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18

第18章 书画

鉴赏书画

【原文】

藏书画者,多取①空名。偶②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③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④。

【注释】

①取:贪图。②偶:偶尔。③色不隐指:指画面光滑,手指摸上去没有高低不平的感觉。④揣骨听声:揣;估量、推测。原为江湖术士的一种看相术,声称通过摸人的骨骼、听人的声音就能推测人的贵贱祸福。

【译文】

收藏书画的人,很多是贪图虚名,偶尔有传言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四人的真迹,见到的人都争着购买。这是所谓的凭着耳朵鉴别书画。还有人看画是用手去摸,相传色彩不碍手指的就是好画,这种办法又在凭耳鉴别之下,叫做“揣骨听声”。

吴育识画

【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①,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②?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④求古人心意也。

【注释】

①姻家:联姻成的亲家。②明之:知道。③披哆:指花瓣张开。④善:善于。

【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牡丹花的古画,花丛下面有一只猫,不知道它的画功是精妙还是粗陋。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看这幅画就说:“这是正午的牡丹。凭什么知道的呢?这些花的花瓣张开而且色彩干燥,这是一天中午时候的花;猫的黑眼仁就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分的猫眼。有带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收敛而且色彩润泽。猫眼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都是圆的,日头越接近中午就逐渐变得细长,到正午的时候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推求古人的意境。

书画神韵

【原文】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①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②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③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④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

【注释】

①形器:指具体的形象。②冥:明白。③迥:完全。④凌跨:超越的意思。

【译文】

书画的精妙之处,应该用心神来领会,而很难由具体的形象来探求。世间看画的人。很多只能指点批评画中形象、位置、色彩的瑕疵而已,至于能达到深刻理解其中奥妙的人,却很罕见。就像张彦远的《画评》所说王维画东西,经常不区分四季,比如画花卉,往往将桃花杏花、芙蓉花和莲花画在同一个景中。我家里收藏的王维画《袁安卧雪图》,上面有雪中芭蕉。这正是王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画。所以深达妙理,入于神韵,完全得自天意,这是难与俗人论说的。谢赫说:“卫协的画,虽然不具备完全的形体之妙,但却具有气韵,超越群雄,是从来没有的绝妙之笔。”另外,欧阳修的《盘车圈》诗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是真正识画的言论。

评王维画

【原文】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皆如其为人。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译文】

王仲至欣赏我家里的藏画,最喜爱王维的作品《黄梅出山图》,大概是因为他欣赏画中的黄梅、曹溪二人的气度神韵,都和真人非常相象。阅读关于此二人的轶事,又看有此二人的画,就可以更形象地想到这二人了。

谈画理

【原文】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予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予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①,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故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拂拭而已。若务详密②,翻③成冗长;约略拂拭,自有神观,迥然生动,难可与俗人论也。若画马如牛、虎之大者,理当画毛,盖见小马无毛,遂亦不摹,此庸人袭迹,非可与论理也。又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④。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⑤,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注释】

①以大为小:把大的画成小的。②详密:仔细。③翻:反而。④榱桷:榱、椽子。桷:方形的椽子。⑤折高折远:处理远近高低。

【译文】

画牛和老虎的时候都要画毛,只有画马不画毛。我曾经就这一问题请教画工,画工说:“马的毛太细,没法画。”我刁难他说:“老鼠的毛更加细,为什么却要画呢?”画工不能回答。一般画马,它的大小不过一尺,这是把大的画成小的,如果按照比例缩小,毛就细得不能画了,画的老鼠则与实物大小差不多,自然应当画毛。但牛和老虎也是把大的画成小的,接道理说也不应该画毛,但牛、虎的毛长。马的毛短,从道理上讲应该有所区别,所以名画家画小牛、小虎,虽然也画毛,只不过是寥寥数笔而已。假使一定要画得周到细密,反而显得芜杂而累赘;简单涂上几笔,倒自有神观,更为生动,不过这个道理很难与那些庸俗的人去论说。如果像画大牛、大虎一样画马。理应画毛。大约见小马没有毛,于是也就不画毛了,这是庸人因袭旧迹,不可与他们论理。又如李成画山上的亭馆和楼塔这些建筑,都用仰视的角度来画飞檐。他的说法认为从下向上望,就如同人在平地望到塔檐,只看见屋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般画山水的方法,都是将大的景物当作小的景物,就如同人看假山一样。如果用看到的真山的样子来画山,那么从山下望上去,只能看见一重山,怎么能一重一重全都看到,更不应该看到溪谷中的情景了。又例如画屋舍,也不应看得见中庭和后巷中的东西。如果人站在东边,那么山的西边就应该是远景;人站在西边,那么山的东边就应该是远景。象这样怎么能画成画呢?李成大约不知道以大观小的方法,怎样处理高低远近,其中自有奥妙的道理,哪里在于把屋角掀起来呢?

画理

【原文】

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②之光,虽劫风③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

【注释】

①渠:他。②定果:决定因果报应。③劫风:坏劫中的风灾。俗称坏运为劫数,有火、风、水三劫,所以称劫风。

【译文】

画工画佛身上的光芒,有扁圆如同扇子一般形状的,佛身侧则光也跟着侧,这是非常大的错误。他只看到雕刻出来的佛像,不知道佛祖的光应该保持圆形不变的。还有画行走中的佛像的,光的尾巴向后拖,说这是顺着风向的光芒,这也是错的。佛光是决定因果报应的光芒。即使是坏劫中的风灾也不能动摇它,寻常的风又怎么能动摇它呢?

活笔

【原文】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往岁小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②,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怳然③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④进。

【注释】

①平远:中国画中“三远”之一。“三远”是高远、平远、深远,高远在于表现景物高度,平远在于表现景物宽度,深远在于表现景物深度。②信工:的确很精到。③怳然:恍然大悟的意思。④画格:画的风格、格调。

【译文】

度支员外郎宋迪擅长绘画,尤其善于画平阔广远的山水画。他得意的作品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睛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称为“八景”,喜好的人将它们到处传扬。往年小窑村的陈用之善于画画,宋迪看了他画的山水,告诉用之说:“你的画的确很精致。但是少了天然的意趣。”陈用之对这种说法很是信服,说:“我常常担心自己的画比不上古人的地方,正是在这点。”宋迪说:“这不难,你应当先找一堵残败的土墙,把白色的绢全部展开,使它贴近破墙,早晚观察它,观察久了。隔着绢看到败墙上面,高低平坦曲折的地方,都构成了山水的景象。心里存着形象,闭目想象其近似干山水处:高的是山,低的是水;坑穴是山谷,空缺是山涧;明显的是近景,模糊的是远景。心神领会,恍然见到有人、鸟、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清清楚楚地映在眼前,就随意动笔,默默地以心神引导,景物自然都是天然成就,而不像是人有意画成的。这叫做活笔。”从此以后,陈用之画的格调日益提高。

徐铉善小篆

【原文】

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铉尝自谓:“吾晚年始得竵匾①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长,竵匾之法,非老笔②不能也。

【注释】

①竵匾:竵,不正。匾,通扁,指以侧锋作篆书。竵匾,指篆书和隶书两种字体的结合体,字形是隶书,笔法作篆书。②老笔:老练的书法家。

【译文】

江南徐铉善长小篆,对着阳光看他的作品,笔画的中心有笔浓墨,正好在笔画之中;至于弯折的地方,浓墨也在笔画之中,没有偏斜。这是因为笔锋直接一笔下去,所以锋芒常常在笔画中心,这是用笔的妙法啊。徐铉曾经自称:“我到了晚年才明白竵匾这种写法。”一般小篆偏向瘦长的字体,竵匾这种字体,不是老练的书法家不能写出的。

吴道子画佛

【原文】

《名画录》:“吴道子尝画佛留其圆光,当大会中,对万众举手一挥,圆中运规①,观者莫不惊呼。”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尽臂挥之,自然中规。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以为准,自然均匀。此无足奇。道子妙处,不在于此,徒惊俗眼耳。

【注释】

①圆中运规:中,合乎。运规,运用圆规。画出的圆合乎运用圆规所画的。

【译文】

《名画录》记载:“吴道子曾经在画佛像的时候保留其灵光,在盛大聚会的时候,对着成千上万的观看者举手一挥,画出的圆合乎运用圆规所画,观看者没有不惊呼的。”画家画圆自然有他自己的方法,只要用肩靠着墙壁,竭尽展开手臂的长度,挥动手臂,自然画出的圆像圆规所画。他笔画的粗细,就以一只手指距离墙壁的距离为准则,自然笔画均匀,这完全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吴道子画画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此,只不过有意惊动俗人的眼耳。

鲤鱼鳞

【原文】

鲤鱼当肋①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②如十字,故谓之鲤。文从鱼、里者,三百六十也。然井田法即以三百步为一里。恐③四代之法,容有不相袭者。

【注释】

①肋:肋部。②文:同“纹”。③恐:或许。

【译文】

鲤鱼在肋部有一行鳞,共三十六片,鳞上有像“十”字的黑色纹路,所以称它为鲤。文字字形从“鱼”、从“里”,就是三百六十。但是井田制以三百步为一里,可能四代的法令,或许有不相承袭的情况。

黄筌忌贤

【原文】

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二子居宝、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①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②。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③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④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⑤其轧⑥已,言其画粗恶不入格,罢⑦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⑧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

【注释】

①擅:独揽。②画格:画的格调、等级。③轻色:淡色。④殊:特别。⑤恶:嫉妒的意思。⑥轧:超过。⑦罢:革职。⑧齿:列入。

【译文】

宋朝初年,南唐平民徐熙,伪蜀国翰林待诏黄筌,都以擅长绘画而著名,尤其长干画花竹。蜀国被灭之后,黄筌与两个儿子居宝、居实,弟弟惟亮,都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一时之间独揽世间美名。之后,南唐被灭,徐熙到了京城,送交图画院品评他的画的格调。黄氏父子兄弟画花,妙处在于对色彩的运用,用笔非常新奇纤细,几乎见不到墨迹,只是用很淡的颜色染成,称为写生。徐熙用墨笔作画,很是潦草,只略略施一点丹粉而已,神韵突出,别有一番生动的意味。黄筌妒忌徐熙超过自己。便说徐熙的画粗俗没有格调,罢黜了他。徐熙儿子就仿效黄氏父子的风格,更加不用墨笔,直接用色彩描画,称为“没骨图”,工巧与黄氏父子不相上下。黄筌等再不能找出瑕疵来。于是徐熙儿子的画得以列入画院品评,然而其画的神韵都远不及徐熙。

《乐毅论》碑

【原文】

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①二王②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③昭陵④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易之。元不曾入圹⑤。本朝入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⑥。《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⑦也。

【注释】

①裒聚:收集。②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③发:挖掘。④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⑤圹:墓穴。⑥殆绝:差不多绝迹。⑦其比:与其相比。

【译文】

王羲之的书法,以前流传只有《乐毅论》是王羲之亲笔写在石上,其他的都是写在纸上和绢帛上流传的。唐太宗收集了王氏父子的墨迹,只有《乐毅论》石刻版本,后来随着唐太宗葬入昭陵。朱梁的时候,耀州节度使温韬挖掘昭陵得到了它们,二王的墨迹重又流传到人间。有人说:“公主用假的版本换掉了真的墨迹,二王的真迹原本就没有入墓穴。”本朝时流入学士高绅家。皇祐年间,高绅的儿子高安世任钱塘县主簿,《乐毅论》就在他家,我曾经见过。那时石头已残破了,在末尾单独有一个“海”字的就是。他们家在后来的十多年中,高安世一直在苏州,石头已经破裂为几片,用铁丝拴在一起。后来高安世去世,《乐毅论》的石块不知到哪里去了。有人说,苏州一个富豪人家得到了它。也再没有见过。现在流传的《乐毅论》,都是临摹本,字的笔画不再有过去的清丽遒劲。王羲之的小楷字从此差不多绝迹了,象《遗教经》这样的墨迹,都不能与之相比。

赏画常识

【原文】

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①,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②源法,皆臻③妙理④。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⑤,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⑥,远观村落杳然深远⑦,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注释】

①秋岚远景:岚,山林中的雾气。秋岚远景,秋天山林的烟岚远景。②祖述:继承。③臻:达到。④妙理:指高超的境界。⑤粲然:鲜明美好的样子。⑥无功:没有效果。⑦杳然:深远的样子。

【译文】

南唐中主时,有个北苑使董源善于画画,尤其擅长画秋天山林烟岚远景,大多是江南山水的写真,不用奇特险峻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继承了董源的画法,也达到了很高超的境界。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宜远观。他们用笔十分简朴,近看几乎什么也不像;远看则景物鲜明,情思深幽,仿佛看到另一个天地。比如董源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则村落幽暗深远,都是晚景。远处山峰的顶端仿佛有落日返照的颜色,这正是它的奇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