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和养成
张 宏
艾伦·莱恩(Allen Lane,1902—1970),原名艾伦·莱恩·威廉姆斯,1902 年9 月21 日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布里斯托,少年时在布里斯托文法学校求学。16 岁时艾伦·莱恩到伦敦进入其舅舅约翰·莱恩创办的鲍德莱·海德出版社工作。1925 年约翰·莱恩死后他出任该出版社执行总编,后又拥有了这家家族出版公司四分之三以上的股份。1934年艾伦·莱恩产生了出版低价优质平装本小说的设想。因在出版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一书问题上与董事会成员产生矛盾,1936 年莱恩离开鲍德莱·海德出版社,成立了企鹅书屋。企鹅平装本系列出版后大获成功,莱恩先后将出版内容扩展到其他领域,1940 年推出了儿童非小说绘本海雀图书系列,1945 年推出了企鹅经典文库。1960 年,企鹅书屋出版了D·H·劳伦斯的全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淫秽作品法案》而遭到诉讼,但最后被判决无罪,成为英国文学史和出版史上轰动一时的事件。1962 年艾伦·莱恩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封为爵士。60年代中后期莱恩被诊断出患了肠癌,被迫退休。1970年7 月7 日艾伦·莱恩于英国米德尔赛克斯郡的诺斯伍德去世。
动笔写作此文之前,对于什么是一名真正的出版人,或者说对于做一名真正的出版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笔者一直没有做过严肃的思考。有时候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出版工作体验以及偶尔在给新入职员工进行所谓的培训时零碎提及的若干简单归纳,大致会觉得一名能够最终有所建树的出版人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质:他应该是个文化人,喜爱并且懂得阅读,更懂得如何去养成读者的文化智慧;他应该对出版以及图书拥有一般读者和作者所没有的似火热情;他应该具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作品的内容价值和商业价值,从而在给人们提供真正的阅读内容时给自己的出版机构带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利润;他还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充满激情,敢于冒风险;他应该尊重别人,善于利用一切合理的资源,为自身的事业发展获取正义的支撑;当然,他更应该是一个公民,铁肩担道义,将出版当做是启迪民智、开化愚昧、推进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的有效途径;等等。
回过头去看上面这些罗列出来的条件时,笔者自己几乎被吓坏了:这些近乎是对一名出版大家或者出版圣贤所作的描述了。
在一个出版业日渐浮躁和短视,在出版社生存环境因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冲击、因为阅读的碎片化和浅平化、因为业态变化和激烈竞争而日益恶化的现实下,出版人几乎都被码洋化了,他们都在为着码洋的升跌而情绪起伏。真正能够坚守出版的文化操守和阅读使命的,放眼望去,能有几人?笔者忽然想起了曾被誉为法国出版之父的著名出版家罗贝尔·拉封(Robert Laffont,1916—2010)曾经说过的一句令众多出版人深省的话:“出版工作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也得不到。出版业是赌博业。”从字面上看,这难道便是对当下的出版和出版业乃至出版人的写照?
不过笔者暂不作如是观。拉封本人于1941 年创建了自己的拉封出版社,此后一直到去世,毕生都在从事出版工作,据称总共出版了一万多种图书,在法国出版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他的孩子全部选择了出版业”,他自己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也“问心无愧”,既然如此,他的话的深意在何处呢?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对真正的出版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的讨论上来。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和了解来看看一名英国乃至国际出版史上不世出的出版大家,通过他作为一名出版人的造就和养成或许我们能够归纳出几点真正的出版人应有的特质来。我们解析的对象,便是蜚声国际出版界的英国企鹅书屋(现在为培生集团旗下的企鹅出版集团公司,Penguin Books)的创始人艾伦·莱恩爵士(Sir Allen Lane)。
企鹅公司的标志:一只
可爱的小企鹅。70 多年
来,它在欧美出版界引领风
骚,也深得读者喜爱
企鹅书屋创办70 周年时
出版的一套纪念版平装本
关于此公可说的话题极多,迄今为止英国已出版有多种他的传记以及无数关于他的报道和文章。他是20世纪英国出版业的一个传奇,同时作为一名出版人,他的名字又跟20 世纪英国文学史乃至西方文学史密切关联在一起。他所创办的企鹅书屋以及那只可爱的为全世界读者和出版人所熟知的小企鹅同样也已经成为了出版业的传奇。他当年一手策划并推出的企鹅平装本系列及其成功的故事更成为国际出版研究的经典案例。2005 年,企鹅集团在庆祝70岁生日那年击败了英国各个行业的知名品牌而成为英国国家品牌。这一切,都源于这位莱恩先生。
1902年9月21 日,艾伦·莱恩出生于英国德文郡布里斯托,是威廉姆斯家4个孩子中的长子。他出生的时代,正是英国出版业日趋繁荣的时代。他的父亲姓威廉姆斯,莱恩是他母亲的娘家姓。根据英国记者兼作家、《企鹅特别报告———艾伦·莱恩的生平与时代》一书作者杰里米·刘易斯(Jeremy Lewis)所述,艾伦·莱恩本来跟出版是无缘的。按照当时的家族规矩,长大后他应该是子承父业去从事殡葬业工作的。他的表舅约翰·莱恩在伦敦开了家名叫鲍德莱·海德(Bodley Head)的出版社。约翰·莱恩没有子嗣,于是跟艾伦的父母商议把他过继给自己,并作为进入出版社工作的条件,把艾伦原来的姓氏改成了莱恩。1919 年4月,年仅16岁的艾伦·莱恩离开其就读的布里斯托文法学校(在学校读书时他是个淘气鬼,学业自然也并不怎样)来到伦敦,进入鲍德莱·海德出版社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50 余年的出版生涯,直到他于1970 年7 月7日去世。
一个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人,按照现在学历至上的用人标准是完全会被排斥在出版这项专业工作之外的,但艾伦·莱恩机缘巧合,最终成为了一名国际出版巨人。从其进入出版业的经历来看,家族成员的安排和引导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起因,他没有选择便进入了出版业。但从一名16 岁懵懂少年到成为伟大的出版人却应该还有其他很多养成的基因。
与当今动辄端出“我爸是某某”的某些二代大不相同的是,艾伦·莱恩并没有因为自己将作为鲍德莱·海德出版社的继承人的身份而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他首先是以学徒身份进入出版社的,刚开始干的工作便是在办公室里打杂跑腿。“少年莱恩被要求从最底层开始学习业务。他在办公室跑腿,做各种杂务,担任打包工,以及配书工(按照书店订单从书架上找出图书配好)。这些学会后才进入版税与财务结算部。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跟印刷厂、装订厂、制版厂和纸商打交道,他对这一行业务的了解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过他真正开始理解出版是在获准外出处理业务,先是跟着约翰舅舅,后来是独自一个人,去拜访伦敦以及郊区的书店之后。”这是刘易斯对艾伦·莱恩进入出版社工作初期经历的描述。
后来艾伦·莱恩又被指派担任了鲍德莱·海德出版社的销售代表,负责跑市场,从书店或者批发商那里获取订单。这个阶段,他努力使自己熟记自己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图书,同时还去熟悉其他出版社出版的书,从而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够精明地判断出哪些书适合或者不适合某些书店或者读者,取得了明显的销售成效。他认为当时伦敦的大多数书店都很无趣,但却对书商们非常了解。
当然,莱恩本人穿着得体,能说会道,颇善交际,能够“顺利地从书商们手里获得订单”。
青年莱恩
艾伦·莱恩在其出版职业生涯初期的以上经历其实可以说明这样一个出版人养成的基本要求或者过程:出版业的任何一名新入职人员,无论其出身和所受教育背景如何,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接受最为完整的、全面的业务训练是以后发展的基石。对于书和出版业务的感觉,的确需要从类似于校对、配书、售书等具体而实在的事情开始培养。当一名出版人真正理解了一本书从创作到到达读者手里原来是那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这过程中一本好书以及围绕其所作的营销工作是多么重要,他才能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今后的出版业务工作中。而那些无法体悟到这些的人,即便从业出版一生,也终将平平而过,止步于谋生层面而已。术业有专攻,沉下心来,放下自己虚妄的一点自尊,拿出自己的热忱,像艾伦·莱恩那样学习这个行业的专业和业务知识技能,这是成为一名真正出版人的基础品质和修炼。
艾伦·莱恩在进入鲍德莱·海德出版社后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当时出版业发展提供的机遇,渐渐地崭露头角,也逐步地进入了出版社的核心业务层。但由于年轻以及经验不足,他在处理出版业务过程中也有过折戟沉沙的教训,自然也受到了来自出版社里其他经理们的压力。不过在这些事件里还是可以看出艾伦·莱恩的冒险精神以及对自己判断的坚持。在他后来离开鲍德莱·海德出版社创立自己的企鹅书屋前纷争很大的两件事就可以看出这点。
1925年艾伦·莱恩的舅舅去世,他作为家族股份的继承人很快升任为鲍德莱·海德出版社的执行主编。1926 年11 月该公司出版了一本被认为是根据一名匿名外交官的日记整理而成的回忆录《密室私语》。书的整理者名叫赫斯基斯·皮尔森,当时在文坛上刚开始露脸。而出版社指派莱恩负责该书的出版和联系事宜。
莱恩仅读了一半的书稿就决定出版此书。书稿内容涉及了列宁、墨索里尼、丘吉尔、已故沙皇以及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等等一大批政界和文学界名人。当时英国公众热衷于读名人的回忆录,出版该书显然会给出版社带来良好的市场回报。问题是,在跟整理者联络和签约过程中,莱恩始终没能当面见到那位“日记作者外交官”,仅凭书稿整理者皮尔森的一面之词来确认其存在,而皮尔森则一直要求以对日记作者姓名保密作为出版的条件。书最后出版了,当天便受到了《每日邮报》等报纸的猛烈抨击。书中所涉及的许多社会名流如丘吉尔等都纷纷发表声明,否认书中所述。鲍德莱·海德出版社的董事和经理们质询皮尔森,要求他提供日记的真正作者的名字。最终该书被确认为伪作,内容均是假造,出版社被迫收回已经发到书店的《密室私语》,声誉大损。而在接下来跟皮尔森所打的官司中,出版社败诉,后来还被迫赔偿对方近五百英镑的版税和“精神损失费”。在此过程中莱恩遭到了同事的责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显然并未从自己的失败冒险中吸取教训。
1936 年涉及另一本书的出版风波促使艾伦·莱恩离开鲍德莱·海德出版社去创办自己的出版社,从此国际出版业便有了一只可爱而成功的企鹅。引发这个事件的那本书便是世界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于1914 年开始创作该小说,3 年后完成初稿,并接触一些出版社希望能够出版。但鉴于其内容问题和表现形式,受当时英国的出版物内容审查制度影响,多家出版社均避之不及,唯恐出版后惹上官司。1922年该书的未删节本由法国一家先锋派书局出版,引起轰动。但按照1876 年出台的海关强制检查法案,从法国寄往英国的这本书均可被没收和销毁。该书在美国海关也遭到了查禁。1932 年,美国地区法院和巡回上诉法院均判该书可以发行,兰登书屋出版的美国版便畅行无阻。该书在英国的出版则大费周章。1929 年莱恩跟乔伊斯在巴黎见过面,兰登书屋决定在美国出版该书时莱恩也正好在纽约。莱恩的大胆与谨慎促使他采取了一定的步骤进行该书的出版工作。但他的行为遭到了同事们的强烈反对,担心出版社会因为该书而再次卷入官司。当时的英国内务大臣、警方以及检察机构都对该书虎视眈眈。莱恩力排众议,于1936 年5月跟乔伊斯签订了出版合同。同年10 月,《尤利西斯》的第一个英国版本正式出版,当时只印了1000本,定价为五基尼(约合8英镑9 先令),比较贵。第二年出版了一个更便宜的平装本,十分畅销,为当时财务状况已经十分糟糕的鲍德莱·海德出版社带来宝贵的收益。可惜那个时候,因不满其他股东和经理们的保守,所谓道不同不相谋,莱恩已经跟该公司分道扬镳,经营起自己的企鹅书屋了。
从这两个出版事件(以及后来在出版史和文学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莱恩的企鹅书屋出版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而涉讼等)来看,虽不能说莱恩具有特别独到的眼光,但他的冒险精神赋予了他的出版生涯斑斓的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一名真正的出版人,应该拥有对市场需求以及选题价值敏锐而果敢的判断能力。出版因为其商业行为属性,图书产品的成败得失是件十分难以预料的事,内容价值、市场表现均存在非扬则抑的风险,这让出版人的决策行为具有了很多不确定性。尽管如此,一名熟稔出版业务知识、对市场和读者需求有着深切而积极了解、自身对出版内容具有独到见解和判断、同时又能甘冒风险坚持自己立场的出版人,如果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会,虽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败或者挫折,这样的出版人必定能够创造出真正的出版价值来,并且会因此而被作者、读者乃至同代或者后世同行所敬仰和肯定。莱恩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自己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具有文学天赋的人。但很明显,他的冒险精神足以让他名垂国际出版史,甚至在文学史上也可大大写上一笔。
然而仅有这些品质还并不能够完全表明一名成功的出版人的造就和养成。真正的出版人似乎还应该具备一些其他的特质。比如创意灵感,比如对阅读和营造并扩大阅读阶层的热情,比如对创造新的出版物市场的把握和判断力。这些在艾伦·莱恩创办企鹅图书品牌及创建企鹅书屋、出版企鹅平装本系列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 世纪30年代的英国,购买图书的主体人群还是有钱人和读书界,普通工薪收入阶层的阅读主要依赖办理图书馆阅读卡等借阅图书进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的图书定价都比较高,出版社热衷于出版动辄数英镑一本的硬皮本精装书或者限量印刷版本,相对便宜的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的平装本图书非常少。阅读不应该是件奢侈的事。莱恩在他的前期出版生涯中一定考虑过这件事。对利润的追求没错,但如何通过出版优质价廉的图书来赢得市场获取利润却是一个未被涉及的商业模式。这里便不得不讲一下企鹅平装本系列的出版商业理念最初的来历,这也是艾伦·莱恩最为众多报纸、传记作者乃至企鹅集团公司的介绍所津津乐道的一个传奇。
据说,1934 年的某个周末,莱恩去德文郡拜访他的老朋友、著名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返程时他在埃克塞特火车站站台上转了一圈,希望能够买本书什么的带到火车上阅读(尽管莱恩自称受教育程度不高,只是名出版商,但其实他的阅读面很广,阅读量更是不小。热爱阅读,应该也是一名真正的出版人的应有之道)。但是在书摊上莱恩看到的除了一些流行杂志就是再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当代小说等阙如。他感到非常吃惊。就在那一刻,我们有无数个理由相信,十余年的出版工作经验和积累给艾伦·莱恩带来了灵感,并从此诞生了一项改变图书出版形态并影响了图书市场和大众阅读的创意。他策划设想,为什么出版社不能出版一些定价合理且质量上乘的当代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呢?
这些平装简装本应当便宜到甚至可以放进自动售货机里销售的地步,当然也能在传统书店、火车站书摊乃至烟草商店进行销售。由此他决定自己开展这项出版新业务,并为这项新业务寻找一个“既高贵典雅又活泼可爱”的标识。他和同事讨论时,正在旁边打字的秘书随口建议说不妨用企鹅作为标识。莱恩立刻接受了这个建“企鹅丛书”收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乔治·奥威尔、E·M·福斯特等欧美一流作家的作品
议,并派手下去伦敦动物园画一些企鹅的写生图。一只可爱的企鹅标识从此来到人间。莱恩策划的第一套企鹅平装本图书于1935年夏季问世,其中包含了海明威、安德烈·莫洛亚(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的作品,定价是每本6 便士,相当于当时的一包烟钱。一场阅读革命开始了,公众改变了对图书的看法,那只小企鹅陪伴着那些文学名作走进了千家万户,滋养了无数读者,也给莱恩和企鹅书屋带来了巨大的利润。1936 年莱恩的企鹅书屋正式独立。12个月内,企鹅平装本的销量达到了300万册。
莱恩的创造性,对于阅读的热情,对于创造新市场的敏锐,他所有关于出版的灵感,都在企鹅平装本和企鹅品牌的策划构建中一览无余。其中最为伟大的一点,就是他对于推进和扩大阅读的贡献。阅读是出版最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基点。真正的出版人应该热爱阅读,创造阅读,增进大众对于阅读的兴趣。莱恩真是以自己的创意实现了这一点。这也印证了他所说的这么一段话:
“在所有相关人员中,我第一个承认,这个系列的出现并无运气可言。不过如果我的设想是对的,并且这些企鹅图书确实会将借书人转变为买书人的话,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为那些在过去的岁月里致力于书店的繁荣、促进图书销售的人们尽了绵薄之力。”“我们相信,在这个国度,有一大批公众需要低价的好书,我们为此事业而竭尽所能。”
很明显,莱恩的这番话里还表达出了一名真正的出版人所具有的致力于增进出版业繁荣的宽广胸怀。他已经跳出了单纯地为自己的出版企业谋求发展的狭隘思维,而是创立了一种革命性的出版模式,成了一名所有出版人中的出版人,一名具有更加宽阔视野和胸襟、为一个行业进行思考和实践的伟大出版家。
莱恩的职业生涯中发生的另一件事或许也可表明,一名出版人在出版的经济追求和文化道义担当之间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企鹅总编的戈德温批准接受出版了法国著名漫画家西耐的漫画作品集《大屠杀》。该漫画集中的作品把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讽刺与性感低俗的图画结合在一起,过多地用了色情渲染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该书曾引发企鹅不少编辑的不安,莱恩本人觉得“那些图太恶心了”,甚至在书出版前夕专门召开董事会讨论是否中止该书的出版。在戈德温的坚持下书最后还是正式出版了。《大屠杀》上市后引发了宗教人士和众多读者的抗议,社会反响强烈,虽然销售不错,但却引起了众多书店的反感。最终,莱恩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该莱恩在企鹅公司办公室
书及其责任者进行了处理:在某个冬日夜晚,他带人到仓库将库存的该书全部搬走,传说那些书不是被他烧掉了就是被埋在了他的农庄里某处;而随后不久,主要责任者企鹅总编辑戈德温便被董事会辞退。出版人的文化责任担当从此事件可见一斑。
莱恩身上还存有其他作为一名真正的出版人所应该具备的特质。比如,他爱结交朋友(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等文学界名流都是他终身的朋友),善于交际(他自进入出版业后结识了一大批当时的作家和文学名流,从而为他后来的出版业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出版资源),关注社会现实,服务国家利益(比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企鹅出版了《希特勒想要什么?》等畅销书;大战期间,企鹅出版的《飞机识别手册》成为平民和军队用来识别敌机的畅销读物;企鹅还创办了军人读者俱乐部,为战时士兵提供阅读服务和精神慰藉等等)等等。他以自己独到的理念和出版商业精神缔造了企鹅书屋这座出版大厦。所有这些,我们认为,都应该是一名真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出版人理所当然具备的品性,并且最终都应该体现在其所从事事业里的出版品质。
至此,我们或许已经大体能够来解读罗贝尔·拉封那句话的深刻含义了。一名真正的出版人,他所从事的出版工作,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也得不到,可大凡能够得到的,却是对自身乃至对读者公众最有价值的德性和修养,以及高尚品质的养成。在开展出版业务过程中所作的赌博,应该是真正的出版人对自己的考验,考验自己能否明白出版的真谛,能否了解出版对于知识和文化、对于人的教养的伟大意义,考验自己是否能够因投身于这项事业而最终获得人性的涅槃。
明心见性,这便是最终一名真正的出版人的造就和养成。这应该是我们从艾伦·莱恩、从张元济、王云五等中外伟大出版家身上得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