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05

第5章 辨证二

三江考

【原文】

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谓,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①八川自入大河,大河去②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自彭蠡③,江分为三,入于震泽后,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尝详考地理。江、汉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入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径自徐州入海,全无交涉。《禹贡》云:“彭蠡既潴④,阳鸟攸居⑤。三江既入,震泽底定⑥。”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震泽之委,乃多大川,亦莫知孰为三江者。盖三江之水无所入,则震泽壅⑦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此水之理也。

【注释】

①“丹水”句:引文和原文有出入。《上林赋》原文为:“丹水更甚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沪,出入泾、谓;酆、镐、潦、潏,纤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漉,相背而异态。”②去:距离。③彭蠡:鄱阳湖。④潴:水停聚的地方。⑤攸居:攸,所、安。攸居,安居。⑥底定:安定。⑦壅:堵塞。

【译文】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叙述上林苑的水流:“丹水、紫渊、灞水、浐水、泾水、谓水等八条大河分流,方向不同,形态各异,水势浩浩荡荡,往东流入太湖。”八条河流都流入黄河,而黄河和太湖相距数千里,中间隔着泰山、淮河、济水和长江,这和太湖又有什么关系呢?郭璞在《江赋》中写到:“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墨子》中有云:“大禹治理天下,南边的是长江、汉水、淮河,汝水,往东流入太湖。”孔安国说:“从鄱阳湖开始,长江分为三条支流,注入太湖后。再往北流入大海。”这些都是没有详细地考察地理。长江、汉水和太湖,中间隔着山,江、汉的下游已绕过太湖直接入海,怎么会注入太湖呢?淮河和汝水直接从徐州入海,都与太湖没有关系。《禹贡》说:“鄱阳湖是水聚积的地方,是大雁安居的地方。三江既然是水流入的地方,太湖的水就是安定的。”从文字对应关系来讲,就是鄱阳湖是水所汇聚的地方,三江是水所流入的地方,并非三江之水都注入太湖。太湖的上游源头,都是群山环绕,没有大的河流;太湖的下游,有很多大河,也不知道三江是指的哪些大河。如果三江的水没去过,就会是太湖的水堵塞成害;只要三江的水畅通了,太湖就平静了。这就是水流的规律。

桂屑除草

【原文】

杨文公《谈苑》记江南后主患清暑阁前草生,徐锴令以桂屑布砖缝中,宿草①尽死,谓《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枝味辛螫②故也。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螫也。《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螯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注释】

①宿草:多年生杂草。②辛螫:螫,毒虫刺人。辛螫,辛辣致死。

【译文】

杨文公的《谈苑》记载江南后主担心清暑阁前长草。官人徐锴命人把桂屑撒在砖的缝隙里,多年生的杂草都死掉了。他说《吕氏春秋》有记载:“桂枝下面不生杂乱的草木。”大概是桂枝的味道辛辣致害的缘故。然而桂枝之所以能杀死草木,自然是由于它的本性。而不是因为它辛螫的缘故。《雷公炮炙论》里说:“把桂枝当作钉子,把它钉在树木里,这棵树就会死去。”小小的一个桂木钉,未必能够剌死大树,只不过是它的特性能够克制大树罢了。

垫钱法

【原文】

今之数钱,百钱谓之陌①者,借陌字用之,其实只是佰字,如什与伍②耳。唐自皇甫镈为垫钱法,至昭宗末,乃定八十为陌。汉隐帝时,三司使王章每出官钱,又减三钱,以七十七为陌,输官③仍用八十。至今输官钱有用八十陌者。

【注释】

①陌:本意为田间小道。古时使用铜钱以一百为单位,在习惯上常写作“陌”。②什与伍:什,十人。伍,五人。古时习惯用“什”、“伍”、“佰”等表示人数或倍数。③输官:交纳官府。

【译文】

现在的人计算钱数,一百钱叫做“陌”,借用了“陌”字,其实只是“佰”字,如同“什”和“伍”一样。唐朝自从皇甫锦推行垫钱法,到昭宗末年,就规定八十钱为“陌”。汉隐帝的时候,三司使王章每次支出官府钱,又减少三个钱,把七十七钱作为一“陌”,民间交纳官府的钱仍然用八十为“陌”。到现在,交纳官府的钱还有八十为“陌”。

云梦考

【原文】

旧《尚书·禹贡》云:“云梦土作父。”太宗皇帝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父。”诏改《禹贡》从古本。予按,孔安国注:“云梦之泽在江南。”不然也。据《左传》:“吴人入郢,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奔郧。”楚子自郢西走涉雎,则当出于江南;其后涉江入于云中,遂奔郧,郧则今之安州。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郡,则云在江北也。《左传》曰:“郑伯如楚,王以田江南之梦。”杜预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曰“江南之梦”,则云在江北明矣。元丰中,予自随州道安陆入于汉口,有景陵主簿郭思者,能言汉、沔间地理,亦以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予以《左传》验之,思之说信然。江南则今之公安、石首、建宁等县,江北则玉沙、监利、景陵等县,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二浙,水出稍高,云方土而梦已作XC002.TIF;%7%7,JZ矣,此古本之为允也。

【译文】

古书《尚书·禹贡》说:“云梦沼泽中的部分土地露出了,可以耕种了。”宋太宗做皇帝的时候,得到了老版本的《尚书》,上面写:“云泽中土地将要露出时,梦泽已经可以耕种。”下命令把《禹贡》按照老版本来修改。我去考证,孔安国的注释说:“云梦沼泽在长江以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据《左传》记载:“吴国人攻击楚国国都,楚王涉雎渡江,逃入云泽之中。趁楚王睡觉的时候,偷偷地攻打他,用戈袭击楚王,楚王逸去郧国。”楚王从郢西出去涉雎济江,就应当离开了江南地区;之后渡江到达云中,便逃亡郧国,郧国是现在的安州。过江后到达云泽,进入云泽后去了郡,则云泽在长江的北边。《左传》说:“郑伯到了楚国,楚王请他在江南的梦泽中打猎。”杜预注释到:“楚国的云、梦两地,跨过了长江的南北两面。”说“江南的梦泽”,那么云泽在长江北面是确定了的。元丰年间,我从随州经过安陆到了汉口,有景陵主簿郭思这个人,能说清楚汉、沔这两地间的地理情况,也认为长江以南是梦泽,长江以北是云泽。我用《左传》来验证,思考他的说法觉得确实如此。长江以南就是今天的公安、石首,建宁等县城,长江以北就是玉沙、监利、景陵等县城,是诸水汇聚的地方,其地势最低。长江以南地区,地势稍高,云泽中的土露出来而梦泽已经可以耕种了,因而老版本记载的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