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36

第36章 处世智慧(18)

释例:现代人的眼光很高,着眼国外,着眼前途,强调不论什么职业只要出类拔萃,让别人刮目相看就行,特别强调“升官发财”,似乎陷入一个冷眼看社会的怪圈,但我要问支撑成功的基础你落实了没有,要知道空中楼阁是不经风雨的!

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方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俗话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求职者择业应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一度投资经商,开发打字机,结果赔了5万美元,以后看到当出版商能赚钱,就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结果很快又陷入困境。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放弃经商,改在全国巡回演说,发挥了他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优势,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898年,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成为名扬四海的演说家。

在择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素质状况,并侧重某一特长和优势,以保证在职业岗位上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注重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对于择业非常重要,只有按照自己的素质所长选择职业,才能有利于胜任工作,实现人尽其才。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在从事的职业工作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择业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选自己所擅长的。

自己擅长的主要是指自己的专业技能、生理特长、个性优势。

专业技能,是指你已经系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受过某种专门训练已经具备的一些技巧能力,选择职业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而选择了一种与你所学专业相关甚远的职业,客观上造成了用非所学,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虽然眼前增加了收入,但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增加难度。

生理特长,指自己的身体素质、生理条件,如身高、视力等。有些职业对身体条件有特殊的要求。视力稍差,不可能去参加飞行员的选拔测试,身材不高很难成为时装模特。每个人的身体和生理素质都存在着差异,应了解自己的所长与所缺,并据此去选择合适的职业,以利于发挥这方面的素质优势。

个性心理,指每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不同的职业对求职者的个性心理都有不同的要求。求职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如有的人生性好动,那么整天呆在办公室工作会使他觉得“乏味”,不妨考虑一下从事营销类的工作。有的人文静、内向,做事有耐心,不妨选择财务、统计、打字、化验等工作也许更为合适。依托求职者个性心理优势去选择相符的职业,会大大提高职业的适应性,增加取得职业成就的可能性。

第二,选自己所喜爱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追寻兴趣是人生内在冲动之一,满足这些需求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从事一种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增加你的欢乐,你的职业生涯从此将会变得妙趣横生,你的人生途径从此多姿多彩。

选择自己钟情的职业,不仅会增添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这样会增加你成功的机率。

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务必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择己所爱,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当然,能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那?是最好的,但如果一时找不到,那就要使自己的性格、爱好去适应那份工作。

在国外,对成功与非成功人员的对比研究发现,凡是那些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懂得他们在工作中要做什么,并且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圆满完成工作的员工,他们往往在以后的提升名单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那些似乎至死都认为“我这人做不了这个”,或躲在一旁以羡慕的眼光看着同伴升迁的雇员,他们往往做出了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糟糕的工作结果。

曾经有人对个人成功与自信的关系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调查者们对一群智商超众的“天才”少年(年龄10至11岁)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时间前后长达20年。在这群昔日少年长成大人以后,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还在为生计而奔波。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研究者给出了最具权威性的解释。

三个最基本的因素,被调查者认为是区分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关键:对目标的执着和是否有顽强的毅力和强大的自信。

很显然,成功者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对自身的长处与局限心中有数,通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无畏的精神,他们能够弥补自身的短处,并且靠着他们旺盛的激情与必胜的信念,在精神上处于成功的巅峰。

同人与门,坦荡包容

原文:同人于门,无咎。

释义:出门就能与他人和同,没有灾祸。

与人交往,没有门户之见;与下级交往,没有门第之见,这种交往不含杂私情,表现出一种公正与豁达。

释例: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将,既然身为名将,除了英勇善战以外,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吴起在军队中总是和下级士兵们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不愿乘车,自己备粮食,并且自动分担士兵的苦恼。

有一次,一位士兵在阵前因为生了肿瘤而痛苦不堪,吴起见状毫不犹豫地用口将其肿瘤内的脓汁吸出。那位士兵和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后来,那位士兵的母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忽然放声痛哭起来。旁边的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你的儿子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士兵,却承蒙吴将军亲自将他身上的脓吸出来,你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伤心地哭泣呢?”那位母亲回答:“先夫早年也是吴将军不弃,吸取他肿瘤里的脓,从此他跟随吴将军四处打仗,以此报答吴将军的大恩,最后终于死在战场上。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出脓汁,这不是说明我儿子也将步他父亲的后尘吗?这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可见吴起的行为对士兵的影响多么大。与人相处如果能与其同甘苦共患难,处处为他人着想,难道还怕没有忠实于自己的朋友吗?

度量大的好处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查字典,大度,气量宽宏能容人,豁达大度,大度包容。从这解释看,要大度,就得心特宽,心特大,能容人,能容事。

这解释还说明,大度是人的一种品格,品行。品格、品行这东西属于道德范畴,不是天生从娘肚子里带来的,而是后天经过磨炼逐步形成的。大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识见定力,是一种道德高境。一个心胸宽广能够包容的人,必然是一个大度的人。

大度,关乎人的德行,也关乎人的见识,有德识者方能有度量,德、识则靠不断学习、修养才能获得。有人问程颐:“量可学否?”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夏元吉先生也曾结合自己的体验说:我年幼时,有人冒犯我,我没有不发怒的。长大后,开始是在神色上忍让,然后在心里克制忍耐,时间久了自然习惯绝不与人计较,何尝是不学就能有度量的。

1936年底,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了对张国焘长征途中阴谋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批判运动。由于这场运动出现了一些“左”的做法,激起了原红四方面军某些官兵的强烈不满。血气方刚的许世友第一个站了出来,并串联了一批原红四方面军的高中级指挥员,秘密商定重返大巴山打游击。事情泄露后,许世友、洪学智等30余人一起被抓,投入大牢。

作为“反革命武装集团”的首犯,许世友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他被戴上手铐,上了脚镣;原本每天必喝的酒也给断了。

许世友是个性情刚烈的人,如今,冤屈加断酒,他怎受得了?许世友把这一切全部归咎到毛泽东身上,他当着看押人员的面大骂毛泽东。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他了解到这起串联外逃事件并不是一次反叛行为,只是这些人对批张运动存在的扩大化倾向,把整个四方面军的官兵和张国焘一起当成批判对象而感到强烈不满,因此愤而反抗。

毛泽东知道,许世友是个打起仗来不怕死,喝起酒来不要命的人。此时给许世友断酒是十分失策的,他当即让警卫员给许世友送去两瓶茅台酒,并且亲自去看许世友。毛泽东没有料到,许世友并没有消减半点怨气,酒他喝了,却是边喝边骂,他甚至一步蹦上前要和毛泽东拼命,吓得卫士们赶紧把许世友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许世友仍冲着毛泽东破口大骂:“我要有枪,今天就一枪崩了你!”毛泽东是领袖,但同样也有着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他的一片好心被许世友弄了个没趣,心中自然有气。因此,当有人提议杀掉许世友,以示惩戒时,他竟点了头。

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又有些心绪不宁了。当罗瑞卿向他报告,说许世友要求枪毙前再见毛泽东一面时,毛泽东未加思索地便答应了。没想到许世友坚持要带上他的手枪。毛泽东告诉罗瑞卿:“把枪还给许世友,告诉他,还可以装上子弹。”

许世友听了以后惊呆了。眼前的事实,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位伟人的光明磊落、无所畏惧的胸怀……很快,罗瑞卿便将许世友带进了毛泽东的窑洞。“许世友同志,你受委屈了。”毛泽东亲切地说道。听了这句话,许世友感动得泪花闪闪。他“咚”的一声双膝跪地,说道:“毛主席,他们要缴我的枪,我不给,我把它交给你。能在死前见你一面,够了!我许世友只有一句话,姓许的不是反革命,王建安、詹才芳、洪学智、陈再道他们也都不是反革命!”

毛泽东双手将他扶起,动情地说道:“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党的宝贝,不是他张国焘个人的干部。张国焘的错误应该由他自己负责,与你们这些同志没有关系。”

许世友哽咽道:“毛主席,要早一点听到您这句话,我们就不会犯错误了。”

就这样,毛泽东以他伟人的大度和气魄,解救了许世友,解救了一批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材。

三国蜀臣蒋琬在诸葛亮死后升为大将军,成了朝廷重臣。然而,蒋琬权大度量更大。部下杨戏性格狂傲粗疏,蒋琬和他商量事情,他常常不应不理。于是有人便在蒋琬面前陷害杨戏,说:杨戏对您真是太不尊敬了。蒋琬说:人心的不同,正像各人的面孔各异一样。表面上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引以为戒的啊!要杨戏赞同我,这不是他的本性,要杨戏说反对我的话,又显示了我的错误,因此,他只好沉默,这可正是杨戏耿直的地方啊!位高权重的蒋琬竟能如此处事待人,足见他度量之大。

佛家有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答:“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的喻意,不是在劝告人要像佛祖那样多些雅量么?

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需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长期实践中,锻炼出一种大度容人的高贵品格。

有好的开始有助于成功

原文:干元者,始而亨者也。

释义:在这里“元”与“亨”是连起来解释的,即原始的、完整的,整个是亨通的,而代表一个很好的开始。

释例:任何事情都是开头难,好的开始造就好的结果,这句话本是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海西奥德(Hesiodos)所说的,后来成为人人皆知的谚语。良好的开始,为成功打下了好的基础。

做任何事,总有个开始。开始时,有计划有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后的成功将属于努力奋斗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周全而完善的计划,拥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并努力实践,才会成功。

比如创业,创业者在寻找生财之道的时候,如何选准项目,避开陷阱,稳中求胜,必须三思而后行。项目本身一定要定位,也就是说要了解你的项目是干什么的,为哪些人服务。

时机也很重要。一个好项目,今年可能很好,过了今年也许就不好了,或者现在很好的项目,去年可能还不行。比如,五六年前就有朋友劝我开个数码冲印店,但当时数码相机很少,开个店消费群非常有限,如果搞个门面房慢慢撑着,到现在可能都赔完了。

所以,做一个项目还真要“天时地利人和”,要做通盘考虑。创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凡事要一步一脚印,不疾不徐,不好高骛远,一点一滴累积下来。

成功的路途非常遥远,也十分崎岖难行,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妥善的安排,如此迈步前进才能早日攀登成功的山巅,高唱胜利之歌。

如果给你一张报纸,然后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当你把这张报纸对折了51万次的时候,你猜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