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34

第34章 处世智慧(16)

道德价值是相对的。我们认为是不端的品行,他自己可能认为很好。反过来也一样。只要他不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在我们身上,就可以同他和睦相处。道不同不相与谋,这是对的。但道不同则白眼相向或老死不相往来,就有失厚道,是犯不着的。

我们不喜欢甚至讨厌冒犯了我们的人,这也很正常。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人就不是好人或一无是处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影响对人评价的公正。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一个不懂得合作的人,必将感到步履维艰;而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却会感到如鱼得水。合作的基础是摒弃门户之见和自满心理,以心换心,以诚换诚。

人无完人,当然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像所有的人都“欠了他的谷子还了他糠”,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据说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一丝不苟。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所以在职场,要学会欣赏他人,充分发扬每个人的长处,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才能取得1+1>;2的效果。

在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前提下学会接纳他人,社会接纳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理解与尊重他人,真诚地对待他人。古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愿你能将这句古训常记于心,善待一切人与事。给他人与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记着,别人也许完全错误,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只有傻子才会那么做;试着去了解他,只有聪明、容忍、特别的人才会这么做。

当你被迫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忍让。宁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点亏,也不要为小事与对方争个脸红脖子粗,甚至头破血流。

(2)要主动接受对方。你可以伸出友好的手,主动和对方打招呼。对方原来可能怀有的对你的戒备心或敌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气地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就可能会加以注意和改进。

(3)要把你想象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能体会他们的想法,从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样有助于双方关系的改善。

(4)要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不要妄图改变人人都有其个性这个事实,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对方也会尊重你的本来面目。切忌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念。

(5)要去想对方做对了的事。对方也不是总是那么招你烦的,他们也有好的一面,试着去发现这一点。

(6)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对方,影响对方。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切不可弄巧成拙。

只要遵循以上原则,慢慢学着与人合作,你将会变成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时代朋友和信息都是一种资源,取彼之长,可以补己之短。你的能力将会大为提高,才能够做出应有的业绩,获得上司的青睐,也会被同事称为是一个聪明的人。

凡事从小事做起

原文:求小得。

释义:“求小得”指追求较小利益。蛋糕要做大,首先要会做小。

释例:“求小得”乃是将来“大得”的基础。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要从小事做起,不肯从基本上下功夫,从基层的工作去做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大的成就。

人生说起来有百年之寿,其实很短。古人说人生就像飞奔的白马跳过一条小小的沟渠一样。正因为人生苦短,所以要办成几件大事实在并不容易。

我们往往放不下架子,不能从小事、从最基层工作做起,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料,期望一步登天,不知凡事都需要日积月累。还有一些人总是抱怨周围环境不利于自己发展和成功,诸如区域太小、老板不好、老婆不能干、朋友不帮忙,这样的客观原因数不胜数,将富不起来归咎于运气不好!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最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不屑于做小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的杂事做起,坚持到底,才能将事情做好,达到长远追求的目标。为人处世,只要能够不辞劳苦,坚持不懈,那么,即使像女娲补天那样翻天覆地的难事,也终能扭转干坤,获得成功的。

有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省悟到自己迄今所做的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想到生命的短暂,不禁为自己虚度了宝贵的光阴而痛心,于是他发誓用剩余的生命做成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情。许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寻找那件足以使他感到不虚度此生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可是,他没有找到。结果,他什么事也没有做,既没有做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没有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机会总是从你身边走过,你不用心去观察,怎能发现最有价值的事情呢!一味的去寻找,去发现又会有多大的收获呢?一个会发现身边的小事,会寻找微不足道的事情的人才会有可能发现最有价值的事。

人的一生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事,但只要会观察会去发现这些事情,那你的一生总算还是有点收获,没有白活,寻找有价值的事情必须从寻找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一步步的向最有价值的事情走近。做一件小事也就等于向成功与最有价值的事情靠近了,走近了。连一件小事都不做的人怎能做得了一件最有价值的事?

人的一生总之只有一句话:“凡事从小事做起”。

正所谓“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我们应认识到了细微处体现的大文章,反思起我们浮澡的心理,反思起我们工作的态度,反思起我们为人的素质,甚至反思起我们的文化。

何为细节?何为大事?何为成败?也许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每个人都有满腔热血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期盼或功成名就,或衣锦还乡,或企业百年兴旺,或民族昌盛,……但我们有多少人能做成其中的一件呢?一谈到这些就免不了浮躁情绪的滋生,苦于自己的“文韬武略”无从施展,天降大任于斯人,怎能纠缠区区细节?!于是乎“中国人从不缺乏勤劳,从不缺乏智能,但我们最缺的是做细节的精神”。

把我们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大事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小事就是每一条树根,每一片树叶,没有根,没有叶,何谓称做树。

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与他人的合作开始,认认真真的做事、做人。将小事做细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需要养成一种习惯,要自觉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成就自己。

循循善诱,慧眼识人

原文: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释义:为蒙昧者所包围,吉祥。娶妻,吉祥。儿孙辈已经能够胜任家务事。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都已经能够治家了。

释例:我们对后进者的教育工作要想做到家,要想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首先还得以极大的包容心态去教育他们,循循善诱地去引导他们,刚与柔相济,方能凑效,否则,生硬地说教,毫无包容地呵斥,都只能适得其反,把事态弄糟,甚至会使自己下不了台。凡是有宽容心的人,即使一时脾气大了点,方法粗暴了点,身边的人都能心服口服地甘愿接受。可见,“包蒙”——以包容大度为本怀的教育方式,对一个用人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当智慧的黎明将其翅膀张开,笼罩住进步的东方地平线,无知和迷信的最后的脚印留在时间的沙滩上时,在人类的犯罪与错误记录簿上,将要记载着:人类最悲哀的罪恶就是“不能容忍”。

最严重的“不能容忍”,系从种族与宗教观念上的歧异而产生的,这也是儿童时代早期训练所造成的结果。哦,人类命运的主人,我们这些可怜的凡夫俗子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我们的愚蠢。只不过是为了一些教条、教义及其它肤浅事物上的歧见,我们竟然企图彼此互相毁灭?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时间,只不过是稍纵即逝的一段。

我们就如同一根蜡烛,被点燃之后,发光一段时间,然后就熄灭了。在如此短暂的世俗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把握,当那种被称作“死亡”的大篷车停止前进,并宣布这项旅程即将结束时,我们立即收起我们的帐篷,像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一样,既不恐惧,也不发抖,默默跟随这辆大篷车走入未可知的黑暗世界!

我希望,当我们穿过大门,进入那另一个世界时,我在那儿再也看不到犹太人或异教徒、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德国人或英国人、法国人或俄国人、黑人或白人、红人或黑人。

我希望,我在那儿只能找到人类的灵魂,兄弟姊妹,没有种族、教派或肤色的差别,因为我希望解除“偏执”的困扰,使我能够躺下来,长时间的休息,不受争斗、无知、迷信及世俗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混乱、悲哀及误会所打扰。

我想,当你读过这番话后,你的心量一定会拓宽许多,脾气也会小了许多,对人们的微笑也会自然而然地多了许多,你的信心同样会随之提高许多。但愿每一个人都能有如此的“包蒙”胸襟。

做事抓重点才不乱

原文:得其大首。

释义:“得其大首”就是“得其大要”,我们做事情要抓重点而不拘小节,赚大钱不计小钱。这无疑是人生场上的一条金科玉律。

释例: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鳖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顾睡觉,岩头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顾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语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点化道:

“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完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迷惑地说:“那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放低声音道:“一切言行,必须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许多所谓道理都是从外部现象上去总结的,而禅机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着迷惑,无法打消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在细枝末节上钻牛角尖,而要从事物的根本上入手。

因此,在许多时候,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要比正确地做十件事情重要得多。在短暂的人生面前,做正确的事情是“延长”生命的最好办法。不要任意挥霍你的精力,把它们用在正确的地方。记得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他决一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

“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这只狮子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它非常清楚,与老鼠比赛的麻烦在于,即使赢了,不过战胜了一只“老鼠”。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层次的交往和较量,大人物是不屑一顾的,就像一个优秀的武士,是不会与一个蟊贼公开决斗的。

毕竟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你无法同时做好数件同等重要、难度又都很大的事情,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琐事会跑出来占据你大脑的空间,消磨你的棱角。

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不仅会浪费自己的资源,降低人们对你的期望,还会在无意中提升对方的层面。

一位俄罗斯政治家就曾有过这方面的遗憾。由于他过于在意那些小人物的攻击,不仅耗费了许多精力与之周旋,而且也影响了他做冷静的判断,结果在重要的问题上判断失误,从而抱憾终生。不仅如此,由于他与那些人斤斤计较、“喋喋不休”,使很多选民都大感失望,这直接影响到他日后更高层次的竞选。对此,有政治学家评论说,如果他能够对有些人和事不屑一顾的话,以他的才智和人望,是完全可以成为俄罗斯数一数二的人物的。

因此,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他们很清楚该理睬什么,不该理睬什么,决不犯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这样的人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无一例外会感到兴奋,同时也善于把无关紧要的事情搁置在一边。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大都深知“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并很清楚“抓住大事,小事自会照顾好自己”的道理。一流的人物大都具备无视“小”(人物、是非)的能力,换句话说,障碍大都是相对而言的,除了必须搬掉的障碍之外,大多数障碍都可以忽略,如果要先搬掉所有的障碍才行动,那就什么也做不成。事实上,绝大多数所谓的障碍,在你超越那个阶段之后,也就不称其为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