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50

第50章 处世智慧(32)

但是“吉凶”并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定”下来的,无论怎样辉煌的“大业”都断然不是万年桩。“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系辞》讲忧患,几乎不厌其烦,可是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吉凶、失得;悔吝、忧虞;变化、进退;刚柔、昼夜等等等等,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情感、心灵和精神所关注的一系列现实的与终极的幸福问题,那么不管是《易》之为卜,还是《易》之为理,它就没有丝毫的价值和意义!

《彖传》说:“大壮”所谓“大”,就是强大、壮盛。阳刚之气勃然上升,力量愈来愈强,形成雷电,震动天地,统摄万物,草木走兽无不畏惧,所以说强壮。“时当‘大壮’,最应守持贞正,守持贞正又最为有利”: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物壮则老,为强为盛而不使衰落败亡,这本来就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因此,保持强盛的法则就是强不逞强,强不凌弱,强而不暴,威而不猛,王而不霸。这样就能以强盛祛除邪恶,呵护苍生黎民,光大天地正道,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强力在手而不营私,于百姓万物一视同仁,不事偏斜,正直刚大,本色永远不改,这正是天地生万物养万物的本性和怀抱啊!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正如《老子》22章中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规避是非,消除祸事

原文:剥之,无咎。

释义:大床的剥落已经损及于床头了,床头必将被剥蚀损坏,守持正固以防凶险。

释例:有些人天生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失去控制。这些人常常为了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甚至公开斥责他人,叫人难受极了。

请先考虑导致恶劣情况的真正原因,研究一下朋友的习惯。一般而言,爱发脾气是否有一定的模式?是否他一直与别人之间有问题呢?还是只因现有的一个特殊任务,令他紧张不已,才会像吃了火药一般?

知道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你就可以做出反应和防止下一次事件重演。环顾一下,身边是否有人比你更懂得应付他?向他学习吧。

据心理学的推断,经常令朋友害怕的人,只是优势作祟而已,你没有可能请他去见心理医生,可以做的,就是自我保护了。

当朋友大发雷霆,不要推卸责任或试图解释,冷静地说:“我会注意这情况。”或说:“让我立刻去看看!”然后离开这个紧张的地方。既然目标物已在眼前消失,他就没有咆哮的对象了。

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原文: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释义:“居”就是平常,也叫“平易”,也就是一个人平平常常,就能居有所安,心安理得。

释例:汉语由字的构成开始,再到词到句,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现在年轻人为什么对自己的母语没有足够浓厚的兴趣,我想应当是学校里的老师没“玩”好。老师自己没有玩出兴趣来,自然不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原本许多可以讲得生动的课,很可惜地成了“到此为止”。老师上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现在多数教师是在“教知识”,“教知识”就是这个杯子里的水倒到那个杯子里,也叫“填鸭式”,我教了,你学到多少归咎于你有没有认真听。要是碰上这样的语文老师,那可真是学生的悲哀了。

“心安理得”这个成语看起来很平常,老师讲的基本上跟《成语词典》里的结果大致一样,“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坦然”。我们自己要再拓展一下,要再去丰富它。“心安理得”可以寻根到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周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用现在的话来说意思是,我们要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用在人生哲学上。是君子的人都受过教育,应该了解这个道理。“居”就是平常,也叫“平易”,也就是一个人平平常常,就能居有所安,心安理得。心安后,真理才能发现,于是就可以按规律做人,就不会有什么不利的事情发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易经的六十四卦为什么这样排列?懂了其中的道理就懂得人生了。

《周易》里边包括了大自然的物理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等等,是值得一辈子都去学的。孔子告诉我们学《周易》的好处:学了《周易》,懂了《周易》,我们便心里很安详,很少烦恼、痛苦,这就是上面那句“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的道理。

这就说到人生哲学了,我们学《周易》为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所以一个君子所处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够得到安心的,亦即佛教禅宗常说到的安心。人心得安是很难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安心过。

谁心安了?谁满足了?这是不可能的,真安心,不必要求什么,已经满足了,可见这是很难的。安心不易,安身亦难,安生活更难,实际上这些都是心的作用。

孔子说:如果真懂了《周易》,平常所居而安得了心,只要看《周易》变化的次序就够了。为什么?因为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看到卦的变,而且依照《周易》的法则,宇宙万物万事随时在变,但不是乱变,也没有办法乱变,是循一定的次序在变,所以懂了《周易》,人生一切的变故来了,都可以真的安贫乐道度光阴。

人生万物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必变的道理”,有如气象局的报时台,现在报的下午三时二十五分,下一句就是二十五分十秒,这是一定要变的。人类自己反省,有一件最愚蠢的事,希望自己一辈子不变,最好长生不老,永远年轻,可是这绝不可能。

懂了《周易》,就知道变有一个秩序,有一个一定的原则,因此我们做事业也好,做别的也好,第一知道自己怎么改,第二知道变到什么程度了,所以用不着去卜卦,把《周易》变化的程序搞通了,大法则就通了。但是变的当中,一变就有动,一动就有变,那么在动与变的结果,有好有坏,有吉有凶。

关于吉凶,我们已经知道,是根据人为的观念而来,人为的利害得失而来,但得失的究竟如何?“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把文王所着的这本《周易》,每个卦下面所讲的道理——辞,懂了以后,透彻了它的道理,就快乐了。

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静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当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否处变不惊,从容应付呢?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是古人对随遇而安的解释。意思是说,人遇到事情时,会本能地有所反映,事情过后又恢复原来的安静。当进而不进,是自暴自弃,应退而不退,是不知自量。

古语说:“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纵观古今历史,一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驾驭时势的人。顺时驭势与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相对立,它的含义是,要按照变化了的、发展了的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

物质条件的获得,物欲的满足,不要无限制地追求那些不现实的、得不到的东西。正如卢梭所说的那样:“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痛苦了。”一切理想都要植根于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庄子指出:“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穷是指不顺利,通是指顺利。庄子认为,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上自由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人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安于时代潮流,遵循自然法则的人,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他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顾一切,拼命去争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打击,往往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古时有一位贤者叫许由,尧帝仰慕其名,想将天下让给他。许由对尧帝说:“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说完便离去隐居了。这句话意思是说,凡事不必求多,只要具有一个够维持正常生活的环境就行了。《庄子》中还讲,“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人要安分,不应贪心纵欲,贪欲一多,烦恼也会增加,心灵便得不到宁静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心灵平静,而知足常乐是心灵平静的唯一办法。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寿则多辱”。讲的是古时,尧帝到华地视察。当地的官员为尧祈福说:“希望你能获得很多男孩,获得丰厚的财富。”但是,尧帝拒绝接受这种祝福,他对官员们说:“男孩子多了,操心的事情便会接连不断出现。钱财丰厚了,麻烦的事情就会多起来了。活的时间越长,遭受耻辱的机会也一定更多。”这的确是一种高见。

“人生减省一分,但超脱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么事都减省一些,便能超越尘事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精神会更空灵。简言之,即一个人不要太贪心。洪自诚接着说:“比如,减少交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减少智能,可以保全本真;不去减省而一味地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均有不得不增加的倾向。其实,只要减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这里也想插一手,那里也要兼顾,就不得不动脑筋,过度地使用智能,容易产生奸邪欺诈,所以,只要凡事稍微减省些,便能回复本来的人性,即“返朴归真”。

《呻吟语》的作者吕新吾也说过:“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意即没有不幸的灾祸降临,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天到晚四处钻营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不幸。所以,人千万不要为欲望所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在现实中追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

“如果我有一条围巾,我就会把它围到脖子上;如果我有一朵花,我就会每天为它浇水。”就像这歌里唱的一样,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应该去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