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17263100000039

第39章 远亲不如近邻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可是现在,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邻里关系却越来越淡漠,很多邻居甚至到了“开门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无论是谁,生活中都难免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亲人不在眼前,能够提供帮助的,首先就是自己的邻居。元代作家秦简夫曾写过一个《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讲的就是邻里之间的故事。

扬州东门里牌楼巷住着东西两户邻居。西边户主叫赵国器,东边户主叫李实。两家做邻居已有30多年,关系向来很好。

赵国器从小经商,起早贪黑,置办下千顷良田,又有油磨坊、解典库,是扬州数一数二的大财主。他年已60,妻子已经去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叫扬州奴。虽说这孩子已20岁了,也娶了媳妇儿,可还是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饮酒作乐,根本不理家业。赵国器担心儿子将来败坏了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愁得昼夜难眠,忧闷成疾。眼看病情越来越重,他不得不为托付后事做打算。但是老家在千里之外,身边没有别的亲眷,想来想去,只有邻居李实忠厚耿直,有君子之风,被人称为“东堂老子”,而两家关系又处得好,只有把孩子托付给他,自己才放心。

这天,赵国器叫扬州奴将李实请至家中,将托孤之事提出来。李实一听,不敢答应。一来他觉得自己和赵家并没有亲戚关系,担心扬州奴未必听话;再者,赵家家大业大,怕惹别人闲话。谁知,赵国器竟“扑通”一声跪在了李实面前。李实无奈这才答应下来。老哥俩说定之后,赵国器立下一纸文书,并把扬州奴喊到身边签字。这扬州奴一向不理家事,他连看也不看,就在文书上签了字,并交给李实。李实趁机教训他说:“扬州奴,你父亲这文书上写的是:‘扬州奴所行之事,不秉问叔父李实,不许行。假若不依叔父教训,打死勿论。’你父亲允许我打死你哩!”扬州奴一听,吓了一跳。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扬州奴没了父亲管教,更加胡作非为,他结交了两个酒肉朋友,一个叫柳隆卿,一个叫胡子传。这俩人不务正业,就凭着一张嘴,哄得扬州奴对他们言听计从。三个人整天进出茶房、酒楼,挥金如土。没多久,扬州奴家里的财产就都卖尽了,可他仍不知悔改。

这天,柳隆卿、胡子传又劝扬州奴把家宅卖了。于是,扬州奴带他们一起来到李实家,谎称要合伙做买卖,没有本钱,只能卖宅子。李实将扬州奴狠狠训了一顿,最后决定自己将宅子买下来。扬州奴开价500锭银子,李实答应先付一半。

谁曾想扬州奴一拿到银子,就和柳、胡俩人上了月明楼找妓女饮酒。扬州奴的媳妇来找李实告状,李实怒气冲天,接着带上几十个人,直奔月明楼。他把柳隆卿、胡子传骂了个狗血喷头,又警告扬州奴再这样下去早晚会落个叫花子的下场。可扬州奴哪里肯听?

结果,扬州奴很快便将卖宅子的银子用完了,只得住进了城南的破瓦窑里。夫妻俩衣食无着,这时柳隆卿、胡子传非但不同情他,反而把自己的一屁股债都赖在他身上。扬州奴气得恨不能一死了之。

实在饥饿难忍,夫妻俩硬着头皮又来到李实叔叔家。李实不在家,李婶赶忙做面给他俩吃。正吃着,李实回来了。他一见扬州奴便火冒三丈,骂道:“你今天有何脸面进我家门,怎么不守着那两个无赖啦?”扬州奴吓得低头不语。李实一气之下,将他打了出去。李婶追到门外,扬州奴说:“婶子,我想做买卖,可没有本钱。”李婶说:“孩子,我给你这一贯钱作本钱吧!”

从此,扬州奴拿着这一贯钱做起了小本生意。他先是卖炭,后来又卖菜,每天走街串巷,尝尽辛苦。这天,李实故意将原先赵家的仆人凑到一起,听其叫卖,扬州奴羞愧不已。就这样,辛苦一天也只能挣到一贯钱。现在的扬州奴才真正懂得了钱财来之不易,他挣了钱不舍得买油盐酱醋,更不敢买鱼买肉,每天只是用卖不出去的菜叶熬点淡粥喝。扬州奴心中充满悔恨,对李实说:“叔叔,这都是我过去执迷不悟,不听教诲,才落得今日受穷。”李实见他真心悔悟,不禁感慨万千,说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啊!”

又过了几天,李实的生日到了。他把宅子粉饰一新,摆下酒席,邀请众街坊前来做客。扬州奴也应邀而来,可他一见到自家的宅子,不禁暗自伤心落泪。待大家都就座之后,李实将赵国器病重托孤的事情讲了出来,并拿出当年签下的那份文书,让扬州奴念给大家听:“今有扬州东门里牌楼巷人赵国器,因为病重不起,有男扬州奴不肖,暗寄银五百锭在老友李实处,与扬州奴困窘日使用。”扬州奴念完,大吃一惊!这时,李实告诉他,十年来他先后卖掉的那些田产房屋、油坊、磨坊、解典库、驴马牲畜、大小奴婢等,都被李实用这里面的银子托人转买下来。另外,李实还记下一本账目,将赵家所有的房廊屋舍、桌椅条凳、棋琴书画、应用物件一一记在上面,让扬州奴查收。并保证如有欠缺,一定赔还。更令扬州奴吃惊的是,在李实叔叔的精心管理下,宅子内外整修一新,粮食满囤,金银满库。扬州奴做梦也没想到还能有今天,他和妻子一齐跪地,叩谢叔叔婶婶大恩。众街坊不禁啧啧称叹:“难得!难得!”

在这个剧本里,李实有这样一句唱词:

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我怎敢做的个有口偏无信。今日便一樁樁待送还,你可也一件件都收尽。

关键时刻,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啊!如果不靠邻居,赵国器临终又能向谁人托孤?家在千里之外,无论家中有多少亲眷,谁又能赶来听他的临终之言呢?邻居关系处得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其实,“远亲不如近邻”与“远水不解近渴”、“远水不救近火”的道理一样,适当的“趋近”,对自身是有利的。

庄子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在一道车辙的积水中有一条鱼,眼看就要饥渴而死,可怜巴巴地向人求助。其中有人出于好心,开始挖渠引水,想真正解救这条鱼。可渠刚开始挖,鱼便死掉了。这个比喻说明,纵然有时远方的朋友可以从根本上解救自己,但由于鞭长莫及,难以及时实现,结果一耽搁反倒误了大事。

战国时代,鲁国紧邻着强大的齐国,时常受到齐国的压迫,苦不堪言,却又无力自卫。鲁王忧心如焚,准备将儿子送到晋、楚两国去当人质,希望两国可以做自己的援助。大臣黎钜知道了此事,对鲁王进谏说:“如果现在有人不幸落水,眼看就要丧命,即使我们去请最擅长游泳的越国人来救他,恐怕也来不及了。再者,假若我们这里不幸发生了火灾,我们却要凿渠挖河去引海水灭火,结果会是怎样?人们常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管晋楚两国如何强大,可它们距离鲁国太遥远,一旦我们遭到攻击,想求助于他们,不会有多大希望。退一步说,即使晋楚两国尽心相助,也不可能招而即至,总要费些时日。可等他们一旦赶到,我们恐怕早已身首异处,何谈救助与否?大王送王子去做人质,不是徒劳无功吗?”鲁王听完,又没了主意,问道:“那么,依卿之见,孤王只有任人宰割喽?”黎钜回答道:“大王也不必着急,以愚臣之见,大王应努力同附近邻国联合起来,共同抗齐。与其舍近求远,去晋楚求援,倒不如求助于邻边的小国。”

仔细想想,黎钜的话是有道理的。当人遇到紧急事情时,远方的亲友就是想帮忙也往往是鞭长莫及。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和身边的人搞好关系。孟子早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和”首先就是要跟身边的人搞好关系。

我们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亲善邻里、礼让待邻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清代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家人打算扩大府宅,便让邻居叶家让出三尺地面。叶家不买账,张英的家人就写信让张英出面干涉。张英对家人仗势欺人的做法很不满意,写了一首诗回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信后,按他的意思后退了三尺筑墙。叶家受到感动,也将院墙后退了三尺。结果,在张、叶两家之间让出一条方便乡邻的六尺小巷。于是,就有市井歌谣云:“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邻里之间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也是难免的,只要大家都能礼让对方,彼此尊重和谅解,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能够成为邻居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如果我们珍惜这种缘分,彼此都能以邻为伴、以邻为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扶,即使不是亲人,也会胜似亲人啊!

所以,还是不要让钢筋水泥阻断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