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53

第53章 文学批评的方法(1)

在明确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和标准之后,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有待探讨。方法是与观点相联系的。不同的文学观往往有不同的批评方法;当然,方法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同一种文学观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批评方法又是历史地发展的,开始比较简单,后来渐趋精密。而且,批评方法的发展变化,与哲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化相关联。例如,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产生就在弗洛伊德心理学出现以后;而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则与语言学的发展紧密相联;新批评派的风行与衰落,又与战后的社会思潮相关。我们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各种批评方法,同时要科学地建立自己的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流派述评

无论在我国或者在西方,文学批评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学批评起源于孔子,他不但以兴、观、群、怨之说界定了文学的作用,而且还对具体的诗歌作品和音乐作品作出评价。庄子从道出发,对艺术原理多所阐发,影响后代艺术精神至巨。不过,这时文学理论批评还附属在哲学和伦理学中,直至魏晋时代,文学批评才有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可算代表。南朝的文学批评达到成熟阶段,许多批评方法都开始运用,如历史的批评、比较的批评、考证的批评、审美的批评等,而且出现了两部伟大的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唐宋以后,文学批评充分展开,文论、诗话、词话层出不穷。到了明清两代,随着近代意识的萌芽、发展,文学批评显得特别活跃,派别众多,各各标榜自己的主张,如公安派之性灵说,桐城派之义法说,王渔洋之神韵说,翁方纲之肌理说,等等。不过,这些派别与其说是批评方法的区别,毋宁说是因文学见解的不同而引起的批评标准的差异。批评方法上的重大变化,是在“五四冶新文化运动之后,不过此时大抵是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追本溯源,还得了解西方文论的发展情况。

西方的文学批评在早期就有较系统的理论。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杰出的代表。这两家对后世都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准则。中世纪的文学批评也有所发展,不过整个意识形态都笼罩在宗教神学之下,不免蒙上阴影。反对神学的文学批评是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但文学批评取得重大的成就则是在18、19世纪。当时最有影响的是社会历史学派,它开始在法国结出硕果,但却在俄国发挥出巨大威力。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三大批评家的出现,使文学批评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渊源关系,就更加明显。不过文学批评的真正繁盛时代则是在20世纪,不仅有了新的自觉意识,而且出现了批评理论的多元化现象,各种批评流派此起彼伏,各种批评方法相生相克,什么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批评派、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现象学批评、阐释学批评、接受理论等等,不一而足。文学批评成为多姿多彩、充满生气的一门学科。

中西文学批评有许多差别,但某些批评方法却又很相似。这是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需要所决定,同时也由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思维模式也有某些共同性所致。

我们选择一些在中西文学批评史上有影响的批评流派和批评模式,作简略的介绍。

一、印象式批评

印象式批评,或叫感想式批评、鉴赏式批评,中外都有,而中国尤为发达。古代的诗话词话,大抵都是这种印象式批评。批评家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后,将自己的直接印象或感想写出,就成为批评。有时,这种感想极其简单和笼统,如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评周朴诗道:“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爷,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爷,诚佳句也冶。这“诚佳句也冶四个字,就是批评家的评语,至于为什么佳,佳在何处,都没有说。据说许多鉴赏家在赏玩名画时,往往也只说:“好冶、“很好冶、“妙冶、“甚妙冶,而不说出为什么好。这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钱锺书的女儿要父亲教古诗,钱锺书却说:“诗阿是好讲的?去去去去!冶淤大约也是此意。当然也有进一步的评论,如《沧浪诗话》评李白“飘逸冶,评杜甫“沉郁冶,但这种评语仍比较笼淤钱碧湘:《春风化雨落红伤神———祭钱瑗》,《我们的钱媛》,第31页。三联书店2005年版。

统,仍不脱印象式。还有略详细的,如钟嵘《诗品》引汤惠休之言云:“谢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缕金冶。但这只是形象性的比喻,可使读者引起联想,并没有作出分析和评价。

还有一种是以诗论诗,如杜甫《戏为六绝句》、吴可《学诗诗》、陆游《读近人诗》、杨万里《答徐子才论绝句》、元好问《论诗绝句》等均是,其中尤以杜甫与元好问为出名。因为是诗人论诗,当然尤有会心,故时有超群之论,如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冶,就力排众议,对初唐四杰作出公允的评价。但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毕竟只能点到即止,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而不能作出细致的分析。例如元好问《论诗绝句》其八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冶对陈子昂的历史功绩作出了崇高的评价。但陈子昂为何有此地位,则未加论列,短短绝句,当然也无法详论。而且,由于诗的语言难免朦胧,有时还可造成不同的解释,更加缺乏明确性了。如元好问《论诗绝句》二十八云:“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冶有人将“宁冶解释为“宁可冶,有人将“宁冶解释为“岂可冶,于是元好问对涪翁(黄庭坚)的态度如何也大成问题了。

总之,这种印象式的批评,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是笼统的,而非具体的;是形象的比喻,而非理论的分析;它虽然不乏闪光点,给人以启示,但往往缺少一套理论原则。这种印象式的批评,在笔记和读后感里将会长期存留,但毕竟难以适应文学批评事业的发展了。

二、诠释式批评

与主观、笼统的印象式批评相反,诠释式批评则力求客观、详尽地诠解、阐释诗文的原意。此类批评,在我国起源很早,汉儒注经释经,在注解《易》、《春秋》诸经同时,也对《诗经》进行了注解,这是早期的诠释学。后来形成传统,对名家名作,每有诠释本出现,而且不止一家注本。汉代讲《诗经》,就有鲁、齐、韩、毛四家;后来还有别家注释,又有注上加注,如郑玄的诗笺,或集各家之注,如朱熹《诗集传》;《文选》有曹宪注本,李善注本及五臣注本;注杜诗者更有百余家之多。西方的诠释学也与解经———他们是解释宗教的经典———有关,漫及诠释诗文,到19世纪初形成了专门的阐释学理论。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国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等。他们认为,作者的用语,作品的词义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后人不能一目了然,阐释学的任务是用科学方法重建当时的历史环境,正确解释作品词语原来的涵义,并通过作品阐释,认识作者这个人,认识当时的生活。

看来,东西方诠释学家的宗旨是相同的,即排除个人的主观成分,客观地诠释作品,以达到阐发作者本意的目的。有名的杜诗注解者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自序》里说:“注杜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冶,就很好地说明了阐释方法和说出了阐释者的苦心。

但要真正说清作者的原意却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在诗歌的诠释上。首先,诗歌本来就朦胧,诗人往往托物喻志,如何从他所写之物去推测其志,就难以准确,所以说“诗无达诂冶。有些诗到底说的是什么?诗人的原意何在?往往争论不休。其次,诠释者虽说要忠于作者本意,但为了宣传某种政治观点,硬要拔高或歪曲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特别是中国的注家,受了孔子“述而不作冶观点的影响,往往把诠释当著作来写,用以宣扬自己的观点,就更加不能符合作者的原意了。如《诗经》首篇《关雎》,原是一首爱情民歌,但诠释者硬说它是宣扬后妃之德,这就是囿于儒家的偏见。再则,单是弄清作者的原意是不够的,批评家的任务还要说明今天的看法,而这都是诠释式的批评所不能达到的。

三、考据式批评

与诠释学相联系的是考据学,即找出许多旁证材料来论证考据者的解释,这叫考据式批评。

考据式批评也是汉儒为了解经而兴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考证出历史的原貌。考据学在我国一直比较发达,后来渐渐走到脱离实际的方面去,特别是到了清朝,屡兴文字狱,文人们不敢议论时事,只有在故纸堆里讨生活,于是考据之学大盛。乾嘉学派是付出了相当政治代价而发展起来的,但在考据学上却有很大的成就。“五四冶时期,胡适搬进西方的实验主义,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冶的口号,对考据学又有所发展。考据学也并非中国所独有,欧洲中世纪时也很发达。

考据学包括几个方面:

1.考证版本之流变,校勘字句之异同

由于历代水火兵燹之灾,文籍损失甚大,后人重加整理,版本就很不相同。如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末大乱之后,儒家的经典失传,汉初请老博士回忆出一种版本,是为今文经学,后来在孔壁中又发掘出一种本子,是为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就形成两派,长期争论不休。既然有版本之流变需要考证,就形成了版本学;又有字句之异同需要校勘,就形成了校勘学。加上中国人喜欢制造伪书,有些是出于政治需要,有些是为了借用古人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这就更有真伪之别了。如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是校书郎,他们的职责是辨别真伪,校勘异同的,但是据说刘歆为了帮助王莽夺取政权,制造理论根据,竟造起伪书来,这好比执法的首席大法官自身作伪,故意犯法,就很难办了。直到1700多年以后,康有为还写有《新学伪经考》来考证哪些东西是伪造的。当然,康有为也是为了他的政治需要而提倡今文经学,批评古文经学,所考是否信实,也还是一个问题。我们且不去管这桩历史公案本身的是非曲直,只是借此说明版本、校勘之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

2.考证词义之解释,语音之发展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差异,语音词义都变化很大。如照后世的语音去读,就音韵不调;如照后世之词义去解释,也有望文生义之弊。所以考据家们总要考据出古音古义来。钱大昕考证出古无轻唇音,是为一大发现。后之音韵学和文字学,就是研究这门学问的。

3.对于作者生平的考证

考据学开始是施之于经学,后兼及史籍和诗文。随着戏曲小说地位的提高,考据学也用到戏曲小说的研究上来。小说戏曲年代较近,且多用白话写作,在读音字义的考证上无多大工作好做,———但亦有注释方言者,不过毕竟不是那么迫切需要,而由于戏曲小说原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所以作者多名不见经传,即使名人也每每化名写作。所以在作者归属和生平上,就需要加以考证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都是经过一番考证搞清楚的。《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这当然是笔名。到底是谁写的?至今还议论纷纷,有说是王世贞,有说是屠隆一时难以定论。了解作者的身世、思想,对研究一部作品是有益的,自胡适的自叙传说问世,对于作者的身世就考证得更起劲了,他们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作了大量的考证。而以《红楼梦》作者身世之考证为样本,以考据学为手段而推广开来的自叙传说,实与“五四冶时期“人的发现冶和“个性主义冶思潮相关,故考据学并非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

文艺批评要有准确性,考据学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你就如同与幻影打交道,即使批评得如何深刻,也还是没有击中实体。现代文学研究因为研究对象年代较近,所以一向不讲究考据之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非讲点版本、校勘之学不可。因为现代政治形势变动很大,作家喜欢修改自己的作品,如果不注意版本、校勘之学,把后来修改过的本子误作原本来评论,就无形中加以拔高了。如郭沫若的诗歌《匪徒颂》,其中云:

鼓动阶级斗争的谬论,饿不死的马克思呀!不知克绍箕裘,甘心附逆的恩格斯呀!亘古的大盗,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呀!西北南东古来今,一切社会革命的匪徒们呀!

万岁!万岁!万岁!

人们据此可以说作者在1920年发表此诗时就是共产主义者,因为那时他就热情地讴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共产主义革命的领袖了。但实际上,此诗发表在1920年1月2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时,前三句是:

倡导社会改造的狂生,天夺其魄的罗不尔呀!倡导优生学底怪论,妖言惑众的哥尔恫呀!亘古的大盗,实行“波尔显维时谈冶的冷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