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崛起后,东方国家却在整体下滑,显出越来越重的暮气。然而,在19世纪,一个古老文明的躯体上产生了一个奇迹——埃及突然如彗星般崛起,它使整个中东世界看到了希望。然而正如他的崛起一样,它也如彗星般短暂,最终被西方的工业洪流淹没了。
一、穆罕默德·阿里其人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年)在马其顿沿海城市卡瓦拉出生。他原本是一个阿尔巴尼亚卖烟草的小贩,后来参加了土耳其部队的预备役部队。在埃及从军的时候,阿里与新兴地主商人集团建立了密切关系。1803年,他率领他所在的后备军,与马木路克军团结成暂时性的军事联盟,赶走了土耳其帝国在埃及派驻的总督。1803年5月,他成为了驻扎在埃及的奥斯曼军队主力之一——阿尔巴尼亚军团的最高指挥官,他拥有6000名精锐士兵,是埃及国内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804年和1805年,埃及民情汹涌,开罗民众就曾经发动过两次武装起义,而穆罕默德·阿里率领部队都参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敏锐地意识到,埃及人民和英法殖民者、奥斯曼宗主国以及马木路克封建军阀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赶走侵略势力,结束奥斯曼帝国的腐朽统治,铲除马木路克封建势力,实现埃及的统一,已成为全体埃及民众的共同愿望。所以,他决心在尼罗河畔建立一个能和欧洲列强与奥斯曼帝国抗衡的强大帝国。
为实现建设一个强大埃及的宏伟计划,阿里开始依靠手上的军队,联合各个阶层人民,利用法国、英国、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各派别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他对马木路克首先是拉拢,然后是打击的政策。1804年初的时候,在阿里的支持下,马木路克亲法派首领巴尔底西夺取了埃及总督的位子,并消灭了前来镇压的奥斯曼军队。当把奥斯曼帝国的力量驱逐出埃及,阿里便开始把打击方向指向了马木路克。首先,他利用马木路克内部亲法派和亲英派的矛盾来削弱马木路克自身的势力。1804年2月,马木路克亲英派首领埃勒弗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向开罗进军,企图夺取埃及的控制权。阿里便支持亲法派的巴尔底西攻击埃勒弗,粉碎了亲英派的阴谋。然后,阿里便利用人民的抱怨来直接推翻巴尔底西。1804年3月7日,开罗人民成群结队跑到街上,抗议马木路克当局的经济剥削。示威很快变成暴动,一些群众拿着兵器和棍棒攻击总督府。关键时刻,阿里率领阿尔巴尼亚军团介入冲突,他宣布支持开罗人民的行动,然后马上开始进攻马木路克军队。巴尔底西的政权威信遭到这样致命的打击,便土崩瓦解了。巴尔底西等马木路克头目率领残部逃离开罗,逃亡到上埃及的沙漠地带,以后再也没能夺取开罗并控制埃及政权。古尔希德被推上了埃及总督的位子。
开罗群众攻击总督府
一年以后,古尔希德的横征暴敛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阿里故技重演,再次领兵站到人民一边反对古尔希德。1805年5月13日,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首的长老召开会议,宣布废黜古尔希德,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总督。阿里同意担任这一职务。7月9日,奥斯曼帝国皇帝承认阿里为埃及总督,并授予他帕夏封号。这样,穆罕默德·阿里终于夺取了埃及政权。土耳其苏丹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为埃及总督。从此,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从1805年到1952年,长达一个半世纪。
二、抵御西方侵略
1805年7月穆罕默德·阿里刚刚执政的时候,埃及面临着英国侵略的严重威胁。当时,法国与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拿破仑统帅的法军在欧洲大陆上连连获胜。但是,海上的优势仍在英国手中。
到了10月,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将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歼灭了。后来,英国决心对法国实行全面海洋封锁,而要做到这一点,如果不能将埃及控制在手中是不可能的。
第二年,英帝国在获得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后开始向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要求把穆罕默德·阿里从埃及调走,然后由亲英派的马木路克首领埃勒弗取代,但最后失败了。而在这一年年底,看到法军在欧洲大陆已处于绝对优势,为借助法国的力量对付自己的宿敌俄国,奥斯曼帝国与法结盟并对英国和俄国宣战。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害怕埃及被法国人控制,于是抢先出兵攻击埃及。
1807年3月20日,英国将军弗雷泽率领6000人把亚历山大攻占了,然后继续向拉希德进军。穆罕默德·阿里闻讯号召广大埃及人民立即动员起来,并积极投入到抗英战争之中。3月底,英军1400人进抵拉希德(即罗塞塔)城。守卫拉希德城市的部队与民众先是诱敌入城,然后突然发起进攻,一举毙伤英国军人500多、俘虏120多,并打死了英国将领沃科普。
拉希德军民诱敌入城
拉希德大捷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开罗市民在奥马尔·麦克莱姆等人的倡导下捐钱捐粮,支持前线的战斗。而英国人自然不甘心失败,4月增兵拉希德,用密集炮火猛烈袭击。拉希德军民坚守城池,各地组织的志愿军纷纷前来支援。在第二次战斗中,埃及军民共打死和俘虏英国军官38人、士兵476名。英国剩余部队逃回了亚历山大城。
在埃及全国军民抵抗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大潮推动下,阿里于4月19日,亲自率领6000名步骑混合部队到达拉希德。依靠当地武装群众组成的义勇军的支持,4月21日阿里在哈马德村击溃英军。英军不得不解除对拉希德的包围,退回亚历山大。两个多月后,欧洲形势发生突变,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国退出反法联盟。奥期曼帝国对拿破仑的背信弃义十分恼怒,转而靠拢英国。这样,为了与奥斯曼帝国改善关系,也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更为咄咄逼人的法国的威胁,英国政府决定尽快结束对埃及的入侵。1807年9月英国与穆罕默德·阿里结束了战争状态,9月英国部队从亚历山大撤退。
依靠人民的力量,穆罕默德·阿里挫败了英国的入侵,消除了来自外部的直接威胁,为以后的埃及国内改革提供了便利。
三、多层次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埃及实现了数百年未有的全国统一局面,使新王朝的统治基础趋于稳固,并为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扫清了道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强盛的大埃及帝国,穆罕默德·阿里推行规模宏大的改革计划,其核心便是采取一系列高度集权的强制性措施来促进埃及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穆罕默德·阿里当政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对埃及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农村改革
对于农村的改革主要着重在农业改革和土地改革上面。
抵抗侵略战争刚结束,穆罕默德·阿里就开始了土地改革。在反对法英殖民侵略、推翻马木路克统治、拥立穆罕默德·阿里的过程中,埃及社会中的长老阶层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长老阶层势力迅速扩大,并开始插手和干预国事。穆罕默德·阿里对于长老势力已经觉得难以控制,于是想方设法抑制和削弱长老势力。同时,还因为大量原属马木路克的土地、房屋、财产转入长老们手中,他们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新封建主,甚至脱离了宗教事务和传统社会职责,引起埃及民众的愤慨。长老势力的危害性已经被全社会所公认,为后来阿里消除长老势力提供了极佳的社会氛围。
1809年6月,阿里开始了他的行动,首先是颁布法令,要求所有的宗教地产都要交税,同时宗教长老们必须在40天之内把自己管理的宗教地产证明书交给政府部门验证,不然就没收地产。此举使许多长老因证件不合规定或没有证件而丧失了原来掌握的宗教地产,整个长老阶层陷入一片惊恐之中。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首的长老势力对形势判断错误,煽动一部分靠宗教地产为生的民众走上街游行。
阿里利用这个机会,对长老势力进行分化瓦解,8月9日果断决定罢免奥马尔·麦克莱姆的贵族首领职务,把他流放到杜姆亚特。许多有影响的长老纷纷倒戈投靠阿里,阿里则以金钱和神职将他们一一收买。此后,长老势力一落千丈,对阿里政权已不构成什么威胁。但由于他们是埃及许多土地的包税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策划和支持反对阿里政权的叛乱。阿里当然是继续坚决打击,直到长老势力的影响在社会上基本为止。
在打击长老势力的同时,阿里也继续猛烈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在1809年6月颂布的法令中,规定包税人拥有的乌西叶土地不再享有免税权,包税人应将包税余额的50%上缴国库。这实际上剥夺了许多身兼包税人的马木路克封建主所享有的主要特权。1811年3月1日,阿里的儿子图松被委任为出征阿拉伯半岛大军的统帅,于是阿里利用这次机会,邀请了所有重要的马木路克的重要人物到撒拉丁堡出席盛大的仪式和宴会。在仪式还在进行的时候,阿里突然一声令下,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们将马木路克大小头目及侍从470人杀戮殆尽,据说仅一人逃脱。这就是埃及历史上著名的“撒拉丁城堡屠杀事件”。后来,阿里又在埃及各地继续搜捕并处决马木路克重要人物几千人,将在埃及横行了几百年的马木路克军事封建势力彻底铲除了。
撒拉丁城堡屠杀事件
而被没收的马木路克土地,一半被封赐给阿尔巴尼亚族、土耳其族、契尔克斯族的重要人物以及一些原来的包税人和当地的土著豪强势力,一半土地则给了无地农民,差不多每个农户能分到3到5费丹的土地。与此同时,阿里将原来由包税人随意确定的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合并为一种土地税,由国家统一按土地优劣确定税额,简化纳税手续。这一改革使埃及农民的纳税额要比马木路克时期低得多。由于实行了度量衡的标准化并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准确的丈量,向国家纳税的实际土地面积比包税时期大增,因而在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的同时,国家的税收上升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包税制的消亡,标志着埃及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开始瓦解。
土改的同时,穆罕默德·阿里对农业建设也很重视,他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旧渠。先后开挖20条新渠,修筑近30座水坝,推广改良水车,试用蒸汽排灌机,其中建于1820年的著名的马哈茂德运河,将尼罗河水引至亚历山大及其周围河网地区,扩大耕地面积达数万费丹。在疏浚河流的时候,阿里采用深挖河床,并从欧洲引进水泵的方式,结果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农田从过去只能在汛期受到灌溉变为可常年灌溉,农作物由从一年一熟变成三熟,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大大增加了农业产量。
阿里的另外一个重要方法是增加农作物品种,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的生产。著名的埃及长绒棉就是这个时期引进和推广的。同时他利用迅速扩大的欧洲纺织业急需原料的机会,组织力量培植优质长纤维棉花。这种棉花于1821年进入英国纺织业后颇受欢迎,此后三年埃及的棉花出口便猛增了200倍。面对棉花供不应求的形势,阿里下令全国大面积种植以供出口,结果获取了大笔外汇。在他统治时期,埃及棉花的产量剧增了数百倍。尤其是阿里建立了许多配套管理农业生产的部门,集中管理各个地方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品种,对重要的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政策,并向一些贫苦农民提供农具、牲畜、种子和贷款。
土地制度和田赋制度的改革,改善了埃及农业生产条件,使埃及耕种面积从1821年的200万费丹增加到1840年的385万费丹,农作物由一熟变为两熟或三熟,经济作物产量和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棉花出口量由1821年的944包增加到1849年的25万余包。改革措施使得饱受磨难的埃及农民获得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生活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生产热情有较大提高。埃及农村的生产力因此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埃及的人口也大量增加,1847年达到450万左右。
(二)工业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还采取集中精力发展国营工业的方针,努力打造埃及的民族工业。兴办的主要工厂有硝石场、火药厂、铸造厂、造船厂、呢绒厂、染料厂、纺织厂等,光纺织厂就有30个,职工达31000人。阿里特别注重从西欧各国引进技术,购买设备,聘请专家,吸收资金,使埃及民族工业在初创时期便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他还主张一边从国外进口,一边努力仿制,仿制成功后就减少进口。
而在工业建设中,阿里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增强埃及的军事实力。埃及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十分惊人。造船厂、制硝厂、枪炮制造厂、火药厂一个一个建立起来,在法国等国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开罗兵工厂每月生产步枪近千支,还能铸造24英寸的巨炮。亚历山大造船厂规模最大,占地60费丹,工人最多时达8000人。欧洲官员在参观过亚历山大造船厂后的记述中,这个造船厂生产的战舰配备上百门大炮,它的战斗力比欧美各国生产的最新式战舰一点也不逊色。
当时这些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多数是强制征集来的。他们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体罚和监禁,没有自由离开工厂的权力。
穆罕默德·阿里对私营企业则是限制的,他于1809年发布的规定,私人作坊主和工场主所需的原料由政府按价供给,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他还采取措施由政府控制进出口贸易。在此期间,埃及的纺织、造纸、玻璃、制糖、榨油、扎棉、印刷、粮食加工、靛青加工、皮革加工等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纺织工业的发展最快,到1829年已建立了近30家棉纺厂,拥有纺织机1459台、织布机1215台。据统计,到1838年,阿里用于发展工业的投资总额至少达1200万英镑。当时,在工厂工作的埃及人已有3~4万,约占当时埃及全国人口的1%,这一比例在当时东方国家中是相当高的。经过阿里的不断努力,到19世纪30年代,埃及的近代民族工业具有了一定规模。
埃及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埃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不但能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开始大量出口。为发展商业和外贸,恢复埃及昔日所具有的欧亚非贸易中转站的地位,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发展陆路和水路交通,并改革了货币制度。开罗等城市在日趋活跃的商业活动带动下繁荣起来,亚历山大再次成为东地中海的贸易中心,上千名外国商人和商务官员常驻该城。埃及国库的收入直线上升:1798年只有15.8万埃镑,1818年上升到150.2万埃镑,1833年超过了242万埃镑,到1842年已接近300万埃镑。这些与外贸的发展是离不开的,1800年,埃及的外贸总额只有26.9万埃镑;到1823年,达到211.14万埃镑;到1838年,更高达350万埃镑。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埃及经济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民生活水平也上升了。
(三)军事革新
穆罕默德·阿里将马木路克时代遗留下来的埃及军队改编了,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一支装备强大武装起来的新式部队,军队人数,拥有25万人。他还创建了埃及自己的海军部队,鼎盛时期拥有32艘战舰。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新军,1813年起阿里派官兵到法国、意大利学习军事技术;1825年穆罕默德·阿里创办了军事学校和参谋学校,聘请法国军官做教官,为埃及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四)文教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深感埃及已经落后于欧洲,于是决心改造整个埃及,按照欧洲的模式,建立了世俗教育制度。他先后开办几十所初级学校、中级学校和专科学校。专科学校有医药、农业、技术和外语等。1828年创办了“布拉格印刷所”和《埃及纪事》报。并且阿里还派人对古籍进行诠释,修订了文法,编纂了字典、辞书,出版了地理、历史、文学著作。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培养了一批能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加强了埃及国家的统一,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但是,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基础非常脆弱,因为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基础,农民依旧受到封建主的剥削,工人也具有农奴制的浓重色彩。这注定了改革失败的命运,最终被欧洲列强干涉而宣告破产。
四、对外扩张战争
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取得了最高统治权力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811年,阿里在奥斯曼帝国皇帝的请求下,派出部队在阿拉伯半岛登陆,镇压日益扩展的瓦哈卜教派运动。经过七年苦战,埃及军队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扩大了在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影响。
1820年到1821年,穆罕默德·阿里占领了苏丹。苏丹在名义上还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管辖的领土,实际上却已经是埃及管辖的领土。阿里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了。
1824年,爆发了希腊独立运动,奥斯曼帝国皇帝无力镇压,于是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援助,并且许诺胜利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等地让给埃及作为报酬。埃及军队首先攻占克里特岛,1825年2月在摩里亚半岛南端登陆,接连获胜,几乎占领了全部摩里亚。这个时候,一直抱着削弱奥斯曼帝国的欧洲人,马上出现了,1827年10月英、法、俄三国联合舰队在那瓦利诺重创埃及舰队,埃及部队无可奈何下只好撤退回埃及。
虽然镇压希腊革命失败了,穆罕默德·阿里还是要求奥斯曼帝国皇帝践约。奥斯曼帝国皇帝当然不会答应,埃及于是在1831年攻击叙利亚地区,占领了雅法、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并向小亚细亚细亚推进,进逼君士坦丁堡。这时,沙俄首先出面干涉,派军在小亚登陆,截断了埃及军队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俄军的突然出现,使英法惊惶失措,赶紧出面调解土埃冲突,结果于1833年5月埃及与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签订了《屈塔希亚协定》,规定埃及必须撤军,大马士革、贝鲁特、亚克、阿勒颇、的黎波里由埃及管辖。
签订《屈塔希亚协定》
第一次土埃战争虽然以《屈塔希亚协定》的签定结束了,但那只是穆罕默德·阿里与奥斯曼帝国皇帝马哈茂德二世的暂时妥协,此后奥斯曼帝国皇帝和阿里都在为新的较量积极地准备。马哈茂德二世竭力在国内推行改革,试图凭藉普鲁士教官的帮助组织一支新军;对外则进一步投靠英俄等欧洲列强,希望借助它们的力量来遏制阿里的势力。而阿里一边继续扩军备战,一边要求苏丹将以前自己占领的地区的世袭统治权正式授予他。同时阿里还进一步向东扩张,进入了伊拉克,鼓动当地的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起来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当时,法国为了在阿拉伯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大力支持穆罕默德·阿里建立大阿拉伯帝国的计划,利用埃及割断英帝国同它的东方殖民地的通道。然而英国决不允许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出现一个强大的埃及阻碍它的扩张。正像帕麦斯顿所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道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而不愿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英国竭力唆使奥斯曼帝国皇帝进攻埃及,以便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把埃及变成他的殖民地。于是土埃冲突伴随着欧洲列强的插手,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交织在一起,更加复杂了。
而对于处在北部地带的俄国来讲,把势力扩张到埃及还只能是一个梦想,而控制黑海就显得很现实了。沙皇充分利用俄国在第一次土埃战争末期曾出兵支援土耳其的有利条件,在战争结束后立即与土耳其签订了《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使俄国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保护人”。英国的战略是维护奥斯曼帝国,遏制穆罕默德·阿里,牵制俄国和法国。法国不仅是英国在中东的老对手,而且与穆罕默德·阿里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英国在土埃冲突中倾向土耳其之时,法国便开始暗中支持埃及。在土埃对抗问题上,普鲁士与奥地利两国也站在土耳其一边,与英俄两国的立场很接近。欧洲列强的纷争促使土埃矛盾更加激化。
穆罕默德·阿里于1838年,决定中止向奥斯曼帝国皇帝纳贡,准备宣布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却遭到英俄等国的强烈反对。这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深知埃及如果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决定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皇帝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于是在1839年春爆发了。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土耳其一度占据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陆军渡过幼发拉底河向叙利亚推进,土耳其海军也对叙利亚海岸展开攻击。在整个5月里,土军接连攻占了叙利亚东北部的许多地区,进抵战略要地阿勒颇城下。不久,军事形势发生逆转。6月初,易卜拉欣率领的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6月24日,土埃两军在叙利亚边境的尼济勃进行决战,结果土军大败,伤亡5000人,被俘10000人。尼济勃战役中土耳其军队的主力被歼灭了。尼济勃战役后五天,即6月30日,奥斯曼帝国皇帝马哈茂德二世在内外交困中逝世,年仅16岁的阿卜杜·麦吉德继任苏丹,这种变化使土耳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7月4日,土耳其海军司令艾哈迈德·法齐率30艘战舰和2万余名水兵投降埃及。
土耳其军队的主力被击溃后,埃及军队随后顺利地再次跨越托罗斯山脉,攻入土耳其本土。奥斯曼新苏丹认为大势已去,准备遣使去埃及求和。埃及军队大有一举夺取君士坦丁堡之势。英国看到这样下去会使自己的殖民利益受到威胁,于1840年7月联合俄、普、奥,签订了干涉埃土冲突的《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阿克省划归阿里终身管辖,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归还土耳其舰队;奥斯曼帝国皇帝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和阿克省生效,埃及应每年向苏丹纳贡;若阿里在十日内不接受条约,将剥夺他管辖阿克省的权利;若再过十天阿里仍不接受条约,将剥夺他统治埃及的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如果埃及不接受条约,五国将会对埃及使用武力。
这个条约公布后,法国全国一片哗然,对英国这种行为表示强烈不满,有人甚至提出对埃及进行军事支援。自认为有法国作后盾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了英国的《伦敦条约》。9月,英奥联合舰队封锁叙利亚海岸,炮轰贝鲁特等港口,接着英土联军在黎巴嫩登陆。同时,奥斯曼帝国皇帝宣布革除阿里的一切职务。此时反对埃及统治的人民起义席卷了叙利亚、黎巴嫩和阿拉伯半岛。1840年6月,以马龙派和德鲁兹派为主的黎巴嫩各教派联合举行反埃武装暴动,直接配合英土联军对黎巴嫩的进攻。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皇帝利用叙利亚地区民众发生骚乱的机会,组织英土联军在11月初攻下了阿克要塞,使驻扎在叙利亚的埃及部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埃及军队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中东地区撤退。
英奥联军炮轰贝鲁特港口
这时曾经答应支持埃及的法国政府却突然害怕了。当时,法国统治集团权衡再三,仍不敢为了埃及而突然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10月20日,对英国持强硬立场的法国梯也尔内阁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宣布辞职,新任内阁总理基佐一上台便采取措施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这样,阿里对法国援助寄托的希望也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别无选择,只好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此后几个月,驻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埃及军队撤回埃及。11月,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同英国签订《英埃协定》,埃及承认土耳其宗主权;军队缩减为18000人;关闭造船厂,接受1838年签订的《英土商约》。该商约规定,允许英国商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埃及)自由贸易,实行低关税制,只对进口商品征收5%的关税,对出口商品征收12%的关税。《英埃协定》是埃及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的标志。
根据《英土商约》,埃及被迫取消了国家专卖制度,欧洲生产的廉价商品潮水般地涌进埃及,埃及的近代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到1849年时候,穆罕默德·阿里兴办的工厂大部分已经倒闭。由于专卖制的取消,外国商人深入埃及农村收购农副产品,特别是棉花。从1840年到1852年,埃及棉花的出口额增加了4倍多。埃及逐步变成了专门种植棉花的单一作物的国家。同时,英法资本家纷纷向埃及投资,建工厂,办交通,控制埃及的经济命脉。1851年,英国取得了修筑亚历山大至开罗的铁路的租让权,1852年英法联合开办了内河航运公司,英国还于1856年开办了“埃及银行”,投资50万英镑,法国于1857年在亚历山大设立了自来水公司和面粉厂。
埃及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对埃及历史有重大影响的苏伊士运河的开凿。1854年,法国取得了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租让权,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在修建运河的过程中,“运河”公司无偿占据开凿运河所需的土地。1859年春,苏伊士运河正式开工,由于采用最原始的施工方法,埃及人民从事了10年沉重的奴隶劳动,有12万人死在运河工地上。可以说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这条著名的运河,是用埃及人民的累累白骨砌成的。但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埃及却因为修建运河而国库空虚,渐渐成为英法等列强的奴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