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梦溪笔谈(中华国学经典)
17238900000006

第6章 乐律一

羯鼓

【原文】

吾闻《羯鼓录》序羯鼓之声云:“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蝉》、《滴滴泉》之曲。予在鄜延时,尚闻其声。泾原承受公事杨元孙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元孙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今乐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远”了无余迹。唐明帝与李龟年论羯鼓云:“杖之弊者四柜”,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

【译文】

我听说《羯鼓录》中描述羯鼓的声音说:“穿透天空急促高远,和其他乐器的声音非常不同。”唐代的羯鼓曲,现在只有邠州的一个老人能够演奏,有《大合蝉》、《滴滴泉》的曲子。我在鄜延的时候,还听过他的演奏。泾原的承受公事杨元孙因为入朝奏事,回来的时候带来圣旨,命令召这个人进宫。杨元孙赶到邠州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死了,羯鼓曲的遗音就灭绝了。现在乐队演奏的乐曲中所列的,只是名目还存在而已,那种“穿透天空急促高远”的声音就再也没有痕迹了。唐玄宗和李龟年谈论到羯鼓时说:“鼓坏了的鼓槌有四个柜子”,用力到这样的地步,演奏羯鼓的技艺可想而知了。

柘枝舞

【原文】

《柘枝》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解》之类,今无复此遍。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时谓之“柘枝颠”。今凤翔有一老尼,犹是莱公时柘枝妓,云“当时《柘枝》,尚有数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当时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好事者往往传之。

【译文】

《柘枝》曲原来的曲子遍数很多,例如《羯鼓录》所记载的《浑脱解》一类舞曲,现在不再有这么多遍了。寇莱公喜好《柘枝舞》,宴请客人的时候必定要跳《柘枝舞》,每次舞蹈必定是一整天,当时的人叫他“柘枝颠”。现在凤翔有一个老尼姑,还是寇莱公时的柘枝舞女艺人,说“当时的《柘枝》舞曲尚有几十遍,今天所跳的《柘枝》,比起当时来不到十分之二、三。”老尼姑还能唱那些曲子,爱好的人往往相互传唱。

善歌者语

【原文】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①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②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③,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④”,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⑤,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注释】

①止:只。②举本:似为“举末”之误。举末,自始至中。③磊块:原指乱石高低不平,此指歌声不流畅,有疙瘩。④如贯珠:形容好的歌声象珠串一样圆润而连贯。⑤宫、商:都是古代音名。

【译文】

古代善于唱歌的人有种说法,认为应当做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曲只是一种高低起伏、宛转曲折、萦绕不患的声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发音部位的不同。要使每个字的发声、落韵、收音清晰圆润,完全融化在声音中,使转换腔调时完全没有杂音,这就叫做“声中无字”,古人叫做“如贯珠”,今人叫做“善过渡”。例如宫声字面曲调适合用商声来表达,则能够把宫声字用商声来演唱,这就是“字中有声”,善于唱歌的人叫它“内里声”。至于不善于唱歌的人,声音没有抑扬顿挫,叫做“念曲”;声音没有蕴含感情的,叫做“叫曲”。

乐有志,声有容

【原文】

《虞书》曰:“戛击鸣球①,搏拊②琴瑟以咏,祖考来格③。”鸣球非可以戛击,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戛且击;琴瑟非可以搏拊,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搏且拊。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至,则宜祖考之来格也。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备④而实不足。乐师之志⑤,主于中⑥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⑦天下之志,故其哀乐⑧成于心,然后宜于声,则必有形容⑨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注释】

①戛击鸣球:戛,通“刮”。鸣球,圆形的玉罄。②搏拊:原是一种乐器,这里作“拍击”解。③祖考来格:祖考,祖先。格,到。④文备:文,这里指作品的形式。备,完整。⑤志:要求、目的。⑥中:符合。⑦通:了解。⑧乐:欢乐。⑨形容:指动作表情。

【译文】

《虞书》说:“刮击玉罄,拍击琴瑟来配合歌咏,祖先来到了。”玉罄本不可以刮击,被音乐激发的思想感情达到极点,一般的演奏和歌唱已经不足以表达了,有时竟至于又刮又击;琴瑟本不可以拍击,感情被激发到顶点,一般的演奏和歌咏已经不足以表达了,有时竟至于又拍又击。所谓的手舞足蹈而自己还不觉得。被音乐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达到极点,那么祖先也要受感动而到来了。从内心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就能够表现出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后来从事音乐事业的人,形式完整而内容不充实。乐师对于演奏的要求,主要限于节奏准确、声律和谐而已。古代的乐师,都能了解天下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悲哀和欢乐都形成于内心,然后反映于声音,则必然有适当的动作表情来配合着表现它。所以音乐里有对于节奏的要求,声音里面有情感来表达,它所以能够感动人,并不是仅仅依靠乐器而已。

琴材

【原文】

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①,声始发越。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②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又常见越人陶道真蓄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吴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微碧,纹石为轸,制度音韵皆臻妙。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其略云:“南溟岛上得一木,名伽陀罗,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斫为此琴。”篆文甚古劲。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木坚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谕③也。《投荒录》云:“琼管多乌樠、呿陀。皆奇木。”疑“伽陀罗”即“呿陀”也。

【注释】

①木性都尽:指木头中的胶质和水分都完全干脱掉。②殆:几乎。③谕:明白。

【译文】

古琴虽然是用桐木制成的,但必须是多年桐木其中胶质已脱水分已干的,声音才能激扬。我曾见过唐朝初年制成的路氏琴,木性已经干透到十分疏松的程度,几乎不能用手指掐按,但它的声音愈加的清脆。又曾经看到过越地人陶道真收藏的一张唐代名家张越制的古琴,传言所用的木头是古代冢墓中的棺材衫木,声音极其刚劲有力。吴地的和尚智和有把古琴,琴徽上的珠石,颜色如碧玉一般,用带有花纹的石头做轸,这种琴的规格和音韵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琴底板中间有李阳冰刻的篆体字几十个,大略是说:“南溟岛上得到一块木头,名字为伽陀罗,木纹像银屑,木质坚硬如石头,命令工匠制作出这把琴。”篆体字非常古朴苍劲。制作古琴的材料宜具备轻、松、脆、滑,称作四大优点。木质坚硬如石头,也可以用来制作古琴,这是以前所不知道的。《投荒录》说:“琼州一带多乌樠、呿陀,都是奇异的木头。”怀疑“伽陀罗”就是“呿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