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收藏
17107500000021

第21章 怀念母亲

腊月十五,是母亲逝世周年的“纪念日”。这天与生日不同,母亲在世的往事不断地涌上心头,充满脑海,感觉记忆犹新,倍加思念。转眼间,今年是母亲离开人世二十七周年的纪念日,心里想说几句话,献给亲爱的母亲,深表对她老人家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母亲在世时,是一个循规蹈矩且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多苦多累不缺五时拜功,拜主第一。她常教育子女“要地地道道地做人,勤劳善良,为人诚实守信,你们长大有了家庭,要下苦力办置光阴,置办光阴也是‘法勒坐’(意指,在人活着的时候,要为生存谋划生计)作为穆民(伊教徒)一定要吃苦耐劳,建设家庭,日子过得红火兴旺才是,这是《古兰经》明文规定,也是真主高兴、赞尚之事”云云。

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打我懂事起,就觉得她老人家与家乡周围同时代、同年轮、同条件的女性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她刚毅执著,勤苦朴实,慈祥善良,不惧淫威,不甘懦弱,最能吃苦。由于她顽强的个性,造就了她不平凡的实践。用“志逾鸿鹄,行若赤金”的词语描绘、评价她,真是不为过分。我崇尚她做事既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高尚的追求,又有坚定而闪光的实际行动。她那受人尊敬的形象和磊落实在的言行,经常激励、鼓舞着我,在我的生涯中,永远把她老人家当作我一生的楷模。她老人家是积劳成疾早逝人寰的。近30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常在梦里显现,泪洒衣襟。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正好读初中。父亲疾病缠身,家里姊妹多且年幼。生活极度紧张,经常是吃了上顿缺下顿。生存的难关,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身上。如此的苦景,她老人家却铁骨铮铮,坚强面对。鼓励子女们说:“人世间只有个穷家,哪有个穷滩,家里无粮,外面去找,要靠两只手,谋求生存,度过难关。”在那艰难曲折,道路坎坷的野外跋涉中,她带上我十一岁的弟弟(实际上给她做个伴,当个帮手工具),我放了寒假也跟上她,寻找生路。这时方知她老人家干的尽是方圆几十里的女性从未跨出家门干过的苦、难、累的活计。

有几件事老是在我的心中盘绕不尽。连续几年的秋末冬初,母亲带上我们一连十天半月的风餐露宿在毛乌素沙地的沙坑山凹,割打浑身全是刺的登莎草,取籽补充食用,这在当时是上乘的野味食品。在严冬腊月,数九寒天的日子里,母亲老带上我和弟弟在板茬越冬的稻田里,用扫帚、笤帚等工具扫起掉在地里的稗籽(干这种活,天越冷,地皮冻的越硬,越好干)。有时我和弟弟偶尔说一句“天咋这么冻”的话,母亲听见心痛欲绝,但又无奈地说:“冻的是闲人,饿的是懒人,干干活,身上马上就能热火。”我们按照母亲说的去办,果然如此。就这样,手脚不停地扫上一天,尽管满田的土堆林立,可获取的果实却寥寥无几,主要靠数日的坚持,累计就增多了,再经过石碾子、石磨的碾压加工,择出稗米或面粉,添补口粮的不足,春夏秋三季的雨后,母亲常带上我们伙同邻居们上山掐沙葱。我们掐上一阵,就觉指甲缝疼痛难忍(这是沙葱的水分和沙子掺和在一起,刺激所致),悄声细气不停地嘘嘘,可母亲从不吭一声,她老人家总是在最最艰难的时候,给我们做出样子,确保劳作的正常运行。有时运气好,遇上一片好的沙葱生长地,一连掐上几天,收获甚多。除了当时食用,还用小缸、小坛腌上吃,再多就拿到集市出售。的确,这沙葱在低标准、瓜菜代的年代里算得上是上档次的天然绿色食品,是穷人生活的一个补充。最使我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母亲给我制作“学生服”。这是珍藏在我记忆深处最显耀的一个镜头。那是我考上初中,母亲和家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她思谋着祖祖辈辈没个识字人,庄子上也是第一个,算是喜事一桩,儿子应有件像样的衣服穿上。初一第一学期末,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头一年,家里生活困难,经济十分拮据,成品衣服显然是买不起,到裁缝店制作,还要花手工钱,她盘算来盘算去,让父亲在商店扯来蓝色廉价布料。白天她老人家劳动、操持家务,晚上在煤油灯下盘腿席坐在热火的土炕上,做起从未做过的“学生服”。先是用大张麻纸剪出学生服结构零片的图形式样,然后在布料上分片裁剪制作。别人早已进入梦想,母亲却一针一线,直缝到通宵达旦。老人家在挑灯长夜里缝全的是一腔热血,一个心愿,一个祝福。每针每线,记载着母亲浓浓的心事殷殷的企盼。就这样,经过几个夜晚的精心制作,最后把零片组装缝合成形。当母亲让我试穿,我高兴得不知说啥才好。母亲疲倦乏困的眼神看着我穿上非常合身,没啥毛病的衣服,那深陷憔悴的眼眶里流出了兴奋的热泪,顷刻间,我只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一股暖流热遍全身。当我穿出去后,邻居们伸出拇指,夸母亲心灵手巧,无人相比。穿到学校,同学们刮目相看,说我的衣服款式新颖别致,做功细微得体。听到乡邻和同学们的称赞,我的心里比吃蜜还甜,十分高兴。我有一个高尚聪慧、伟大而平凡的母亲。

俗话说:“春到鸭先知。”我深知我穿的学生服来之不易,在之后的日子里,珍惜、爱护这件衣服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直到初中毕业后,这件衣服还有几成新,又仔细地穿了很长时间。我参加工作后,先是穿中山装,后来是着西装,再后来是夹克、休闲装,等等。但母亲在一灯如豆下飞针走线制作学生服的动作、情景,使我终生难忘,它已深深印在我心的最深处。

母亲为子女绞尽了脑汁,操碎了心,受尽了苦,带病劳作,终于使我们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难关,全家安然无恙地生存了下来。可母亲消瘦的脸庞上却被无情的岁月画上了道道的伤痕,那根根银丝蕴藏着含辛茹苦的历程和对人世间的向往。母亲呀!晚辈们怎么都不会想到您老刚过花甲之年,就过早地远离人世。

如今,儿女们长大成人,过上了好日子,她老人家未得到儿女们的孝敬就早早走了。母亲没有见过黄河是什么样,更未见今天人间天翻地覆的变化。每当我们想起这些,个个心痛得捶胸击手,满脑子的遗憾、内疚、懊悔。一生在儿女身上的心血和奉献,犹如春天般温暖、博大慈爱的胸怀,子女们又如何报答得了?正如前人孟郊在诗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坚信的。母亲的生命仍在延续,母亲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欣慰!我们会把母亲对子女的爱弥留心中、付诸行动的。

请母亲放心,您的子女一定会珍惜用您的精神风貌、匆匆衰老、积劳成疾和绚丽多彩的人生换来子女们的长大成人,定能按您的教诲做人办事,特别是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倍加的珍惜和爱护。亲爱的母亲,您老人家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