身参与当年的‘乒乓外交’,我为此感到自豪。”
专程从华盛顿飞到芝加哥出席有关庆祝活动及观看比赛的杨洁篪大使,在欢迎宴会上致辞说:乒乓外交在中美两国关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天我们与美国朋友一起共庆“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意义非凡。当时“小球推动大球”,现在中美两国之间共同利益更多,合作更加广泛,已经发展到各个领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
这次芝加哥之行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是“世界顶级乒乓球邀请赛”——一种新鲜刺激的“美式”乒乓。马琳、王励勤、孔令辉、刘国正、萨姆索诺夫、塞弗、普里莫拉茨、佩尔森、格林卡、金泽沫、施拉格,这些顶级高手们轻松愉快地向观众们展示了精湛的球技。虽然这次比赛是在带有政治色彩的“纪念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主题下达行,比赛中遇到的都是老对手、赛制也是11分、但赛事组织者从美国NBA和橄榄球比赛中“嫁接”到乒乓球赛场上的各种招数,让参赛者感觉非常新奇和兴奋。
创造这种轻松氛围的人,是美国凯乐世乒公司董事长、今年42岁的罗伯特·布莱克威尔。曾经做过多种行业的罗伯特,1996年偶然看到一盘乒乓球比赛的录像带之后,深深地迷上了这项“伟大的运动”。“乒乓球在美国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美国人还没有认识到乒乓球是多么的好看,他们觉得乒乓球是一种GAME(游戏),而不是SPORTS(运动项目)。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宣传推广乒乓球的方法不对,没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向他们展示这项运动的优美。”罗伯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组织这项赛事,正是为了让美国人认识到乒乓球运动的伟大。我坚定地认为,乒乓球在美国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拥有世界最高的技术水平,而美国拥有最好的体育市场运作经验,也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如果两国加强合作,乒乓球运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在世界顶级乒乓球邀请赛圆满结束之后,罗伯特又透露了一个心愿:希望中国小将王皓能与凯乐世乒公司签约。“王皓年轻,有活力,很有发展前途,长得又帅气,如果他能到美国打球,将对美国的乒乓球市场产生很大的号召力。”罗伯特充满期待地说。
中国乒乓球队的长盛秘诀
创新历来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胜利的法宝。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打球的意识、技、战术的更新与组合、训练方法和手段及器材方面不断创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如果在技术上缺乏新意,打法上趋于陈旧保守,就会放慢前进的步伐,甚至被淘汰。因此,只有创新,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创新历程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技术创新,这四次创新对我国乒乓球在世界高水平的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立于不败之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遵循以直拍近台快攻打法为主的“百花齐放”方针,在发展传统打法的同时积极扶植其他多种打法,尽可能集纳世界上乒乓球技术各种流派.有效地打破了欧洲削球运动员的防守打法和日本的远台长抽、弧圈球打法。第二次是70年代后,针对欧洲运动员的崛起,他们的横拍弧圈全攻型打法越来越对中国构成威胁,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中国队在“快、准、狠、变”的基础上融进了一个“转”。由此培养出一批像郗恩庭、郭跃华、曹燕华等直拍反胶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丰富了中国传统打法。
第三次是80年代,欧洲打法弃守为攻,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以弧圈球为主的打法。中国摆脱了“恐弧病、防弧病”的阴影,大胆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变消极防守为积极主动攻打弧圈,使传统打法在认识上和技术上都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第四次是90年代,面对欧洲日臻完善旋转结合速度、力量的新打法,中国直拍选手反手位的薄弱环节日趋明显。中国借鉴和创造了直拍横打技术,加强了反手主动进攻和防守转换能力,使直拍快攻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2.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创新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要敢于走新路,建立新观念,不盲目地追随。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也是如此。一切针对国际乒坛新形势的技术、打法、器材等方面与众不同的运用,从而实现特长更加突出,技术更加全面,漏洞得以弥补。中国乒乓界创新的路子是很宽广的,一部分队员(特别是年轻运动员)可以尝试改变原有打法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精心钻研苦练某一项技术,使其威力更加突出,风格更加鲜明;还有一部分队员也可以尝试新的器材,使之威力独到,力争出奇制胜。
3.创新意识
首先,乒乓球运动要树立积极主动的意识,这种意识应在训练比赛中从小培养,并把它融进一切的改革、创新中去。意识创新在提倡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善于在训练比赛中发现新动向、新问题,通过大胆探索、研究,找出迎合发展趋势、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削球防守型打法的意识问题,中国的削球运动员不像欧洲运动员一味稳守、加转,只能被动防守。年轻的中国运动员破除了削球是一种被动打法的观念,认识到主动与被动并非是打法本身所决定,关键是要树立积极主动的进攻意识,看其打法与技术是否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选手从采用张燮林的长胶削球、梁戈亮的倒板削球,发展到像陈新华的攻削结合娴熟的运用,丁松的发球抢攻、削中反攻、反拉,以及连续进攻的综合能力。大大丰富了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使削球打法朝着更加积极主动方向发展。又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统直拍打法的反手薄弱环节形成了中国选手对付欧洲弧圈球的“一面对两面”的劣势。特别是反手底线的下旋球和反手位相持球无法解决,造成了直拍快攻反手缺乏主动上手的手段和攻击力,导致了直拍选手的生存危机。而欧洲选手中,尤其是瑞典人占据了这个时期的世界霸主地位。在徐寅生先生的倡议下,国家队探索直拍横打的设想,它的优势在于:比过去的反手攻球更易于掌握。在处理相持球和对付弧圈球方面比传统的反手技术更具实用性和威胁性。以上两例证明只有意识上创新才会带来技术上的突破。
4.创新打法风格
打法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创新的路子更为宽广。下面列举一些例子供分析。
例一:直拍打法风格的发展。自欧洲先进打法对中国运动员构成威胁,特别是对直拍快攻形成威胁时,在原有的“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中加上“转”,要向速度和旋转结合的方向发展,既能近台快攻,又能拉小上旋和弧圈。以近台为主,结合中近、中远台。使积极主动、以快为主、抢先上手、先发制人的中国快攻型传统打法及时跟上世界乒坛的技术发展潮流。
例二:削攻型打法风格的发展。为了适应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潮流,将削攻型打法转向攻削型发展,即又攻又削,以攻为主,充分发挥近台主动进攻的威力。在相持和被动时,以削球过渡,有机会就转入进攻。现在削球运动员的理想模式应在防守稳健和步伐灵活的基础上吸纳梁戈亮的中近台全攻、陈新华的前三板及削中反攻优势、王浩的正手倒板技术、丁松的发球抢攻抢拉抢冲以及攻防强转换的能力。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在“转、稳、低、变、攻”技术风格上大大强化了“变”和“攻”。
以上说明打法风格的创新是推动乒乓球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5.创新战术风格
中国在发球和发球抢攻的技、战术上坚持走不断革新和改进的道路。
中国的直拍快攻打法之所以能在世界乒坛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球和发球抢攻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发球和发球抢攻仍是中国运动员的看家宝。中国运动员凡取得好成绩时,都是在发球、发球抢攻上占据优势,反之,比赛成绩皆不理想。发球,是发球抢攻的前提与基础,能为抢攻制造积极主动、抢先上手的机会。中国各个时期的优秀运动员都掌握几套精绝的发球技术。许绍发的侧身正手高抛球;郗恩庭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梁戈亮的倒拍发球;刘国梁的高、低抛长短结合发球等。他们的发球动作相似,旋转变化大,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使外国运动员对中国运动员的发球怀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硬是在比赛中吃发球和发球抢攻的亏。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针对日本、欧洲运动员台内技术差的弱点,在战术上就以发球抢攻和台内摆短球后抢先上手为主要战术。90年代,欧洲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和台内技术不断提高,中国运动员除了进一步加强前三板的技术外,在接发球段和相持段坚持主动上手、积极进攻、以快为主、灵活多变的战术原则。就乒乓球运动整体而言,目前的战术风格不会有很大变化,但使用一点新的技术,将原来的战术重新组合或将这些战术顺序稍加变化,作些调整,也会使对手感到不适应,从而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一个新的技、战术组合必须要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才能在世界乒坛上继续保持与对手相抗衡的能力。
小知识:张怡宁
张怡宁(ZhangYinning)
出生日期:1982年1月1日
籍贯:北京
身高:168米
体重:52公斤
底板:Yasaka
打球经历:5岁打球,1994年进北京队,1996年进国家队。
技术特点: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反胶,球速快、力量大、技术全面。
主要战绩
1997年八运会团体亚军。
1998年亚洲锦标赛团体冠军。
1999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单第五名。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单亚军。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女单、女双第三名;世界杯女单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女单亚军;九运会女团冠军、女单亚军、混双第三名。
2002年美国、丹麦、波兰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冠军、女双亚军,第14届亚运会女单冠军,女双、女团亚军。
2003年克罗地亚公开赛女单、女双冠军,第47届世乒赛女双冠军,女单亚军。
2004年多哈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5年女子世锦赛单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