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15

第15章 艺文一

欧阳修评林逋诗

【原文】

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亲切。钩辀①,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注释】

①辀:古时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叫做辀,此处钩辀为象声词。

【译文】

欧阳修非常喜欢林逋诗中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一句,认为用语清新而且上下句非常对应。钩辀,鹧鸪鸣叫发出的声音,李群玉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螃蟹行走的样子。扬雄的《太玄》里写:“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对句

【原文】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辞》:“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盖欲相错成文①,则语势矫健耳。杜子美诗:“红XC下.TIF;%43%43,JZ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亦语反而意全②。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③也。

【注释】

①相错成文:通过词序倒装组成文章。②语反而意全:词语颠倒,意思完整。③浑成:浑然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

【译文】

韩愈收集整理的《罗池神碑铭》中有一句“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现在在石刻上得到验证,应该是“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常常用这样的句子格式,如《楚辞》中有,吉日兮辰良”,还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大概是为了通过词序倒装来组成文章句武,语言读来就会觉得气势矫健。杜甫的诗中有“红XC004.TIF;%7%7,JZ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也是句子中词语颠倒,但是意思完整的例子。韩愈的《雪诗》中有:“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也是效仿这样的文体,但是稍微有些牵强,不如前人用语那样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

小诗求工

【原文】

诗人以诗主①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②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传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③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注释】

①主:以……为主要。②埏蹂:埏,造瓦的形状。蹂,践踏。埏蹂,指锤炼加工润色。③恤:体恤、顾惜。

【译文】

诗人写诗以表现人物为主,所以即使是写小诗,没有不是极尽锤炼润色达到工整之后才罢休的。所谓的十天半月反复锤炼,相信决不是假话。小说里所记载的崔护《题城南诗》,开始的原稿写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认为意思不完全,而用语还不够工整,把第三句改做:“人面只今何处在。”流传到现在有这样两个版本,只有《本事诗》记载为“只今何处在。”唐朝时候的诗人讲究诗歌意思表达完整,大多像这样,虽然一首诗中会出现两个“今”字,仍然不惜进行改动。后人因为这个版本里有两个“今”字,大多只流传前一个版本。

“右文”说

【原文】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①在左,其义②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③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④。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注释】

①类:指汉字的意义类剐,在现代文字学中应称作“意符”。②义:指某一汉字的具体意义,与上文的“类”相对。③歹:去肉的残骨。④“贝之小者”句:古时以贝壳作为货币流通,贝壳的大小可以衡量价值的大小,所以小贝壳称“贱”。

【译文】

王圣美研究文字学,推演文字的意义创立了“右文”。古代的文字,意义都是从“左文”。凡是文字,它们表示类别的在左边,表示意义的在右边。比如和树木相关的一类字,它们的左边从木。所谓的“右文”,如“戋”是小的意思,小的水流就叫做“浅”,小的金属就叫做“钱”,小的骨头就叫做“残”,小的贝壳就叫做“贱”。像这样的一类字,都是把“戋”作为自己的意义。

王圣美读《孟子》

【原文】

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①一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②不顾③圣美。圣美窃哂④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本生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之,曰:“此有何奥义⑤?”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⑥无对。

【注释】

①谒:进见、拜见。②殊:都、全。③顾:回看、理睬。④窃哂:私下讥笑。⑤奥义:深奥的道理。⑥愕然:突然怔住。

【译文】

王圣美做县令的时候,还没有出名,他去拜见一位显贵的官员,正碰上官员在与客人谈论《孟子》,全都不理睬圣美。王圣美私下讥笑他们谈论的内容。过了很久,官员忽然回头看着王圣美说:“你曾经读过《孟子》吗?”王圣美回答说:“我平生喜欢《孟子》,但是一直不明白它的意思。”主人问道:“不明白什么意思?”王圣美回答说:“从头开始都不知道。”主人问:“怎么从头都不知道?你试着说一下。”王圣美说:“‘孟子见梁惠王’,已经不明白这句话了。”达官对此十分诧异,说:“这里面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吗?”王圣美说:“既然说孟子不见诸侯,为什么去见梁惠王呢?”其他人突然怔住无言以对。

书之阙误

【原文】

书之阙误①,有可见于他书者。如《诗》:“天夭是XC木.TIF;%41%41,JZ。”《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榖”为对。又“彼岨矣岐,有夷之行。”《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坊记》:“君子之道,譬则坊焉。”《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王辅嗣曰:“居德而明禁。”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注释】

①阙误:阙,通缺。阙误,缺漏与谬误。

【译文】

书上有缺漏谬误的地方,可以在其它书里看到。如《诗经》中有:“天夭是椓。”《后汉蔡邕传》中写作“天夭是加”,与“速速方榖”相对应。《诗经》中还有“彼岨矣岐,有夷之行。”《朱浮传》中写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坊记》中有:“君子之道,譬则坊焉。”《大戴礼》中写作:“君子之道,譬扰坊焉。”《夬卦》中有:“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王辅嗣说:“居德而明禁。”是把“则”字当作“明”字了。

论小律诗

【原文】

小律诗①虽末技②,工之不造微③,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至于字字皆炼,得之甚难。但患观者灭裂④,则不见其工,故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设有苦心得之者,未必为人所知。若字字是,皆无瑕可指。语意亦掞丽⑤,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此类最易为人激赏,乃诗之《折杨》《黄华》⑥也。譬若三馆⑦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难为医也。

【注释】

①小律诗:指三韵六句的律诗。②末技:微末的技艺。③造微:造,达到。造微,达到微妙的境界。④灭裂:断裂的意思,引申为粗率不精通。⑤掞丽:掞,通炎,光亮的样子。掞丽,指光耀华美。⑥《折杨》《黄华》:是古代俗曲中的小曲。⑦三馆:唐代有宏文、崇文、国子三馆,宋代有广文、太学、律学三馆,都是学子肆业的场所。

【译文】

小律诗虽然是微末的技艺,但如果小律诗的工整无法达到微妙的境界,是不足以成为诗中名家的。所以唐代诗人都穷尽一生的精力在小律诗上,要达到字字都经过锤炼是非常困难的。又担心阅读者粗鄙,对于小律诗并不精通,则看不出诗中工整之处。所以对于小律诗而言不仅仅是难写好,知音也很少。即便有殚精竭虑而得的佳句,也未必被人所欣赏。如果字字都是锤炼后方得,则没有瑕疵可以指责。词语意思都光耀华美,但仔细推敲起来并没有好处可言,写景和意境纵然周全完备,读一遍就完了,毫无意味可以咂摸。这类诗最容易被人所赞赏,是诗中的《折杨》《黄华》。例如三馆中用楷书写字。不可谓不精致华丽,要在其中找到绝佳的字,始终无法找到一笔,这是最难医的病。

《比红儿诗》

【原文】

杨大年奏事,论及《比红儿诗》,大年不能对,甚以为恨①。遍访《比红儿诗》,终不可得。忽一日,见鬻故书②者有一小编,偶取视之,乃《比红儿诗》也。自此士大夫始多传之。予按《摭言》,《比红儿诗》乃罗虬所为,凡百篇,盖③当时但传其诗而不载名氏,大年亦偶忘《摭言》所载。

【注释】

①恨:遗憾。②鬻故书:卖旧书。③盖:大概。

【译文】

杨大年在奏报政事时,皇上问到《比红儿》这首诗,杨大年不能对答,感到十分遗憾。他四处寻求《比红儿》诗,始终没有找到。忽然有一天,看到卖旧书的人有一本小书。偶然拿出来一看,正是《比红儿》诗。从此以后士大夫才开始大量传诵这首诗。我考察过《摭言》,《比红儿》诗原来是罗虬写的,共有一百篇,大概当时只流传他的诗而不记载他的姓名,杨大年也偶然间忘记了《摭言》上面所记载的事。

句式优劣

【原文】

往岁士人①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②,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③,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

①往岁士人:指宋初沿袭晚唐、五代浮靡文风的一批作家。②平丈:散文。③造朝:上朝。

【译文】

过去的文人写文章大多崇尚对偶,直到穆修、张景等人才开始创作散文,在当时称之为“古文”。穆修和张景曾经一齐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上朝,正在议论文章的时候,恰好看见一匹飞奔的马踏死了一只狗,二人各自记下这件事,比较各自句式的工整和拙劣。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当时文体刚刚变化,他们两人的话虽然都古拙艰涩,但当时已经称为工整,一直流传到现在。

王安石集句

【原文】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①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②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③,多者至百韵④,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

【注释】

①以谓:以为。②元:通“原”。③集句诗:把别人的诗句集合成另一首诗,这种诗叫集句诗。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④韵:这里指计算诗中韵句的单位。

【译文】

古人诗歌中有“风定花犹落”这一句,认为没有人能够对出相应的句子。王荆公对以“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这一句本来是宋时人王籍所作,原来相对应的两句诗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有一个意思。“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一句是静的环境中有动,下一句是动的环境中有静。荆公开始作集句诗,多的时候诗里有上百句韵句,都是集合了前人的诗句,使上下句的意思相互对偶,读来往往使人觉得亲切,甚至超过了原诗中上下句的配对。后来渐渐有人跟着效仿了。

毗陵女子诗

【原文】

毗陵郡士人家有一女,姓李氏,方年十六岁,颇能诗,甚有佳句,吴人多得之。有《拾得破钱诗》云:“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又有《弹琴诗》云:“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自不由人。”虽有情致,乃非女子所宜也。

【译文】

毗陵郡一户读书人家里有个女儿,姓李,当年才十六岁,很能写诗,常常有些佳句,吴越一地的文人时常会读到。有《拾得破钱诗》云:“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还有《弹琴诗》云:“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自不由人。”这些诗句虽然别有情趣和雅致,但不是女子应该说的话。

评韩愈诗

【原文】

退之《城南联句》首句曰:“竹影金锁碎①。”所谓金锁碎者,乃日光耳。非竹影也。若题中有日字。则曰“竹影金锁碎”可也。

【注释】

①“竹影金锁碎”:指日光穿过竹影,落地成为细碎的光斑,好比碎了的金锁。

【译文】

韩愈的《城南联句》第一句说:“竹影金锁碎。”所谓的“金锁碎”,是太阳光,而不是竹影。如果诗的题目中有“日”字,那么说“竹影金锁碎”就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