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细微的声音
17320600000075

第75章 学者书家南矩容

最初见到南矩容先生的名字是在各种文学杂志上,那时固原文学界也搞得轰轰烈烈。南先生是写文学评论的。后来到宁大读书,那些老教授们细数起固原这边的教授学者来,其中就有南矩容先生的名字,于是南先生在我心中日积月累便有了印象。南先生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书法家。细想想,对于一个中文系的教授而言,主讲古典文学而又习字作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就与南先生见了面,见了面便谈书法与书道。南先生很激动,他除断断续续谈了一些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外,还用批评家惯用的口吻毫不客气地抨击了当下固原书界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这些现象概言之大约有如下几种情形:习字而不临帖,或临帖不深便变体,根基不稳,急欲出名,于是将字写得夸张变形以掩盖本质,似乎谁写字谁就是书法家;胡乱吹捧,破坏书法环境,还未进入门槛就想显身扬名,于是便出现了真假难分或以假乱真的局面;不习诗词歌赋,不懂文学,凭着一点粗浅的常识便挥洒风雅,结果就出现短短数语竟有四五个错别字的糟糕现象;利欲熏心,哄抬身价,坐井观天以为自己已如何了得,于是开出一字数十元的天价以唬众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南先生认为,中国书画既有不同的法则而又同源,都是由点线搭配再加变化构成的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名家云集,所以,学好书法既要有深厚的功底做基础,又要以抒情为灵魂。可以说,它是作者功力、风度、情操的综合体现,熟练较易,攀高则难。因之,他以为学书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博学约取,厚积薄发,甚至要有“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东风”的精神。

事实证明,南先生的艺术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南先生系隆德城关镇人,自幼酷爱书法,受秦安安维骏、潘临皋等书家熏陶,先学欧,后学王,曾广泛临过古代一些大家如智永、孙过庭、怀素等人书体,创作经年,长于行草,字体结构紧密,刚柔相济,瘦硬道劲,疏朗自然。

在本地的一些展览和书画集上,我多次读到南先生那些韵味十足的作品,觉得他确实并非一味地写字,而是将一种浓厚的文化和思想融入笔端,让人久读不厌。

作为本地土生土长的知名学者,南先生在努力塑造着一个真正书法家的形象。他经历坎坷,一生多难,因而他从不以自己学有所成而自傲,也不因生活所迫而放弃追求。从他六十余年曲折的阅历中,我读到了一种叫做百折不挠的人生况味。他先是在平凉读中学,后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宁大执教,几经周折,来到固原,从此便开始了他称之为“贫困潦倒”的壮年生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政治压力,尽管有众多子女家庭拖累,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教书育人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他的学生遍布固原山乡各县。他的名字录入数种大辞典中,其成就也多次被一些书报杂志专门介绍,而在此期间,他的书法作品也频频在各级各类书法竞赛中获奖或参展。

他认为书品即人品,要想使自己的笔墨尺幅留存后世,就得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力与德行。

他还认为艺术要远离金钱,如果一味地商业运作,再好的艺术也终会被蒙上一层铜锈而玷污了观者的眼睛。

说到此处,他还不无遗憾地举出几个例子加以佐证。说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本来是蔡京,但因其人太坏,为史称天人共诛的“六贼”之一,故后人将他除去而将书品人品俱佳的蔡襄补入。他还说早先隆德有一商人习岳体,习练一生也未写出《满江红》的韵味,所写作品左看右看都有一股流水账的味道。何故?缺乏内修与审美境界低下之故也。

阅尽人生,苦修内悟,这或许就是所有像南先生一样学有所成的书家恪守的一种艺术信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