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04

第4章 辨证一

钧石

【原文】

钧石之石,五权①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②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③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注释】

①五权:五种重量单位,即石、钧、斤、两、铢。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②挽蹶:挽,用臂开工叫挽。蹶,用脚蹬开弩叫蹶。③器仗:仗,古时大刀的柄叫仗。器仗,指兵器。

【译文】

钧石的石,是五权中一种重量单位的名称,一石重一百二十斤。后人把一斛看作一石,从汉代已经是这样了,“饮酒一石不乱”就是一个例子。对拉开或蹬开弓弩的力量,古代人用钧和石来表示。现在人们仍然把一斛粳米的重量作一石。每石规定为九十二斤半,就是汉代秤的三百四十一斤。现在的军士有的能蹬开九石的强弩,计算他的力气相当于古时的二十五石,这比魏国的军士只能蹬开十二石的弩来说,一人可以抵两个人还有余;有能拉开三石弓的人。相当于古时候的三十四钧,和颜高能拉开的弓比较,一人可以抵五个人还不止。这都是近年来训练的结果。至于击剑、刺枪,骑马、射箭,都达到了天下的高峰;兵器和盔甲,达到了古今以来最高的水平。军事实力的强盛,是以前比不上的。

阳燧照物

【原文】

阳燧①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②谓之“格术③”。如人摇橹,臬④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⑤,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已为物,以物为已。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注释】

①阳燧:古代照日取火的铜镜,是一种曲率很大的凹面镜。②算家:指精通计算之术的人。③格术:我国古代推求球面镜原理与球面镜制作方法的算术。④臬:指船上架橹的支柱。⑤菽:豆子。

【译文】

阳燧镜照出来的物体都是倒的,这是中间有障碍的缘故。算家把这叫“格术”。比如人摇船橹,作为支架的臬就是橹的障碍。如果鸢在空中飞,它的影子随着鸢的移动而移动,如果鸯和影子中间被窗户空隙所约束,影子和鸢就作相反方向的移动,鸢往东影子就往西,鸢往西影子就往东。又如窗隙中透过楼塔的影像,由于光线被中间的窗孔所约束,影像也都是倒垂的,和阳燧成倒像一个道理。阳燧镜面是凹的,用一个手指靠近镜面,照出的影像是正的;手指逐渐远去直到看不见影像;超过这个位置,影像就倒立了。那个看不见影像的地方,正像窗户的孔隙,架橹的桌、腰鼓的腰都是障碍,物体和影像位置相反,就形成了摇橹的情形。所以手往上举影子就往下走,手往下移影子就往上走,这是可以看见的。(阳燧镜面是凹的,对着太阳照,光都往中间汇聚。离镜面一、二寸的地方,光聚为一点,像芝麻粒、豆子那样大,放一个东西在那儿就会着火,这就是腰鼓最细的地方。)岂知物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中间不为外部事物阻碍的人太少了。小者就把利害相混淆,是非相颠倒;大者就把自己当作外部事物,把外部事物当作自己。不求去掉阻碍,而想见到不颠倒的物像,太难了!(《酉阳杂俎》说:“海翻腾,楼塔的影子就倒了”,这是荒谬的说法。影子透过窗孔形成倒像,这是通常的道理。)

解州盐池

【原文】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①,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其北有尧梢水,一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②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注释】

①甘泉:淡水泉,水微咸,可供饮用,凡晒盐都要先引入这种淡水,然后再渗入卤水。②和:掺和。

【译文】

解州盐池四边一百二十里。久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到池子里,但池水从未溢出过;大旱时也没有干涸过。在版泉下边卤水是红色的,当地俗称为“蚩尤血”。唯独盐池中有一泉水,是甘泉,有了这种水,才能把食盐结晶出来。盐池的北面有尧梢水,也叫巫咸河。盐池的卤水,没有甘泉水的掺和,就不能制成食盐。只有当巫咸水流入时,卤水便不能再生成盐了。所以人们称它为“无咸河”,它成了盐池的祸患,人们修筑起大堤防备它,比防范强盗还要小心。追究其中的道理,那是由于巫咸河的水浑浊,流入大卤中,泥沙淤淀了盐脉,便不能产盐了,没有其它特殊原因。

流沙

【原文】

《唐六典》述五行,有禄命①、驿马②、湴河③之目。人多不晓湴河之义。予在鄜延,见安南行营诸将阅兵马藉,有称“过范河损失”。问其何谓“范河”?乃越人谓淖沙④为“范河”,北人谓之“活沙”。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XC江.TIF;%40%40〗XC江.TIF;%40%40〗然⑤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XC001.TIF;%7%7,JZ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⑥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湴,字书亦作“埿”。按古文,埿,深泥也。术书有湴河者,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⑦”也。

【注释】

①禄命:算命的术语,指贫富贵贱。②驿马:算命的术语,指人要远行。③湴河:算命的术语,指人交厄运。④淖沙:烂泥,也指地下可以流动的沙。⑤澒澒然:比喻人行走在一个大的气泡上,脚踩着的地方陷下去了,周围地方的气就鼓起来了,形客人行走在上面时晃晃荡荡的样子。⑥孑:单独,孤单。⑦空亡:算命的术语,指人走厄运。

【译文】

《唐六典》里面论述了五行,有禄命、驿马、湴河等说法。人们大多不知道湴河的含义。我在鄜延的时候,看到安南行营的将领检阅兵马的记录簿上,有“过范河时受了损失”。问他们“范河”是什么意思?原来是越人称烂泥沙地为“范河”,北方人称为“活沙”。我曾经度过无定河,经过活沙地带时,人马走在上面,百步以外都在动,摇摇晃晃就好像走在帐篷上。落脚的地方虽然很坚硬,如果遇到一个塌陷,人、马、驼车马上就沉没,甚至有时数百人平陷下去没有一个遗留的。有人说,这就是流沙。又有人说,沙随风流动,称为流沙。湴字,在字书里也写作“埿”。按照古文的意思,埿,就是很深的泥。算命书上的“湴河”,指人走了厄运,就象现在所说的“空亡”。

芸香驱虫

【原文】

古人藏书辟蠹①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予判③昭文馆时,曾得数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阁后,今不复有存者。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荪,荪,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茞,今白芷是也。

【注释】

①蠹:蛀虫,也叫蠹鱼。②污:指粘污。③判:兼管。

【译文】

古人藏书时用芸草防蛀。芸是香草,现在称它为七里香。它的叶子象豌豆,长成小丛。叶子非常香,秋后叶子间呈微白色象粘了粉一样,防蛀特别有效。南方人将它采来放在席子下面,能够驱除跳蚤和虱子。我兼管昭文馆工作时,曾经从文潞公家中得到几株,移植到秘阁后,现在已经没有一株存活。香草一类,大多有别名,如兰荪,荪就是现在的菖蒲;蕙就是现在的零陵香;茞就是现在的白芷。

锻钢之法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②,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③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注释】

①柔铁:即熟铁。②相入:相互掺和。③假:凭借。

【译文】

世上锻炼成钢的方法,是把熟铁盘屈起来,然后把生铁嵌裹在里面,用泥封好后烧铁锻打使它们互相掺和,这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不过这是伪钢,暂时借助生铁使它坚硬,炼上二三次生铁也就炼熟了,仍然是柔铁。可是谁也想不到这种方法的不对,原因是都不知道什么是真钢。我出使时,到过磁州的锻钢作坊,看过炼铁,才认识了真钢。凡是铁中有钢,就象面里有面筋,用水洗尽柔面,面筋就现出来了。炼钢也是这样,只取精铁锻炼它一百多次,每锻一次称一下,锻一次就减轻一点,直到锻多次而斤两不再减少的时候,就是纯钢了,虽然再炼百次也不再减少重量了。这才是铁的精纯部分,色泽清明,磨光后,呈黯亮的青黑色,和一般的铁完全不同。也有即使练到耗尽也炼不出一点钢来的,都是和产地相关的。

斛斗

【原文】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①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食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

【注释】

①醨:淡薄。

【译文】

汉代人有喝一石酒还不醉的。我用制酒的方法来核对,每两斛粗米,可酿成六斛六斗的酒。现在最淡的酒,每斛也不过成酒一斛五斗,如果照汉代的酿法,则略有酒味而已。能喝酒的人喝多了不醉,应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汉代的一斛,也有今天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怎么装得下二斗七升水呢?有人说:“石是钧石的石,是一百二十斤。”用今天的秤来计算,相当于三十二斤,也是今天的三斗酒。说于定国喝几石酒不醉,似乎没有这样的道理。

蒲芦非蜾赢

【原文】

蒲芦,说者以为蜾赢,疑不然。蒲芦,即蒲、苇耳。

【译文】

蒲芦,解说经传的人以为是蜾赢,我怀疑这是不对。蒲芦,就是香蒲和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