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61

第61章 读《天下荒年》

一九六茵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灾年,它以世所罕见的大饥大荒而闻名天下,至今,人们一想起它业已流逝的面容时仍然不寒而栗。当历史翻过一页,当人们猛然从梦魇中惊醒过来的时候,才发觉自己所受的苦难是多么深重。于是,一大批文学家操起笔杆子,以一种无可置疑和切齿痛恨的态度对它进行了口诛笔伐。关于那个年代挨饿的故事,关于那个年代因“个性扭曲”而荒诞不经的故事,便带着忆苦思甜的味道借改革之初的春风源源而出。

那是个噩梦一样的年代。这是经过一九六茵年的人众口一词的评说。但是,当时间又过去了三十多年,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往昔,于细微之处才发现那个年代并非都是一无是处。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我们不是带着一种偏执的眼光去打量,即使他漏洞百出也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

近读河北作家谈歌的中篇小说《天下荒年》,感触颇深。小说讲的是一九六茵年的故事,故事也讲了挨饿,讲了极左,但更加独特的是他从生活的表象中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另一种东西——精神。一种纯粹的精神。我至今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词语来评说它,但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它的震撼人心和光彩照人。

小说中记有这样一件事情:村里因挨饿已死了许多人,但没有一个人去偷。民兵营长志河实在看不下去,便带了几个民兵于月黑之夜砸昏守护粮仓的执勤人员,连夜抢来公社的几十袋粮种,以救村民。但是,当他带着悲壮的心情将粮食一份份摆好等着大家来领时,意外却出现了——全村人没有一个人去领,没有一个人。大家都无一例外地面带愠色,因耻于一个“抢”字而对“救命之食”无动于衷。后来,志河被枪毙了,对于这样一个生命的消逝,村人不但没有给予同情,甚至因其败坏村风而嗤之以鼻。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动怦然。小说明显带了一些夸张成分,但内中所含的意蕴却无论如何使人疏忽不得。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一种特殊精神,我只觉得她纯净、本真,而且无比高贵。

这样的精神业已逝去了。如今,当我们看到因窃财害命或强奸杀人而被押赴刑场的死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高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时,我们不禁痛彻肺腑,甚而气愤已极。

小说发表后不久,有评论家撰文说它是误把糟粕当精华,给予否定。我想其中的偏执显而易见。这篇刊于《光明日报》副刊上的评论文章,一句随意的点评使人立即想到了“一概否定”这个词语。一个时代过去了,留给人们回味和思索的东西很多很多,包括政策、思想,乃至人性。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古人说过的一句话;“为富不仁”,这也是古人说过的一句话。着眼于当今时代,我不知道哪句话总结得更为贴切一些。

重提那个时代,不是怀旧,更不是别出心裁地要宣扬什么。此时,当我们看到一些人正一边过着温饱无愁的生活,一边又哀叹“活着没意思”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时代精神”这个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