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03

第3章 故事二

三司使

【原文】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①。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②。庆历中,叶道卿为权三司使③,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④,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初除,閤门取旨,间有叙学士上者⑤,然不为定例。

【注释】

①班:亦称“班次”,指群臣朝会时按官职爵位等排列的次序。代表官员的实际级别。②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此句实指“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称谓,“三司使”三字在实际职务“权使公事”之上。③叶道卿:即叶清臣(1000~1049年)。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④论列:指上章讨论评判。⑤叙:指等级排列。

【译文】

三司使论级别是排在翰林学士之上,按照以前的规章制度,三司使权使与正官地位是同样的,所以三司使签署官衔都在官职的上面。庆历年间,叶道卿做了权三司使,执政大臣中那些想压制他的人,在颁发诏令时,把三司使移至官职下面签署,就摆到了翰林学士的下面了。这个定例到现在还在沿用。后来曾有人议论过,签署官衔虽然依旧不变,但权三司使刚被任命,在閤门领取圣旨,偶尔也有位于学士之上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

宗子

【原文】

宗子授南班官,世传王文正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①,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②。景祐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③,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闻。后约见丞相王沂公,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复敢隐,遂以实对。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再三嘉奖。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④。”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自初除小将军⑤,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诸宗子以千缣谢约⑥,约辞不敢受。予与刁亲旧,刁尝出表稿以示予。

【注释】

①王文正:即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莘县(今属山东)人。②稀旷大庆:很少举行的大规模庆祝典礼。③推恩:施恩惠于他人。此特指皇帝利用特殊机会授予官阶爵位等。④指挥:宋代尚书省各部临时解释皇帝敕令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⑤小将军:即将军。因将军位在上将军、大将军之下,故称“小将军”。⑥千缣:一千匹细绢。

【译文】

皇族子弟被委任为南班官,世人都说是在太尉王旦当宰相时,这一提议才开始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根据旧的规章制度,皇族子弟没有升官的规矩,只是遇到少有的大庆典时,才可以全部都升一级。景祐年间,开始确定祖宗在向南祭祀时一同祭祀,宗室子弟都想借此大典礼求得一些恩惠,让诸王宫教授刁约起草报告给皇上看。刁约见到丞相王曾,王曾问:“不久以前宗室子弟请求提升的报告,是谁写的?”刁约猜不透他的用意是什么,回答说不清楚。回去后一想,又害怕事情被追查后会造成困难并会定罪,就再次拜访丞相府。王曾又像先前一样问他,刁约心里很害怕,不敢再隐瞒,就把事实说了出来。王曾说:“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喜欢报告的文词罢了。”又再三夸奖,不紧不慢地说:“已经得到皇上的旨意,另有安排,过几天应当有具体指示。”从这时起就有了任为南班官的事。皇家近亲从开始封为小将军起,凡经升迁七次就担任节度使,这就成了固定的制度。那许多皇家子弟用千匹丝绢感谢刁约,刁约推辞不敢接受。我与刁约的交情很深,刁约曾拿出报告的草稿给我看。

内外制

【原文】

内外制凡草制除官①,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②,每除官则移文督之,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驺皆分沾③。元丰中改立官制,内外制皆有添给④,罢润笔之物。

【注释】

①内外制:即起草皇帝诏令等文件的翰林学士知制诰(内制)和以他官为知制诰(外制)的官员。②舍人院:北宋元丰以前中书省所属官署之一。置知制诰与直舍人院,与翰林学士对掌内外制。元丰改制以后废罢。③院驺:指舍人院照料官员马匹的吏人。④添给:即添支钱,有时又有添支米,指官员的各种加俸。

【译文】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知制诰凡是草拟任命官员的诏令,从给谏、待制官以上,都有润笔钱物。宋太宗时,规定了润笔的钱数,下诏令刻在石碑上竖立在舍人院中。每次任命官员,就发文督查这事,从院官往下到小官随从都可分享。元丰年间,改变了设立官职的制度,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知制诏都增加了薪俸,就取消了润笔的钱物。

唐制

【原文】

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①。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宁中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②,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权知制诰③;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予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

【注释】

①许敬宗(公元592~672年):字延族,唐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武则天时官至中书令。记室:古代王府或高官的开府中掌文书笺奏的属官。②迁罢:指因迁官或罢免而去职。③章子平:即章衡(1025~1099年)。字子平,浦城(今属福建)人。曾以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后历知州府。

【译文】

唐朝的制度,官员晋升的顺序没有轮到,而用其他官阶暂时代理职务的人,称做“直官”,比如许敬宗任直记室就是这样。本朝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都设置了直院。熙宁年间,又设置了直舍人、学士院,只让资历浅的人充当,其实是正式职务。熙宁六年,中书舍人都被提升或免职了,秘书阁中无人,就让章衡临时任知制诏,却不任命为直院官,因为他是暂时代理。古时候的兼职官,大多是暂时代理职务,有长时间兼任的,就同正式职务一样。我家里收藏有《海陵王墓志》,谢胱撰写,署衔是“兼中书侍郎”。

赐“功臣”号

【原文】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①。自后藩镇下至从军②,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唯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③,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为首相④,乃请止“功臣”号,从之。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复赐。

【注释】

①奉天之役: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因京师发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次年下罪己诏,赖诸将平叛收复京师,史称“奉天之役”。②藩镇:又称“方镇”,指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掌握地方实权的节度使等割据势力。从军:“从事”和“参军”的合称。二者为古代文武长官的属官名,分掌文案和军事。唐代藩镇,从事和参军的职权往往甚重。③尊号:亦称“徽号”,指古代给皇帝(或皇后)所加的出于歌功颂德的名号。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群臣曾请加神宗以“奉元宪道文武仁孝”之号,神宗不许。后来神宗又有“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之号。④吴正宪:即吴充(1021~1080年)。字冲卿,浦城(今属福建)人。官至宰相,卒谥正宪。

【译文】

赏赐“功臣”的称号,从唐德宗奉天战役开始。这以后藩镇往下到从军资历深的人,照例赏赐“功臣”称号。本朝只用来赏赐将相。熙宁年间,因给皇帝加上尊号,宰相带领同级官员当面向皇帝请求三四次,皇上始终没有答应,说:“徽号正如你们各位的‘功臣’称号一样,对名和实有什么好处?”这时吴正宪当宰相,就请求废止“功臣”称号,皇上听取了这一建议。从这时起大臣们一个接一个请求免除称号,于是就不再赏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