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21

第21章 处世智慧(3)

与人相处,平时要多广结善缘,如此到了急难时刻,你不必抱佛脚,自然也会有因缘来帮助你。佛教叫人平时要念佛,也是为了万一到了紧急时刻,可以有佛脚可抱。平时父母、老师、朋友的叮咛、嘱咐,要我们这样、要我们那样,我们不要嫌其啰嗦,这都是为了怕我们将来没有佛脚可抱。只要我们平时多烧香、多结缘,急难来时,也就不必临时抱佛脚了。

未雨绸缪,就要保持清醒,而清醒是一种自觉。

一个人要做到清醒,必须有一种自觉。如果没有自觉,是不可能做到清醒的。清醒,不能只靠警示。

中国的交通警示,“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急转弯,危险”!在道路上该警示的地方,都警示了,交通事故就是不断。我们把这些归咎于司机的麻痹。但有趣的是,欧洲有一个交通案例,与我们中国的一样,可他们采取了另外的措施,事故就没有了。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有一处山路,急转弯。汽车到此,很多坠落崖谷。当局在那里立了警示牌,但没有用。依然是许多的车连人,投胎似的栽下去。后来,有人画了一幅画,立在转弯的地方,上写:“慢慢地走呵,请欣赏!”从此,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出现交通事故。

报纸上没有说那幅画的内容,我估计一定是很吸引人的,让你自觉地把车速慢下来。

车之所以能慢下来,是因为画,因为他要欣赏,车慢了下来,那是一种自觉,是没有别人强迫他的。自觉造成了清醒。

自觉,这个词来源于佛教。自己觉悟,觉悟是靠感觉,不是靠提醒。心里清楚,就忘不了。

六朝时候,有一个张翰,做官做得很好。但就是不拘小节,尤其贪杯,许多人为他惋惜,议论他说:“此人为了一杯酒,也不为自己的身后留名想一想。”有人把这话转告他,他回答人家说:“身后浮名,不如眼前一杯酒。”

明朝的陆树声在《长水日抄》中还记述有张翰的故事,说秋风起,张翰想起吴中的莼菜鲈鱼,幡然悔悟说:“人生贵适志,怎么能为一个官名,而被羁在千里之外呢?”他吃不到鲈鱼,甚感遗憾。

这个张翰,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他对人人皆向往的“为官”有一种清醒。由于自觉的清醒,所以常常有一些别人看来是荒唐的行为。

清醒,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周易》里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教导人们时刻保持清醒。这种清醒,是心智的清醒。

比方说,月亮圆了,就开始不圆。日正中天是好事,但日正中天过后就会西斜,以至日落西山。它告诫人们,当你最好的时候,也许麻烦就跟着来了。你要早有思想准备。

当你幼弱的时候,你要等待时机,不要轻举妄动。

当事情有了阻隔,有了梗塞,你就要绞碎它,然后才能顺畅。如果在阻梗的时候,你一意孤行,就会“有悔”。

《周易》的《序卦》里有一句是解释困卦的,可以说是振聋发聩。我们一般人想象,困难一般是外在的因素所形成的。但《序卦》里说:“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难,其实是我们心中不清醒,才会造成的。人生不断地走,不断地前进,而没有警惕,没有回顾,所以就会有困难。

人,要做到事事清醒,必须心中时刻戒惧,不可掉以轻心。这种戒惧与反省,来自一种自觉,如果能这样,你就是一个清醒之人了。

此文到上面的那一句话,已经结束。因为那一句已经是结句。但睡了一夜,决定再添上一个反常时期的“清醒故事”,这样,算是对读者有一个完整的说法。

在《禅说》里有一个“丹霞烧佛”的故事。丹霞有一次住在慧林寺,因为天很冷无法忍受,而把寺内的佛像拿来烧火取暖。另一个和尚看见,斥责他:“你真大胆,竟敢烧佛像!”丹霞说:“我想看看佛像里能不能烧出舍利子……”另一个和尚说:“木佛怎么能烧出舍利子?”丹霞说:“既然烧不出,这两尊也拿来烧了吧!”

后来人说,道人无心,何过之有?不要抱泥于形式,率真的依本性去做即无过错。

后人还说,只有丹霞可以这样做,后来者如果学丹霞,就是对佛的冒犯了。因为只有丹霞是此情此景,是依着本性。学的就不是了。

清醒至关重要。如果不清醒,往往会丧失一生的幸福。

志向坚定,踏上青云路

原文: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释义:像用黄牛的皮捆绑起来那样,谁也难以解脱。

如果瞻前顾后,什么都放不下而失去退避的时机是很危险的。

释例:身居要职的你,或许跟各部门主管十分投契,与秘书们相处融洽,常在公余结伴逛商场看电影。

可是,别忽略了青云路也得要有奠基石。他们就是信差、打字员及人事部的文员,许多时候他们提供的间接帮助,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别让“地位悬殊”这一套占据着你的脑袋,心灵沟通压根儿是没有阶层界限的。偶尔跟他们一块儿去吃午饭,听听他们的话题,多了解他们的性格、对公司的看法和对各高级职员的印象吧。由于他们每天均有机会接触到所有同事,自然对他们的认识较全面,这些不正是你所需要知道的吗?

其实你也不必成为他们一分子,因为一旦与他们混得过份熟悉,上司不一定高兴,其它人则会认为唐突,所以最理想是采取中庸之道。

在静时运用第三只眼

原文: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释义:观其象,这个象,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己个人、身体、家庭、国家、世界天下的关系。平常处在这大环境中,观其象,对这大现象变动的前因后果都知道了,再看文王《周易》中所研究的内容,但并不是说文王怎么说,我们就相信,而是要“玩其辞”,通过他的思想创出自己的思想。

释例:有个在农场工作的农夫,有一天这个农夫打扫完马厩后,赫然发现他老婆送他的怀表不见了。由于这个怀表对他来说十分的珍贵,于是他马上又跑回马厩寻找,找了一段时间几乎把马厩整个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因此他气馁地走出马厩。

而这时候,他发现外面正有一群孩童在玩耍,于是他向那群孩童说:假如你们之中有谁能在马厩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五毛钱,于是孩童们一窝蜂似的跑进马厩里寻找怀表,经过一段时间,当孩童们走出马厩时,都表示没有找到怀表,此时农夫更加地气馁与失望。

就在这个时候,农夫听到了一个声音:我可以再进去找一次吗?一个孩童对他说,但是农夫觉得大家几乎都把马厩翻遍了,都找不到,怎么可能凭你一个人就找得到呢?

由于没有任何的厉害关系,因此农夫答应了这位孩童,过了不到一会的功夫,当那孩童走出马厩时,他手里拿的正是农夫遗失的怀表,农夫很惊讶地问他,你是怎么办到的,那个小孩回答:“我进去之后什么都不做,就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我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我找到了怀表……这个故事是否能给你有所警示呢?

当你感觉在生活中陷入了苍白与麻木的时候,请给自己品味生活的时间。要从纷乱的世界中退出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在安宁、沉寂中找寻造物主的声音。只有在这个安宁的地方,我们的心才会恢复清新并坚强起来,勇往直前,充满信心,去迎接人生须经历的各种挑战,也只有从静中,我们才会真正领悟出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

有一首诗说的好:

缤纷的世界,让你目不暇接躁动的感觉,就是拥有一切有些什么,你还不清晰只是无力,容忍自己变幻的世界,让你不敢停歇唯一的感觉,就是多要一些多些什么,你都不在意只是竭力,平衡自己很久没看见,你灿烂的笑脸倔强的身影,在艰难地蹒跚背得再多,你也要飞上蓝天我只能在心底,嘱咐你说:多些时间给自己想征服世界,别迷失自己多些时间给自己想拥有世界,先把握自己取得的世界,让你昂然挺立难抑的感觉,就是缺少一些少些什么,你已想不起不知不觉,少了很多很久没看见,你纯净的双眼闪烁的兴奋,也遮不住疲倦背得再多,你也要飞上蓝天我只能在心底,嘱咐你说:多些时间给自己想征服世界,别迷失自己多些时间给自己想拥有世界,先把握自己得到了世界占据你梦寐以求的南北为何得不到你魂萦梦冀的东西多些时间给自己想征服世界,别迷失自己多些时间给自己想拥有世界,先把握自己多些时间给自己想飞上蓝天,放轻松一点多点时间给自己想飞上蓝天,放轻松一点多些时间给自己想征服世界,别迷失自己多些时间给自己想拥有世界,先把握自己……智能是第三只眼看见的。人出生时有两只眼,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知识拥有者可以把知识灌输给别人,但智能是不能灌输的。别人的智能可成为你的知识,不能直接用灌输的方式获得智能。智能是对人生经历的知性理解和理性感悟。

第三只眼是靠洞察力、直觉、灵感、预测和判断看事物的。与你的两只眼不同,第三眼是别人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它象一只长尾大头针,头在两眼中间上方额头,尾偏左刺入心房。每人都有第三只眼,只是视力有很大不同。如果你的第三只眼视力很好就能看清事物本质且能预见未来。

由此,可知九四:“或跃在渊。”意思是说“或奋发跃起,或退而在渊。可进可退,能进则‘跃’,不能进则退。一切待机而动,而不是盲目冲动,浮躁妄动。跃是为了发展,退是为了发展而积极地准备、筹划,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先机。”

急躁妄动,无处容身

原文: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释义:不能常久地保持美好的品德,总会不时蒙受他人的羞辱,结果难免产生惋惜。若不能以中正恒久这个道理去处世,就无法达成真正的发现和沟通。

释例: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

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们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们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那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

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

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通往天堂与地狱的分岔口上,还有我这么一个审判官,每当有人来报到的时候,我总会认真地阅读他们的生平,然后做出批复,告诉他们该向哪儿走。

今天难得空闲,我呷了一口茶,翻看起了以前做的记事簿,几乎每一个被宣判的人都会拥有一段文字,若是平庸些的,就没有评论。

这一页是关于汉斯的,其实他是个中国人,在德国读书,但读完书后他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原因仅是他坐地铁曾逃过三次票,德国人认为他没有诚信,拒绝了他。虽然他有着优异的成绩。那么后来呢?他回了国,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但因为言而无信最终又被辞退了,潦倒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