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28

第28章 补笔谈(一)

辨证

【原文】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史记》崇势利①而羞贫贱②,此其蔽③也。”予按后汉王允曰:“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④书流于后世。”班固所论,乃所谓谤也,此正是迁之微意。凡《史记》次序、说论,皆有所指,不徒⑤曲之。班固乃讥迁“是非颇谬于圣贤”,论甚不款⑥。

【注释】

①崇势利:推崇有权势的人。②羞贫贱:鄙视贫贱的人。

③蔽:弊端,引申为见事不明。④谤:诽谤。⑤徒:随意。⑥款:公正、中肯。

【译文】

班固评论司马迁写的《史记》:“是非标准大大背离了圣人的标准,论述重要学说时,先讲黄帝、老子后讲六经,叙述《游侠传》则贬低隐士突出奸雄,撰写《货殖传》则推崇势利鄙视贫贱,这是他见事不明的地方。”我考证后汉王充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他写下诽谤圣贤的史书流传于世。”班固所论述的,就是王充所说的诽谤了,这恰恰是司马迁的精辟见解。凡是《史记》中的前后次序、记述评论,都有针对性,不是随便乱写的。班固竟然讥讽司马迁“是非标准与圣贤大不相同”,这种评论非常不公正、中肯。

乐律

乐钟

【原文】

古乐钟皆扁,如盒瓦①。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②,声长则曲③。节短处④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为扁钟⑤,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注释】

①盒瓦:对合在一起的两片瓦。②节:有节奏。③曲:余音长。④节短处:指乐曲节拍急促的地方。⑤扁钟:应为“圆钟”,估为版本误。

【译文】

古代的乐钟都是扁形的,象两片合在一起的瓦。大凡钟圆声音就长,钟扁声音就短。声音短节奏就分明,声音长余音也就长,在乐曲节拍急促的地方,余音相互干扰,不成音律。后代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全部做成扁钟,快速敲击就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声音的高低清浊再也分辨不出来了。

琴瑟应声

【原文】

琴瑟弦皆有应声①: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②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苟同③,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④。

【注释】

①应声:相应和的音。②鼓:弹奏。③苟同:相同。④正声:准确的声音。

【译文】

琴瑟的弦都能产生互相应和的声音:官弦和少官应和,商弦和少商应和,其余都隔着四根弦互相应和。现在的乐曲中应用应声,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运用。要想了解一根弦的应弦,先把每根弦的声音定准,然后剪纸人放这根弦上,当弹到它的应弦时,纸人就会跳起,弹别的弦纸人就不动。如果琴弦的音高都相同,即使在别的琴上弹奏,这张琴上的应弦也会震动,这就叫正声。

徐衍奏独弦琴

【原文】

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①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②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③”。

【注释】

①方:刚。②终:弹完。③格:格式。

【译文】

熙宁年间,宫中举行宴会,教坊的乐工徐衍弹奏稽琴,刚开始进酒一根弦就断了。徐衍不再换琴,只用一根弦奏完了乐曲。从此开始形成“一弦稽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