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一日一得
17037600000012

第12章 混战计(1)

混战计,顾名思义,就是在混乱的局势下夺取实利,建立功业。

任何时代都有着混乱的局势和场面,而真正能够把握住这些机会并从中获利的总是少数的富有战略眼光的人。也许有人认为混战计是趁乱发家或者为富不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的争夺中,本身就没有什么道德原则在作指导。斗争的主导思想就是胜利,而不是遵守道德。所以,使用混战计也不失为一种成功之术。

在实际运用中,示人以“混”而实则“清”,让对手摸不着头脑,乱其心志,然后引诱其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使用混战计的诀窍。而且,要注意把握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也可以制造混乱,然后从中谋利。

混战计分为六篇: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原按】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势:气势,此处表示事物存在的根据,力量产生的本源。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

【译文】

如果不能克服敌人刚强的力量,就可以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从《履》卦的原理出发,分离至刚至阳的乾的力量。

水之所以沸腾,是因为借助了一种力量——火的力量,而成为刚强之中的至刚,其势锐不可当。柴草是火力产生的根本,也是控制火势的主宰,它属于阳刚中的柔弱方面,接近它不会有危险。所以强大的力量抵挡不住的时候,却可以消除产生它的根本。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开战斗。”而削弱士气的办法,就在于“攻心”战术。

智慧心得:

此计最初的出处是《吕氏春秋·尽数》篇:“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意思是,用开水来阻止水沸腾,沸腾的水更会翻滚不已,只有拿出烧水的柴火,水才能停止翻滚。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撤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而北齐魏收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提到“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明确提到了釜底抽薪的概念。

釜底抽薪,就是将支撑敌军士气、军心和战斗力的因素先行打垮,等敌军士气低落、军心动摇、战斗力下降的时候,再和敌军正面交锋的策略。

此计的关键在于“去其所恃”,去除敌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则对方自然会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依赖而发展的。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如果破坏了后者,前者就会自行消亡。拿沸水来说,能够保持如此的温度,就在于锅下面那燃烧着的柴火在提供热量,如果失去了柴火,锅中的水自然也就失去了保持温度的条件,就会慢慢凉下来。这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很像,依靠大地的力量而所向无敌的巨人安泰,就是因为被拉离了地面,失去了战斗力而被扼死。

以吴越之间的争战为例。越王勾践向吴国借粮,第二年归还吴国时,文种献了一计,将精选出的粮食蒸熟之后还给吴国。吴国人见越国还回的粮食粒大饱满,就作为良种播种到地里。结果种子没有发芽,秋天颗粒无收,吴国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减弱。

民以食为天,勾践还蒸熟之粮,使吴国发生饥荒,这已经不能只算是抽“薪”了,而是让吃饭的“釜”干脆变成无米之炊,直接掏空吴国人的肚子,这一招已经近似于恶毒。

此计用于军事,在古代多体现为袭击对方的粮草、断其粮道,现代战争也并不例外,对后勤补给的依赖性更大。

二战时德国加紧研制原子弹,在占领挪威之后,每年都从弗穆尔克的诺克斯工厂提走数吨重水。重水是使原子反应堆的中子得以减速的缓冲材料。于是英国派特工先后两次深入敌后,终于炸毁了重水罐,这次突击行动被称为“重水之战”,它导致诺克斯工厂停工一年之久,生产不出一滴重水。纳粹德国因丧失了建立原子反应堆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直到无条件投降之前也未能研制出原子弹。

至于在商战中,“釜底抽薪”的思路则要有所改变,与战争不同,战争中的“薪”一般是指军用物资、战略据点、时间和战机、民众支持度,只要能消耗掉或者破坏掉,就算实现战略目的了;但商战中的作战载体是金钱或者财富,从这个角度而言,破坏是不合适的,双方都得照顾自己的“釜”,也就是说,在抽去对手的“薪”的时候,也要使这个“薪”能最大限度地为我方所用。否则即使抽去了敌方的“薪”,而我方又没有实际的好处,损人不利己,搞恶性竞争,将严重败坏我方的信誉和形象,是商战中的大忌。所以商战中的“釜底抽薪”要更复杂和策略一些。

“报业怪杰”威廉·拉道夫·赫斯特是20世纪初世界最大的报业大王,他在当年初出道时,用“釜底抽薪”之术给了报业巨子普利策狠狠的一击。

1895年,赫斯特以20万美元收购了纽约《晨报》,将它改名为《纽约日报》,正式向普利策享有盛名的《纽约世界报》发起挑战。

最好的进攻手段,就是先从敌人内部突破。赫斯特挥舞起手中的银弹,不断地直接掷向普利策的营垒中。普利策手下的众多干将,如著名漫画家鲍尔斯、剧评家达尔等都先后被赫斯特的高薪挖走。

而最猛烈的进攻是1896年1月那一次“兵变”。当时《旧金山考察家报》故意租用当时作为《纽约世界报》大本营的世界大厦作为它的东岸办事处,在那一天,一场好戏上演了——《旧金山考察家报》的工作人员在一夜之间,用高薪做“饵”诱使《纽约世界报》全体要员倒戈。第二天,这批《纽约世界报》的精英们立刻摇身一变,全体到《纽约日报》走马上任,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助手,星期版编辑默利尔·高德。这对普利策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普利策发现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对赫斯特这种疯狂的抢夺,这位向来稳重的报坛领袖十分震怒。一开始,他只能用同样的高薪去劝回高德等人,可是令人遗憾和愈加愤怒的是,他们只回来了一天,赫斯特又用更高的薪金把他们“挖”走了。这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几乎使《纽约世界报》全线瘫痪。普利策不得不用同样的办法从《太阳报》挖来主编布拉斯本,让他重组《纽约世界报》的编辑工作。

布拉斯本的到来使《纽约世界报》重振雄风,再度超过了《纽约日报》。不过赫斯特并不善罢甘休,他重施故伎,又挖走了布莱斯本,普利策再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由赫斯特精心策划的巨薪挖墙脚战取得了巨大成功,《纽约日报》的销量曾一度超越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成为当时的“报纸之王”。

同时,在现代商业实体日趋智能化的大环境中,人才和情报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釜底抽薪”在商战中的另一个主要的施用思路,就是各个厂商、老板从竞争对手的关键位置上挖取重要的人才,为己所用。近年来中国的很多家族式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曾招致对手的挖墙脚战术攻击,损失惨重。至于如何避免被挖墙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作也出了不少,但人才非正常跳槽的情况仍愈演愈烈——有什么办法呢?在这个大潮的背后其实只有一个决定因素,那就是利益的驱使。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原文】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原按】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顺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善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译文】

乘着敌方内部发生混乱,利用敌方力量虚弱且没有主见,使敌方顺随于我,就像《周易》随卦象辞说的:人到夜晚,必须入室休息一样。

在动荡不定之际,多种力量互相冲击,那些弱小的力量这时都在考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敌人又被蒙蔽难以察觉这种情况。这个时候,己方就要乘机把水搅浑,顺势把弱小者争夺过来。古代兵书《六韬》中说:“全军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都因为敌人强大而恐慌,发牢骚,说泄气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不断,不怕法令,不尊重将领,这些都是虚弱的迹象。”这就是“鱼”,在混战的时候,应该专门选择它,把它争取过来。比如刘备夺取荆州、拿下西川,用的都是这个计谋。

智慧心得:

此计最初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讲的是刘备趁乱取得四川最后称王的事情。刘备本来只占据了荆州的地盘,但是很想夺取和荆州相连的西川,而西川为刘璋所有。于是刘备以各种方式笼络刘璋手下的人,终于使刘璋定下了招徕刘备帮助镇守西川的决定。因为当时形势的动荡以及战事的影响,刘璋集团内部有了分歧,刘备就抓住这个机会,反戈一击,杀到成都,夺取了西川。

混水摸鱼,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原意是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好处。喻指在局势混乱的时候乘机出动,安抚局面,捞取实利。比如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所使用的就是混水摸鱼之计。江面大雾犹如“混水”,而诳来的10万枝箭,自然是“鱼”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在混浊的水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里就有可乘之机。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动手去把水搅浑,让一切情况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复杂起来,然后可以借机行事。

清太祖努尔哈赤很善于用此手段,派自己的部队伪装敌军,大搅混水以乱中取胜。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萨尔浒之役时:“代善冒杜松衣帜入其(刘綎)军,军乱,四贝勒驰下会战,斩綎,又败其后军”,努尔哈赤派人穿上明军的衣甲进入明军阵地,趁乱进攻而大胜。

大概是秉承了努尔哈赤的这一“优良传统”,清军入主中原后夺取广州时,再用此计并且奏效,《南明史》中写到:“1646年12月15日,清军前锋以帕包头,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闯入广州……转眼之间,清军登上城墙,随即去掉伪装,露出辫子,乱箭下射,城中顿时鼎沸起来……广州重镇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清军占领。南明绍武政权覆亡。”两者同出一辙,可见“混水摸鱼”计的威力。

搅混水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过往往是要和其他的计策配合使用。比如,先用“声东击西”计干扰对方的心智,令其无法作出应对,再使用“借刀杀人”计引起争端,这个时候,自己就可以乘虚而入,对弱小的(或者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动而被削弱)的一方发动进攻。

秦国吞并六国的整个历史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大的“混水摸鱼”计,因为在这当中,秦国将各种计策都应用进去:“隔岸观火”、“借刀杀人”、“离间计”、“美人计”等等,然后在六国互相倾轧的时候自己出兵占领地盘,经过多年的蚕食,最后才发动总攻灭六国。

另外,战国时代齐国的田单战胜燕国,收复齐国失地,就是先搅混水,令燕国内部一团混乱,同时使燕国在外交上陷于不利境地,而后再出兵与燕国决战,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就是田单的“摸鱼”术。

“混水摸鱼”计和“趁火打劫”计有相似之处,都是趁乱捞取好处。但是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趁火打劫”是胜战计之一,使用对象大都是敌对势力,旨在趁对方陷入内忧外患之际打击敌人,获得胜利。这种敌对势力一般来说都比较强大。因为敌方强大,才需要趁火打劫,以求胜利。击败弱小的敌人似乎没有使用此计的必要。

“混水摸鱼”计是一种混战计,虽然也是讲求乱中取胜,但使用对象不一定是强大的敌对势力,而是“数力冲撞”的“动荡之际”的较为弱小的势力。这些势力,不一定与我方为敌,也不一定与我方的敌方对立,而是在“数力冲撞”引起的混浊的社会波浪中拼命挣扎求得生存,如同鱼在混水中游动与挣扎一样,看不出危险何在,出路何在,终点何在。

强大的势力如果忙于互相冲撞,就不顾及、也无暇顾及这些相对弱小的势力,更不一定知道这些势力的向背问题。在这种时候,我方采取措施,把这些力量争取或者兼并过来,以不断扩大我方的势力,增强我方的力量,便于日后能够与大势力抗衡,获得胜利。这可以用刘备发家做例子。

当时赤壁一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率先出手,攻下彝陵,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于是佯装身死。曹仁闻讯便去劫营,结果中计。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却发现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葛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请求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

刘备趁曹仁和周瑜激战之际无暇他顾的时候,派兵马趁乱攻取南郡,诈取荆州,避开危险,也节省了自己的力量,将混水摸鱼计运用到了极致。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原按】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蛊惑、迷惑。

【译文】

保持阵地的原形,保留完整的既定阵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要在他人困惑的时候转移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