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出游,绿色假期
17293600000004

第4章 走进热带雨林的王国(1)

城中有森林,森林边有江,江边有竹,竹丛里有竹楼,竹楼外长满了果树。大象在漫步,孔雀在开屏,蝴蝶在飞舞,傣家姑娘担着竹篓、款款远去……如此神奇美丽的地方不是天堂,而是西双版纳。

从世界地图上,你会发现在与西双版纳同处北回归线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戈壁沙漠,唯有这块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绚丽。一千多年来,西双版纳一直被称为“勐巴拉娜西”,即神奇美丽、快乐和谐的生态家园。这里热带雨林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令人如痴如醉。

没有人会把西双版纳比作天堂,因为天堂没有它美,更没有它的亲切和闲适。在西双版纳,人类与自然融合得那么紧密、那么默契。

游览指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2%,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中国与东南亚交汇处,北纬21°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东部及南部与老挝接壤,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966.3千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向东南亚延伸最长的地区,全州地貌多系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深度切割而成的中低山地,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迭降,两侧高,中间低,丘陵广布,山谷盆地相间,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盆地有49个。境内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澜沧江纵横全境,成为通向东南亚各国的黄金水道。

西双版纳保存了中国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是中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重要类群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被列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之美誉。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据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州总人口为993397人,有傣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13个世居民族,还有克木人、八甲人、老品人等未识别群体。少数民族人口为704216,占全州总人口的70.89%。其中傣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4%,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1%。

傣族是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精巧的竹楼,优美的孔雀舞。傣族少女服饰精美,容姿秀丽,能歌善舞,是西双版纳迷人的景致之一。傣族民居——竹楼,是我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造型古雅别致,住在里面清凉舒爽。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我国1979年才正式确认的民族,现有18000多人。傣族主要分布在占西双版纳国土面积5%的自然条件最为优厚的平坝地区,城镇和农场(多在海拔800米以下)则是汉族聚居的区域,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的丘陵、山腰和山地。

西双版纳被称为“民族文化博物馆”,它的文化丰富多彩、独特鲜活。千百年来,西双版纳各民族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个性鲜明又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诗如歌、引人入胜、魅力无穷。漫步在大街上、集市中,身着不同民族服装,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独具风情的秀美景色亲如一家,别具特色。西双版纳以傣族为主的10多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的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村寨、民族节日、宗教和民族风情,构成独特而又多样的人文景观。

西双版纳处于热带北部边缘,横断山脉南端,受印度洋、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了独特优越的立体气候环境,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兼优的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暖宜人。年均气温18~21℃,年降雨量1200~1900毫米。最佳的旅游时间在10月至次年6月。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地处海拔702~1355米的河谷地带,占地面积3万亩,以开展西双版纳热带原始森林科考观光旅游为主,兼容民族风情展示,休闲度假避暑等内容。该园在莱阳河两岸,已开辟了6个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即公园接待区、野外游憩区、西双版纳观光游览区、森林保护区、花果林木区及中心游憩区。公园的接待区坐落在园门附近,该区建有两个水明如镜的月亮湖,在碧波荡漾的月亮湖畔,辟有停车场,建有一幢幢特点鲜明的别墅楼。野外游憩区设有游客植树留念场,野营野炊基地和若干个开展西双版纳民俗风情活动的场所,包括召片领登基仪式表演活动点。建有西双版纳傣族宫殿的仿真建筑,以宏大的场面、多彩的服饰、精湛的西双版纳民族歌舞表演、展示封建领主召片领登基仪式。

热带植物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双手劈开葫芦岛”,克服种种困难,建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王莲

在面积300公顷的植物园内分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5000种植物,奇花异树无数:花瓣如陶瓷的瓷玫瑰,蕊黄花白的鸡蛋花,随着歌声微微颤动的跳舞草,70米多高的望天树,致命的“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树”),800多年的铁树,令人惊叹不已。植物园至今还保留了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其间共有当地乡土植物约2000种,约占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1/2,已引入滇南珍稀濒危植物4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种。

民族风情园

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园的前身是热带果木林场,园内种植着芒果、荔枝、柚子、杨桃、菠萝蜜、椰子等热带果树600多亩,咖啡50亩,还有速生林、翠竹、棕榈、槟榔、砂仁等珍贵植物标本几十个品种。各种热带果树,错落有致,独自成林,特别是绿荫成片的荔枝,如绿色巨伞挡住骄阳,播下绿荫,成为游人的绝好休憩处。在临近后门之处,椰子树挺拔,槟榔树亭亭玉立,在空中花园的点缀下,热带花卉争奇斗妍。后侧是蓬蓬柚树,株株芒果,间夹高大的菠萝蜜树和矮壮的香蕉树。左侧翠竹成林,有清泉倒映竹影……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硕果累累,构成了西双版纳自然景观的缩影。

此外,在公园内设有风景旅行社、旅游汽车出租公司、情园酒店、情园酒吧、风情餐厅等服务设施。游人除可在园内观光赏景外,还可以在公园内休闲度假,尽情享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傣族园

西双版纳傣族园是西双版纳州精品旅游线——东环线的主要旅游区。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336公顷,主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共有村民326户,1536人。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这里幢幢精巧别致的傣家竹楼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透着一种自然、纯朴、宁静。竹楼周围栽种着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番木瓜等热带水果,还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贝叶棕树和亭亭玉立的槟榔树,把傣家竹楼打扮得格外妖娆。园区里的五个傣寨,像被巨大而美丽的绿孔雀尾巴覆盖,根本看不清村庄和竹楼,只能清晰地看见右面的澜沧江水和左面的龙得湖,靠徒步旅行,才能识别真面目。

野象谷

野象谷,因其方便的交通和独特的热带森林景观而成为近年来西双版纳的旅游热点。

野象谷景区位于景洪市北部,面积369公顷,距景洪47千米。野象谷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海拔747~1055米。区内沟河纵横,森林类型依海拔高度变化而分为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黄竹林,森林覆盖率96%。景区内的动物除亚洲野象外,还有野牛、巨蜥、蟒蛇、绿孔雀、犀鸟、豚尾猴、猕猴、黑熊、穿山甲、大灵猫等保护动物以及大量的蝴蝶、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由于景区处于勐养旅游区东西两片区的结合部,自然成为各种动物物种的通道,而多年来的人工招引进技术和严格的保护,出没于这里的野象更加频繁,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成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方便观赏到野象的地方。

曼听公园

曼听公园位于景洪市东南方,距城区约2千米,处于澜沧江与流沙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11.54万平方米。园内风光明媚,林木蓊郁,稀有的铁力木、各类果树比比皆是,是人们观赏游玩的理想园地。

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过去是西双版纳傣王的御花园,在傣族历史上曾为封建领主召片领和土司们游玩赏花之所。传说傣王妃来公园游玩时,公园的美丽景色吸引了王妃的灵魂,因此取名春欢公园,傣意为“灵魂之园”。现在为傣族的总佛寺。园内既有地造天成的自然景观,又有人工培育的奇花异卉和园林建筑。游园的客人既可观赏古朴的自然景色,又可鉴赏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人文景观。

进入曼听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铜像,这是周恩来总理身着傣装,左手端水钵,右手持橄榄枝参加泼水的全身铜像。铜像左边是泰王国公主种下的两株象征中泰友谊的菩提树。公园里还修建了圣洁的曼习龙笋塔、西双版纳瓦八洁总佛寺和精美的景真八角亭模拟造型以及四角亭、六角亭和傣族萨拉亭等设施。公园旁是曼听傣族村寨,这些共同形成了公园、村寨和佛寺三位一体的游乐点。

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也就是大家在电影或是电视里经常看到的云南白塔,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文物之一。位于勐海县景真地区,距县城14千米。因这座亭子在景真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景真八角亭。八角亭东南面是流沙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著名的《葫芦信》悲剧,就发生在那里。八角亭西边是碧波潋滟的景真湖,《召树屯》故事里的孔雀公主楠木诺娜7姐妹,传说就在那个湖里洗澡,遇上王子召树屯的。

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傣文景真史书《博岗》记载,它是由僧人厅蚌叫主持修建的,修建中得到“贺励缅”(意即内地汉人)的帮助,是傣汉两个民族共同劳动的结晶。这座亭子建于傣历一千零六十三年(1701年),已有近300年历史。

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个面,32个角,每个角都盖着缅瓦,每层屋脊上都有着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陶制品,墙壁刷有金粉,印有各种图案和动物,还嵌镶各种形状的玻璃镜,在艳阳照射下,闪闪发光。八个亭角偏厦,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直到顶端,错落有致,结构精密,别具一格。亭顶边沿挂有铜铃。

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十五和三十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据历史记载,八角亭在傣历一千二百一十四年(1852年)时,因战争遭到破坏,后来重修过,“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国家拨款重修,八角亭又以它婀娜的姿态,屹立于流沙河畔。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蓊蓊郁郁,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西双版纳是享誉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种植茶树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茶叶品种发展到100余种。现有茶园面积28.66万亩,年生产精制茶13586吨。你知道吗?

茶马古道

近年来,专家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千百年来,祖国内地与边疆就存在着一条汉族与多民族交往的古老通道。古道绵延上千千米,纵横交错,分布甚广,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路,一条以现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今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萨,再经拉萨南下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和印度,另一条则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

这条通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通道中,地势最险要最复杂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完全由人和马的脚踩蹄踏而成。往来于这条坎坷崎岖的驿道,马帮为中国内地与边疆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又为内地与边疆运送马匹、皮毛等,因此将这条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在中华大地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茶叶贸易开始受到影响,而随后的几次火灾、战乱的洗劫,使这条古道逐渐衰败。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崛起,古道逐渐被乱草湮没,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

虽然茶马古道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普洱茶文化一脉传承下来,古老的茶山正焕发出新的气象,谱写着普洱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