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17066500000028

第28章 养身从养心做起(1)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洛克

健康从“心”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健康,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但对于健康的认识却往往比较模糊,人们总是简单地认为身体没疾病就是健康,而事实上,不是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具体可以化为三个标准:一是没有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二是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三是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可见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道德健康的综合体。

人的心理活动对生理反应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当—个人心情难过时,肠胃的蠕动就会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降低,会吃得很少;而当人情绪愉快时,胃粘膜就会增加,胃壁运动也会明显:增强,食欲就会比较旺盛。一般的情况下,积极、乐观的心理因素能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消极悲观的心理因素则会有损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身心是否健康。

乐观的心态可增进身体健康。当人愉快时,大脑会产生“安多芬”(Endorpbins),使人增加舒服畅快感受。乐观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些人因拥有较正面的情绪,所以别人喜欢与他们交往,而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建立友谊,关心及体贴别人的需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相反,如果—个人心态悲观,那么他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不够友好,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对付自己,感到生活总是毫无意义,工作总是枯燥乏味,加班总不心甘情愿。会觉得领导总是不考虑自己的感受,朋友总是不够真诚,家人总是不够体贴总而言之,一切都糟透了。积极乐观心态也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忧虑与烦恼中,疾病也就会找上门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得了一种怪病,他终日为疾病所苦。为了能早日痊愈,他看过了不少医生,都不见效果。有一天,他听人说远处有一个小镇,镇上有一种包治百病的水,于是就急忙赶过去,跳到水里去洗澡,但是,这不但没有治好他的病,反而病情还加重了。

有一天晚上,他在梦里梦见一个精灵向他走来,关切地问他:“所有的方法你都试过了吗?”他说:“试过了。”“不,”精灵摇头说,“过来,我带你去洗一种你从来没有洗过的澡。”

精灵将这个人带到一个清澈的水池边对他说:“进水里泡一泡,你很快就会康复。”说完,就不见了。这个人跳进了水里,等他从水中出来时,所有的病竟然真的消失了。他欣喜若狂,猛地一抬头,发现水池旁的墙上写着“抛弃”两个字。这时他也醒了,梦中的情景让他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都没有把那些坏心情抛弃,才得了这样的怪病。从那以后他不再消极,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就康复了。

我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意思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延长寿命。美国科学家通过15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常识。大卫·斯诺登是肯塔基大学教授,他从1986年开始就对圣母修女学院的678位修女进行跟踪研究,这些修女每年定期体检,而且同意死后将她们的大脑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年轻时比较乐观的修女,到年老后不容易患早老性痴呆症。越乐观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对自身造成的压力就越小。相反,经常焦虑、动怒的人岁数大后更容易中风和患心脏病。

几年前,斯诺登和他的同事开始仔细阅读180位修女在她们20多岁时写的自传,对生活持乐观向上态度的修女在她们自传中喜欢用“幸福”“快乐”“爱”“满意”和“充满希望”等字句,而且她们要比悲观的人平均多活10年。

另外,美国明尼苏达梅奥医院人员对800多人进行了为期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情绪乐观的人生存率远远高于预期值。另一方面,情绪悲观的人实际寿命与预期寿命相比,提前死亡的可能性高19%。

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对保持身体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身体生病了,而是我们的心理生病了。我们应该多注重心理的调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凡事想开些,克服紧张、恐惧、焦虑和痛苦等不良情绪,这样才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我们生理机能的完善和健全。

现代社会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和享受,并且创造了很多机遇和成就,但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无尽的烦恼。心理过于疲惫,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乘虚而入。

因此,要想拥有健康,我们除了关注身体健康、注重身体锻炼和保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状态,注重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才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根本。—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来。”只有拥有了身与心的健康,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美满。

安居于大连市西岗区华胜街51号楼内的赵士谦老寿星生于1902年7月29日,老人红光满面,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谈吐诙谐,强健的体魄令人羡慕。

老人在小时候,父母为了生存,挑着他曾四次搬家。长大后跟着父亲开荒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晚上还要与大人一起编篓子,经常饱一顿饥一顿,好在他从小在劳动中磨炼出一身铁打的筋骨,旧社会几次大的天灾人祸他都幸免于难,有两次他差点死于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说起此事老人到现在还不寒而栗。

老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养家糊口的重任落在他的身上。老人勤劳聪慧,吃苦耐劳,各种农活都能拿得起来,早早就成为种田的行家里手。他心眼好,乐于为邻居排忧解难,谁家农活忙不过来或播种需要指导,只要找上门来他都爽快地答应。他在劳动中铸就了铮铮好身骨,增强了他的免疫力。据老人的孙媳介绍,他一生没患过大病,平时也很少头痛感冒和打针吃药。

到了暮年,老人依然热爱劳动,重视劳动养生,迷恋田园生活。他在房前种瓜种豆,植嫁花木,从事小圃劳作,享受劳作乐趣,给自己营造出一个好环境,一份好心情。他认为,老年人如果过分清闲,长期不参加劳动锻炼,会出现消化不良、血流不畅、器官退化,甚至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身体健康。老人晚年进城投奔子女后,在期颐之年,不愿清闲静养,经常做一些轻体力劳动和家务活。他说:“人不能总闲着,那样没病也会闲出病来。我一天不劳动,全身不自在。”由于老人重视劳动养生,活动了筋骨关节。因而改善了精神状态,延缓了身心衰老,换来了健康长寿。

广东梅州有位老人叫陈二姝,她笔直的腰板、乌黑的眼睛、麻利的手脚、从容的谈吐。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她已103岁。在被问起有什么养生秘诀时,陈阿婆说:没有,热爱劳动就是最好的养生。她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扫地、烧火、看小孩是她的主要任务。以前,孙子做豆腐卖,她每天凌晨2时就起床烧火做豆腐,直到2005年“五一”以后才没再做豆腐;她每餐基本上只吃一碗饭,晚饭后跟着后生一起看电视,约9点钟就上床睡觉。早几年,她还下田割禾,后因儿孙的反对,才没有再下田。她为人很乐观,总是说:“现在有活干,有饭吃,确实好,生活越来越好。”在陈阿婆居住的孙子家的正厅墙壁上,挂着一块“盛世人瑞”的大匾牌,那是她100岁生日的时候娘家人给送的。这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同时还要有一颗平和的心灵。

想健康,先快乐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K.科克切耶夫对人们在思考快乐的想法与思考不快乐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进行试验。实验发现,当思考快乐的想法时,人的味觉、视觉、嗅觉以及听觉都更加出色,在接触物体或者人时都能感觉到更细微的差别。同时,美国的威廉·贝茨博士也证实了,当人在思考快乐想法或者在想象快乐场景时,视力会立即提高。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快乐时我们的肝、胃、心以及所有内脏功能都更加良好。可见,快乐是人们健康的前提。

传统主义医学观,曾经拒绝承认心理状态的改善与治愈疾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不过直到今天这种错误的观念才被彻底地推翻。在西方近代的医学认为,不快乐是一切身心疾病的唯一根源,而快乐则是唯一药方。“疾病”即“disease”这个词本身就表示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即“disease”。可见,快乐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感觉更良好、表现更出色、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

现代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人的一种情绪,同时也是人的行为之一,正如弹琴是人的行为一样,只要经过一定的练习并把它发展为习惯,那么琴师在面对琴的时候,用不着思考与决定,就可以习惯地按动琴弦,弹出悦耳的乐曲。快乐也可以形成这样习惯定式,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经过练习,就完全可以培养出快乐的习惯以及快乐的心态。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修·N·查佩尔曾经这样说过:“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因此,快乐的心态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说,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一切的快乐,也不可能获得绝对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那么可能会永远不幸。不过,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进而得到快乐。我们对小的烦恼、懊悔、挫折、不满、牢骚、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人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就像心理学上所讲的心理定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与他的同事研究发现能培养快乐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人们每天晚上要想三件当天发生的高兴的事情,并分析发生快乐的相关的因素。这样做会使人们更注意发生在身边的愉快的事情,这也会促使人们忘记了当天的不愉快。

同时,心理学家经赛利格曼小组证明的另一个有效方法,那就是让人们看到自身的实力所在。在一个特殊的调查问卷中找出自己最突出的五个能力,并在其后一周的每一天里,运用自己突出能力中的一项或者多项。这些能力包括美感、积极性、幽默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等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训练的出发点是利用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去做可以带来自我满足的事情,这样也更加容易使人形成快乐的习惯。

正如爱默生所说的一样:心理健全的尺度是到处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其实,快乐或随时保持人的愉悦的观念,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出来。很多乐观的人对于快乐的理解很简单,在这些乐观人的眼中,快乐不是在你身上发生的事,而是你自己做的,取决于你自己的事。

日常的生活中,从很大程度讲,我们之所以对无关紧要的苦恼、挫折以及类似东西,脾气暴躁、心存怨恨、发泄不满、过于敏感,其实这纯粹都是出于习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对一些事情的反应都是如此,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

对此,美国畅销书籍《如何快乐》的作者、心理学博士凯伦·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情。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情。”

那么,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养成自己快乐习惯呢?对此,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坚持每天拍几张照片

每天用相机拍下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如窗外的树木、路边的小花或者邻居家的孩子和朋友的婚礼。当你把这些随时可能被遗忘的片段记录起来,并整理成照片的时候,你会觉得所有的细节都是美好回忆,这样你的生活也就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因子。

2.学会做白日梦

现实中,很多的家庭主妇,会从星期六一大早起床开始,马不停蹄地做家务活,如收拾屋子,洗一大堆的衣服等。这样的习惯常常会让人感到筋疲力尽,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对此,我们建议这样的人不妨暂时抛开那些琐碎韵家务活,在周末的清晨做一个美美的白日梦。这样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彻底的休息。

3.与自己的朋友保持定期的联系

和相识多年的朋友定期以邮件的形式保持联系。与朋友经常交流,通过诉说或聊天的方式来为自己减压,达到身心愉快的效果。

4.经常在水边散步

心理学研究指出,因为在婴儿时期便置身于羊水,所以人与生俱来就是亲水的。人在水边散步,能有效地帮助人放松身心,即使烦恼再多,在有绿树有流水的环境中,你也能暂时抛开一切,为自己赢得暂时的快乐。

学会为自己减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学习与考试压力、社交压力、婚恋压力。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压力无处不有,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