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44

第44章 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话题

近一段时间,许多人都在谈论着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西海固文学”。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或者一时心血来潮,确切地说,它是有着比较厚实的基础和其内在的必然性的。据我所知,十年前的宁夏文坛,搞文学评论的前辈就曾十分关注西海固地区的文学发展,他们将那时西海固生机勃勃的文学创作现象概括为“黄土高原派”。此后,又有过“西海固作家群”等种种说法。无论如何,它都是对西海固文学创作的一种首肯和抬爱。近几年,《朔方》杂志以群体推出的方式对西海固的作家给予了热情帮助与关照。一九九八年,《六盘山》杂志第一期又以“西海固”同题散文的形式扯起了“西海固文学”这面旗帜,而近期在固原召开的“西海固文学研讨会”更是将这一话题引向深入。所有这些,无一不是西海固文学得以展示和张扬的契机。

关于西海固文学,它既是新生的,又是旧有的。它的旗帜性的昭示其实是几代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七十年代有一批人,八十年代有一批人,到了九十年代,它更是以其旺盛的创作力招徕了文坛与媒体一个又一个新鲜的话题。它的旗帜是鲜明的、亮眼的,甚至带有一些西海固特色的冲撞与悲壮色彩。就像它地处边塞却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样,它的命名其实包含了它所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心理结构和生存方式等等。它的种种神秘、浪漫和野性的氛围,注定了它是一块产生文学的沃地。而它本身又是丰富而多元化的。它的倔强,它的忧伤,它的温厚,它的善良,以及它努力同外界对话的自强不息等等,无不构成了它作为文学表现的一种因素或理由。

因为是新生的,难免会使人产生惊讶;又因为它是旧有的,这里面自然就蕴藏了一个命名由诞生到完成的全部轨迹。正如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子民一样,西海固文学一夜之间暴富的现象几乎绝无仅有。它的成长本身就包含着一个艰难而又带有某种辛酸意味的过程。

按照我的理解,西海固文学的概念应该和这样一些词语紧紧连在一起:抗争、呐喊、宽容、博大,以及面对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的渴望与希冀等等。

我觉得它还应该和这样一些人类发展的特质并行不悖;文明、进步、正义、善良、自尊、自强等等。

它就像一个刚从山地里走出来的少女,脚上沾着泥巴,头上肩上挂满野花,双目明亮,心地纯正,浑身上下还散发着草木的芬芳和浓浓的乡野气息。它的淳朴的形象和自然的本质给人以任何文学梦想都能实现的启迪。

就目前而论,西海固文学还是稚嫩而弱小的。与全国文坛相比,它的滞后和徘徊不定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略显陈旧的谋篇布局和明显带有模仿痕迹的“先锋”意识都有待于更新完善。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毕竟拥有了自己的笔,自己的队伍,以及自己独立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思想,等等。

坚定信念,不辍笔耕,努力地贴紧土地与时代。

走出去,走向外界,这其实是西海固文学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