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20

第20章 器用

矢服

【原文】

古法以牛革为矢服①,卧②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③也。

【注释】

①矢服:即箭套。用兽皮或者竹木做成的盛箭器。②卧:睡觉。③虚能纳声:虚,指箭套中间是空的。纳,接受。虚能纳声,指由于从地面传来的声音通过箭套内空气振动而扩大,为枕套而卧的人所收听到。

【译文】

古代用牛皮做箭套,睡时就用它做枕头,利用它中间虚空的缘故,贴着地面而枕,几里外有人马走动的声音都能听见。这是因为从地面传来的声音通过箭套内空气振动而扩大,为枕套而卧的人所收听到。

神臂弓

【原文】

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①,似弓而施干②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③重扎④,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

【注释】

①偏架弩;装着连杆和踏脚的弩。②干:这里指弩身。它是一种像木匣的装置,可以用来挂弦和发射弩矢。③洞:穿透。④扎:铠甲上的铁片。

【译文】

熙宁年间,李定进献了一台偏架弩,形状象弓,但装有弩身和踏脚。把踏脚放到地上使弓张开,能射三百步那么远,能射穿两层铠甲片,被称为“神臂弓”,是一种最具杀伤力的兵器。李定本是党项羌的首领,自愿投降归附朝廷,做官一直做到防御使、团练使才死去,他的几个儿子都以勇猛矫健而称雄于西北边地。

古剑

【原文】

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沈卢谓其湛湛然①黑色也。古人以剂钢②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③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故不可纯用剂钢。鱼肠即今蟠钢④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⑤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注释】

①湛湛然:颜色深而清亮的样子。②剂钢:高碳钢。③尔:这样。④蟠钢:即团钢,古代把生铁盘曲在熟铁中,经过烧炼锤打得到的铜就是团钢。⑤褫;剥去、去掉。

【译文】

古剑有叫做沈卢和鱼肠这类名称。沈卢是说剑有深黑色的光泽。古人用剂钢做剑刃,用柔铁做剑身,不这样,剑就容易断折。过分刚硬的剑,剑刃容易毁缺,巨阙剑就是这样得名的,所以不能全用剂钢。鱼肠剑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又叫做松文剑。将鱼烧熟后,去掉肋部的肉,看到鱼肠子的排列形状,正像现在的蟠钢剑的花纹一样。

古墓

【原文】

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石壁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①如今制②,但无脚耳。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③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④,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

【注释】

①悉:都。②制:规格。③服:穿戴。④相远:相差很远。

【译文】

济州金乡县发现一座古墓,是汉代大司徒朱鲔的墓,石壁上刻画了人物、祭器、乐架等物品。人的衣冠有很多种,有类似今天的幞头的,巾额都是方形,和今天的规格完全相同,只是没有带子的。妇女也戴有像今天的垂肩冠,像近年所穿戴的角冠,两翼包住面部,下垂到肩部,几乎没有丝毫差别。人们的生活情况相差不远,千多年前的服饰就已经这样了。墓中的祭祀器物也与今天的类似。

凸面镜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①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②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③。比④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⑤所以伤知音也。

【注释】

①洼:凹形。②收:缩小。③造:达到。④比:近来。⑤师旷:春秋时代晋国著名的乐师。

【译文】

古人铸造镜子,镜面大就做成平的,镜面小就做成凸面的。凡是凹面的镜子,照出的人脸就大,凸面的镜子,照出的人脸就小。小镜子无法照出人脸的全部,所以让它微微凸起,使照出的人脸形缩小,那么镜子虽小,却可以照出人的整个脸。还要重新测量镜子的大小,以此来增减镜子的凸凹,总是使照出的人脸与镜子的大小相当。这是工匠的奇巧智慧,后代人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近来人们得到古镜,都将它刮磨成平的,这正是师旷哀伤缺少知音的原因。

肺石

【原文】

长安故宫阙前,有唐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击响石而甚大,可长八九尺,形如垂肺,亦有款志①,但漫剥不可读。按《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②穷民。”原③其义,乃伸冤者击之,立其下,然后士听其辞,如今之挝④登闻鼓也。所以肺形者,便于垂⑤。又肺主声,声所以达其冤也。

【注释】

①款志:所刻的铭文。②达:使别人知道。③原:探究。④挝:敲击。⑤垂:悬挂。

【译文】

长安古宫殿大门前还留有唐代的肺石,它的形状像寺庙里敲击用的响石,但是更大,长可以达到八,九尺,形状如下垂的肺,也刻有题识,但字迹剥蚀不可以辨读。据《秋官大司寇》记载:“用肺石使百姓的冤屈得以明达。”推究其用意,是伸冤者敲击肺石,站在它的下边,然后官吏聆听他的申述,正如今天敲击登闻鼓鸣冤一样。它之所以做成肺的形状,是为了便于垂挂。又因为肺管束声音,声音正是用来表达冤情的。

透光镜

【原文】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①日光,则背文②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④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⑤古人别自有术。

【注释】

①承:接受,引申为向着。②文:通“纹”。③差:稍微。④纤异:细微的差别。⑤意:推测。

【译文】

世上有透光的镜子,镜的背面刻有铭文,总共二十个字,字形极为古朴,没有人能认读。把镜子放在阳光下,镜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都透到房间的墙壁上,花纹和文字都清晰分明。有人分析它的原理,认为在铸造的时候,铜敷得薄的地方先冷,惟有镜背面有花纹的地方较厚,冷得慢而铜收缩多。文字虽然在镜背,但镜面上也隐隐有痕迹,所以在阳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这面镜子,道理确实如此。然而我家中有三面镜子,又看到别人家收藏的镜子,都是一样式样,花纹和文字没有丝毫差别,样式都非常古朴。只有这一面镜子能透光,其它镜子虽然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估计古人自有别的方法吧。

海州弩机

【原文】

予顷年①在海州,人家穿地②得一弩机,其望山③甚长,望山之侧为小矩④,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⑤,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太甲》曰:“往省括于度⑥则释。”疑此乃度也。汉陈王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其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其言隐晦难晓。大意“天覆地载”,前后手势耳;“参连为奇”,谓以度视镞,以镞视的,参⑦连如衡⑧,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术也;三经三纬,则设之于堋⑨,以志其高下左右耳。予尝设三经、三纬,以镞注之发矢,亦十得七八。设度于机,定加密矣。

【注释】

①顷年:近年。②穿地:挖地。③望山:弩机上的一个部件,上面刻有尺度,可用来瞄准射击物,按照所射物的距离调整箭的仰角。④矩:标尺、刻度。⑤镞端:箭头。⑥往省括于度:往,指射箭的时候。省,察看,检查。括,箭的末端。度,弩机望山上的刻度。⑦参:通“三”。⑧衡:通“横”。⑨堋:这里指箭靶。

【译文】

我前几年在海州时,有人挖地得到了一个弩机,弩机的望山很长,望山的旁边有小的标记,像尺子一样有分寸刻度。推测其用意,是用眼睛瞄准箭头,再用望山的刻度校准它,从而确定箭头的高低,这正是采用算术家的勾股之法。《太甲》上记载说:“射箭的时候,查看箭尾和刻度,二者相合时就放箭。”估计说的就是这种刻度。汉代陈王刘宠擅长射弩箭,十发十中,而且射中的都是同一处。他的方法是“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这些话隐晦难懂,大意是:“天覆地载”指发射时前后手的姿势,“参连为奇”是说用望山的刻度对准箭头,箭头对准目标,三点连成一条平直的线,这恰好是使用勾股原理测定望山刻度高低的方法。三经三纬,是在箭靶上画三根垂直线和三根水平线,用来标明位置的上下左右。我曾经在箭靶上划出三经、三纬,用箭头瞄准它发射弩矢,发十枝也能射中七、八枝。如果再在弩机上刻上刻度,一定会射得更准。

瘊子甲

【原文】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①可鉴笔发,以麝皮为纟西旅②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扎③,乃是中其钻空④;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未留头许不锻,隐⑤然如瘊子⑥。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⑦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无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

【注释】

①莹彻:光洁明亮。②纟西旅:纟西,这里指串甲片的带子。旅,整齐排列,这里指串扎。③贯扎:贯,穿。扎,铁甲上的甲片。④钻空:铁皮上用来传带子的小孔。⑤隐:突出。⑥瘊子:皮肤上的一种疮。⑦土笋:土桩。

【译文】

青堂羌人善于锻造铁甲。铁甲颜色青黑,表面光洁透亮可以照见毛发,用麝皮为带子串起来,柔软轻薄而又坚韧。镇戎军有一副铁甲,用柜子珍藏着,作为宝物相传。韩魏公为泾原守帅时,曾拿出来试验过,距离铁甲五十步的地方,用强弩射它。不能射进去。曾有一枝箭射透了甲片,原来是射在穿绳的孔眼中,箭头被孔眼所刮,铁都反卷过来,它竟然坚硬到这样的地步。大凡锻甲的方法,开始时铁片很厚,不用火加热,用冷铁锻打,比原来的厚度减少三分之二就成了。在它的末端留有筷子头大小的一块不锻,突出来像瘊于,用来检验没有锻打时铁皮的厚度。好像在疏浚河渠时留下测量地面原来高度的土桩。这种铁甲称为“瘊子甲”。现在的人往往在甲片的背面造出突起的一块,假充瘊子,虽然这种甲片有瘊子,但原来就不是用精钢锻制,或是用加热锻打的办法后制作的,都无补于用,仅仅作为外表的装饰罢了。

唐代玉辂

【原文】

大驾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至今完壮①,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②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竟废不用。元丰中,复③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④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⑤其法。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

【注释】

①完壮:保存完好。②极:通“集”,聚集。③复:又。④适:正当。⑤窥:探究。

【译文】

皇帝的玉辂大驾,是唐高宗那时制作的,到现在仍为皇帝所用。从唐朝到现在,总共有三次到泰山登顶封禅,至于巡幸其它地方的次数,真是不计其数。玉辂到现在仍然完好结实,坐上去安稳如山岳,即使放杯水在上面也不会摇晃。庆历年中,曾经另外制作了一辆玉辂,聚集了天下最高明的能工巧匠来制作。坐上去后却动摇不稳,终于废弃不再使用。元丰年中,又制作了一辆玉辂,做工非常精致,还没有进献给皇上,只是陈放在大庭中,正遇上车屋倒塌,玉辂被压碎,以后只能继续用唐时玉辂。它非常稳固,经久耐用,历朝历代都不能勘破其中的奥妙。人们相传有神物护卫它,如果它行走在其它车辆的后面,便会隐隐然似乎有声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