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一日一得
17037600000014

第14章 混战计(3)

在局势混乱的时候,任何势力都会在联合或者分化之中获得各自的利益。远方的敌人不能够去攻打,而可以用利益和他结盟。近处的敌人如果结交,反而会使变乱发生在我方的肘腋等要害处。范雎倡导的谋略,是决定结盟或交战的地理准则,其中的道理阐述得很明确。

智慧心得: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结果,秦国按照范雎的设想而推行军事和外交政策,在不断扩大领土的同时,稳住了东方的大国——齐国,终于逐渐蚕食了东方六国而统一天下。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远交近攻”的策略要成功使用,不仅需要政治、外交、军事几方面的配合,更需要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林立,群雄争霸,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远交近攻的例子很多。20世纪下半段的美苏争霸时期,也属于这样的时代。如果在一个“一极社会”(只有一个轴心的区域),就很难使用这种策略,因为公认的霸主已经诞生,而新的争霸条件还没有成熟。

作为政治、外交、军事混合策略的远交近攻,既要争取尽量多的国家和本国保持非战争状态,又要通过战争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如果运用得当,不但能够在乱世保全自己的国家,还可能伺机称霸。春秋初期的郑庄公就是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而称霸的。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于是,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并与鲁国重修旧好。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当年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之间,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就因为所运用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确实出色。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拼命要把德国这股祸水推向苏联,因而热衷于对德国搞绥靖政策。于是,他们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签订了反苏反共的《慕尼黑协定》,里面有关于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的条款,这种牺牲小国利益的行为,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当时苏联曾经想联合英、法共同对付德国,但是被英、法两国拒绝了。苏联为了自身利益,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了解西方盟国和苏联再也不会援助波兰,便在“远交近攻”的庇护下,首先大胆地向东灭亡了邻国捷克、波兰,然后向北攻陷了丹麦、挪威,再向西灭亡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且绕道阿登山脉攻入法国,直插英吉利海峡。

1941年,希特勒所采取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对苏联形成了半月形包围。于是,他开始准备入侵苏联。

为了麻痹和欺骗苏联,希特勒在外交上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向苏联表示友好,积极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甚至请苏联的军事代表团参观德国先进的航空技术,并同意卖给苏联新式的战斗机。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军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以三个集团军群,在大量航空兵配合支援之下,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苏联大片国土沦入德军之手,大量苏军被德军围歼,许多的城镇、农庄、工厂和学校遭到法西斯匪徒的血洗。苏联在战争初期陷入了非常困难和被动的境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希特勒正是利用了欧洲几个大国——英、法、苏之间的利害关系,分别和各国建立同盟或签订条约,同时又对自己的邻国进行军事征服,当他的势力一天天加强的时候,那些欧洲大国也一个一个成为他新领土上的“邻国”而不免遭到他的攻击,就这样,他几乎蚕食了整个欧洲。

多行不义必自毙。希特勒最终并没有实现他的“大德意志帝国”的梦想。但作为一种战术的运用,他的“远交近攻”确实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非常大的实效。

在政治活动中,远交近攻也经常被君主们利用得淋漓尽致。诸如诛杀开国功臣,贬放权臣,罢免任职长久的将相,诛杀或贬削皇兄皇弟,起用没有根基的新人,等等,便是常见的远交近攻。开国功臣与开国帝王并肩战斗,出生入死,关系可谓近密,但功臣大都威望很高,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帝王看来,很容易震主,也可能生变,除掉他们,可以增加帝王的安全系数。权臣、任职长久的将相,皇兄皇弟等人物,对君王的威胁如同开国功臣之于开国帝王,对帝王来说,都是肘腋部位的危险人物,只有除掉才能防止生变!而起用没有根基的新人,有很多好处。首先,正因为他们没有根基,不可能构成对君主的威胁,是安全人物;其次,他们会感恩戴德,尽心尽力效忠帝王;再次,可以捞取诸种好名声;最后,还能笼络人心。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原按】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句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些话吗?

【译文】

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威胁小国屈服时,我方应该立即出兵援助,以乘机扩展势力。对于处在困境中的国家,只有空话而无实际援助,是不能取得信任的。

借路去打仗,不是靠花言巧语能够骗取成功的,除非这个国家不是受到一方的势力的威胁,就是遭到两种势力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方必定会以武力威胁这个国家,我方则以不侵犯该国的利益来诱骗该国,利用该国的侥幸图存的心理,迅速控制整个局势。这样,这个国家就不能够自成阵势,所以不需要经过战斗就能将该国消灭了。

智慧心得:

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春秋时,晋国准备吞并虞国和虢国。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打破两国的联盟,各个击破,晋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于是,晋国用名马和美玉来贿赂虞公。虞公贪财,允许晋国军队从虞国通过去攻打虢国。晋军灭亡虢国后从原路撤回,顺便将虞国灭掉了。

假道伐虢,是大国诓骗小国,强国欺负弱国的手段。此计是通过非武力的手段取得小国的信任,再伺机消灭这个国家的一个办法。假借道之名,行灭对方之实。

沙俄与瑞典在1700年为争夺北欧霸权而发起战争。波兰横在沙俄与瑞典之间,因此波兰的立场对于俄、瑞双方是至关重要的。沙俄拼命拉拢波兰,企图让波兰参加对瑞典的战争,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之下,波兰同意与沙俄结盟。

此后,沙俄军队开进波兰,与瑞典军队进行激战。波兰引狼入室,饱经了战争的苦难,经济上受到很大的摧残。15年后,沙俄在波兰的国土上终于打败了瑞典。不过,15年的征战,也使沙俄占据了波兰的军事要地和重要城市,成了赶不走的“客人”。

波兰国王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被迫答应了俄军留驻波兰的无理要求。这批俄军其实是后来沙俄灭亡波兰的“先遣部队”。沙俄假借波兰之地与瑞典开战,在打败瑞典之后又赖在波兰不走,为灭亡波兰作准备。在这里,波兰相当于“虞国”,而瑞典则是“虢国”。沙俄运用“假道伐虢”之计攻占瑞典,蹂躏波兰,野心够大。

这样的例子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也曾摊上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站在协约国一边,对德宣战,但不派兵赴欧洲作战,而是出兵攻打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青岛。当时,驻扎在青岛的德军有2000人,日军采用包围战术,从潍县的西境插到青岛德军的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日本官方扬言:“此次攻取青岛,是帮中国的忙,为中国收复失地,青岛到手后当归还中国。”而其狼子野心实在是昭然若揭,明摆着想借机霸占青岛,以实现其侵犯中国的野心。中国军阀政府虽知日本这个“假道灭虢”的诡计,却因贫穷积弱,无力回天,只得听任日本在中国土地上排兵布阵,很快,青岛便被纳入日本军事势力范围之内。

当时,西方列强正忙于进行世界大战,一时无暇东顾。日本便拒不归还青岛,还向中国提出了无理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实质是让中国放弃主权,做日本的保护国。日本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在48小时之内签约,否则就要诉诸武力。在日本的压力下,中国军阀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在日本的最后通牒中有这样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查胶州湾为东亚商业上军事上之一要地。日本帝国因取得该地,所费之血与财,自属不少,既为日本取得之后,毫无交还中国之义务。”

在这一事例中,我们无疑成了“虞国”的角色,可叹。

这一计的关键在于“假”,就是借,借道、借物、借机,找到一个名义,便好下手。“借”有这么两种含义:

一是借米下锅。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凭借相应的条件。如果准备行事时,条件还不完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借你的米,下我的锅。

林则徐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湖北大旱,庄稼枯死,米价腾贵。林则徐号召各级官员自愿捐钱,以便从外地购粮平价出售,却无人响应。林则徐心下暗恼,却不露声色,发出告示说:“为解贫民饥馑之苦,定于三日后设坛祈雨,上自督抚,下到县官,皆应照例斋戒三日,不许吃荤,不许喝酒,以示诚心敬天之意。”

三天后,林则徐亲率众官登坛焚香,行礼祷告。礼毕,林则徐命众官坐于芦席之上,对大家说:“我们这些为官者平日养尊处优,今天我与诸位皆不张伞打扇,坐在烈日之下体验一下农民稼穑之苦如何?”众官不敢违命,在烈日下坐了三炷香的工夫,纷纷叫苦不迭。于是林则徐命人上茶,与众官每人吃了一碗,不久,便呕吐不止。此时,林则徐起身正色道:“谁也不要掩盖呕吐之物,由侍官一一检查,看看我们待天是否忠诚。”检查结果显示,只有林则徐所吐为粗饭蔬菜,其他人所吐皆为酒肉腥荤之物。

林则徐义正词严地说:“斋戒祈雨,是至诚至敬之事,你们竟敢如此。天不降雨,实是你们触怒上天所致,诸位现在有何话说?”众官闻言,面面相觑,既恐惧又惭愧,都表示愿意尽力捐钱。这样,林则徐很快筹到了一笔巨款,赈济灾民,平抑粮价。

在这里,林则徐运用的便是“假道伐虢”之计。林则徐假借祈天求雨之名,行引导众官捐钱之实。他事先叫人在茶中放入呕吐之药,众官吐出荤腥之物说明他们生活富足,有足够的能力捐钱赈灾。林则徐动用智谋迫使众官为保官而掏腰包,可谓用心良苦。

二是趁机潜入。如果在平时,要想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对方内部,是很难做到的。而在非常时期,则可以利益为诱饵,趁机在对方领土上扩展自己的势力,增强自己对对方的控制力。

1968年8月20日深夜,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机场的值班人员接到呼救:“我是苏联的一架运输机,因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请求在你处暂停。”

按国际惯例,遇到飞机发生机械故障,附近机场应允许它降落,何况又是苏联“老大哥”的飞机。值班人员自然给这架飞机导航。

但令所有捷克人都没想到的是:从这架刚刚降落的苏联运输机里,突然出现100多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迅速地占领了机场的要害部位。接着,原驻白俄罗斯的一个空降师在布拉格机场着陆。与此同时,苏联的地面部队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推进。

22个小时之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攻占。

苏联人突袭捷克斯洛伐克是蓄谋已久的。自从杜布切克上台后,捷克斯洛伐克就试图摆脱苏联的控制。苏联决定用武力解决捷共中央领导层的反苏派。1968年6月下旬,苏联倡议苏、波、匈、捷、东德5国参加代号为“波西米亚森林”的军事演习。演习的地点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目的是熟悉捷克斯洛伐克的地形。这次苏军突袭捷克斯洛伐克的先头部队,就是先前演习投入使用的部队。

苏联借道捷克斯洛伐克,名义上是进行军事演习,其真意是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联侵捷是非正义的,但苏联这次行动堪称为世界近代战争史上假道伐虢的典型例证。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例证,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就是金国巧妙运用“假道伐虢”之计的经典。北宋自建立以来,就屡屡受到盘踞在北方的辽国侵扰,虽然在宋真宗时签订了“澶渊之盟”,可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辽国对宋的威胁。后来,本来作为辽国臣属的女真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独立,在1115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金”。

此后,金国几次大败辽国,势力逐渐扩大。北宋见状,便想借助金国的力量来消灭辽国,于是两国签订和约,商定以长城居庸关为界,金国攻取关北的辽国中京(今河北平泉东北),宋国攻取关南的燕京(今北京)。到了约定出兵的日期,宋军没有出兵,金国只得单独作战。后来金国看到宋军毫无战斗力,就顺势占领燕京,由宋朝交钱“赎回”。而后,金国就以宋朝违背盟约为理由,挥师南下,经过一番交战,攻破了宋朝的都城汴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金国先是利用攻辽的机会扩大了地盘,使北宋的领土直接暴露在金国面前,这是“假道”之法,只不过是宋朝主动向金国提供了“假道”的机会,而后的军事行动,则是“伐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