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出版的品质
17321100000009

第9章 见城徹 行动第一,向死而生

姜革文

见城徹(1950— ),1950 年生于静冈县清水港。幼而自卑:个子瘦小,成绩不妙。上高中之后成绩节节提升,人生开始转轨。之后,就读于庆应义塾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栖身专司实用书籍的“广济堂”。某次约会女友途中,偶见“公文式数学研究会”的招牌,奇而解之,策划出超级畅销书《公文式数学的秘密》,锥处囊中,崭露头角。并归纳出“原创、易懂、特异、感染”四项基本出版原则,这四项原则一直嘉惠于他。后来进入角川书店,34岁当上《月刊角川》总编辑。实际主持《月刊角川》、《野性时代》,常常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广交、深交不少优秀作家,善缘潺潺,成绩斐然,41 岁成为角川书店董事。因为角川老板涉嫌持有古柯碱事件,42 岁的见城徹带领6 个职员,离开角川书店,以一千万日元创立幻冬舍。

成立首年,破天荒地在《朝日新闻》砸下3600 万日元买下全版广告,行销一口气推出的六本新书,大获成功。

后来佳作迭出,经营不断再上层楼,10年时间资本额翻升4000 倍!2009 年,幻冬舍已经涉足多个出版领域,被日经评为日本五大出版社之一,其余四家均为老字号。在日本出版业不断下滑,“出版大崩溃”的年代,见城徹逆势而上,成为日本“畅销书之神”,他带领的幻冬舍创造了世界出版界的奇迹。

20世纪90 年代末,日本出版界营业额连续大幅下降,退书潮涌。计有万余家的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相继转让、倒闭。2001 年,小林一博发出《出版大崩溃》的悲鸣,日本的出版界面临空前残酷的局面。

在这样的局面中,一匹黑马奔腾而来。

1993年,42岁的见城徹以千万日元起家成立幻冬舍,拥有“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的“革命四条件”,“用不服气对抗不景气”,制造了数量众多的畅销书,被称为日本的“畅销书之神”。10 年时间,幻冬舍资本翻升四千倍。2009 年,幻冬舍已经涉足多个出版领域,被日经评为日本五大出版社之一,其余四家均为老字号。幻冬舍成为世界出版界的奇迹。

见城徹何许人也?

见城徹,1950 年生于静冈县清水港,高中毕业后,上京就读于庆应义塾大学。属于安保世代,即日本战后60年代初第一次反日美安保条约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的血液中沸腾着“革命”的因子,即使是在出版这个行业,也被认为是一个“勇于跟别人不同,敢于打破出版传统”的人。

大学毕业之后,遍投履历,进不了中意的出版社,栖身专司实用书籍的“广济堂”。某次偶见“公文式数学研究会”的招牌,奇而解之,策划出超级畅销书《公文式数学的秘密》,锥处囊中,崭露头角。并归纳出“原创、易懂、特异、感染”四项基本出版原则,这四项原则一直嘉惠于他。后来进入角川书店,主编《野性时代》与《月刊角川》,从编辑做起,一路干到董事位置,广交朋友,善缘潺潺。因为偶然的机缘,终于不甘只过平稳的日子,带领6 个职员,成立幻冬舍。

幻冬舍成立后,同时上市的《五分后的世界》等六本书,奠定了其发展基础见城徹的奇迹来自哪里?

行动第一

见城喜欢马上行动。

有天,他经过一家唱片行,听到《Sherry》这首曲子,非常感动。

于是千方百计找到作者尾崎丰(日本著名歌手,当红作家。20 世纪80年代,他的歌风靡日本,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摇滚巨星),拼命表达自己的感想。尾崎丰在静静地听完见城的话之后,竟然说:“我希望见城先生能替我出书。”见城由是打败了其他6 家出版社,尾崎丰的超级畅销书顺利地由见城“接生”。

一次,他坐计程车,偶然听到了荒井由实(日本创作型歌手,词曲作家)的歌曲声,深深地为之沉醉。于是,跑遍她的演唱会,为她出散文集,想尽办法接近她。随着信任的加深,荒井由实终于自己说:“很多出版社想替我出书,但若是由见城先生负责,我愿意试试看。”

仅仅是看了《朝日新闻》上一则附加了村上龙(日本著名小说家,电影导演,其成名作《接近无限透明的蓝》,销量达350 余万册,是当代日本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照片的报道,见城就直觉地认为,需要马上找村上龙!见面的时候,又被村上龙“双眼散发着鸟类般的敏锐”所感染。这样,村上龙就与见城开始靠近、开始合作了。

在办公室处理编辑出版事务

行动、行动,马上行动!

这是见城成功的关键,也是见城非常感动我的地方!

马上行动,这是见城给人的最大启示。一个好的感觉,赶紧抓住;一个好的选题,赶紧操作;一个好的规划,赶紧实施。如果要先报选题,仔细讨论,上级批准,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煮熟的鸭子”可能已经飞了!你的直觉告诉你了,你选择了,就全力以赴。笔者曾经咨询好几位成功的书业民营企业家,请教成功最关键的秘诀是什么?答案令人吃惊地雷同:勇敢地做!我想起乔布斯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结果,不是每一次行动都有回报。为什么见城先生的行动有速度又有效果?

首先,做自己喜欢的,自己热爱的,感动自己的。

与作者交流中,那种感动是爱的种子。无论对方怎么折磨他,爱的种子在发芽、成长。“极端地说,只要作品能令我感动,只要愿意写出来,即使对方是变态狂或杀人犯,我也愿意听从他们的摆布。相反地,若作品无法感动我的心,就算再怎么爽朗和善的家伙,我也没办法和他交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够感动自己的,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感动别人。这不是因为责任,不是上级的指示,不是协会的要求,不是评职称的需要:“热爱”是最好的行销帮手!这种内在的感动,必定让见城在与作者沟通、在与媒体交流的过程中,传达这种感动,感染别人,互相感染,形成合力,转化为一股又一股的冲力,冲向市场之海,掀起轩然大波。

其次,“摆平”作者。

编辑与作者交流,心态一定要放平。与作者沟通,出版图书,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行为。商业行为是契约行为,行为主体,应该是对等的。编辑高于作者,则可能敲诈作者;编辑低于作者,则可能赏赐于作者。“摆平”作者,这是第一步,关键的一步。

1。 从低端的服务做起,等待机会

见城曾经有好些年很少能在半夜三点前回到家,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陪作者喝酒。文艺界生活拮据的朋友们常常聚会,喝酒吃饭,见城买单。见城说:“我认为当编辑确实酒量要好。”至此,很多人可能要感慨:没有机会当上好编辑了。能够喝酒,有利于当编辑,但是,喝酒仅仅是当好编辑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三更半夜不归,虽然是为了工作,未必需要学习,就像东施不必效颦一样。

见城做基础性的服务,不急于求成。哪怕要等上10 年或20年。自信只要能和对方密切往来,一旦信赖关系建立起来,肯定会有联手合作的机会。“不管你手中有再好的王牌,只要出手时机不对,就是毫无用处。正因为这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策划的王牌,所以更得留意最佳的时机。”作者被这样的编辑盯上了,真不知道是该庆祝还是感到苦恼:简直和被鲨鱼咬住了一样,想脱身,难啊!

在交往的时候,见城刻意紧紧抓住具有关键影响力的几个关键人物:每个关键人物其实都是一张大网。此外,他还掌握前途看好的数位新人。有关键人物和数位前景看好的新人做后盾,其他的核心人物不断向见城靠拢。

2。 杀手锏

见城有一个杀手锏,就是称赞作家时,能够巧妙地称赞其“最渴望被人称赞的那部分”。挠痒能够不偏不倚,射击能够百发百中,真是难以企及!这不但源于他的细心观察,还源于他早年的自卑———因为自卑,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甚至,为夸奖设置了很多的可能。

见城认为,“编辑必须要有自卑感”。

现在,他是畅销书之神,而曾经,他是丑小鸭。

见城先生曾经因为许多原因而自卑:家里贫穷、长相不佳、体格瘦小。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的成绩评量,他永远都是得“丁”。当时,他总觉得:走廊上的同学们仿佛全都在嘲笑他,为此,连下课时间也忍着不去上厕所。“正因为我年少时代经历过各种心灵创伤,如今才有能力指责别人。”“依我看来,受过的精神创伤愈大,愈能说出刺激对方的言辞,同时也愈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这里,见城先生要表达的,可能是曾经自卑过很有必要,或者,曾经的自卑也是宝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总是很自卑,别人与他交流,一定非常疲惫———还有什么事情比扶起别人的自信更让人疲惫?在自卑的状态下,见城先生能够与那么多作者、同行勇猛地“肉搏”吗?

见城先生走过了自卑的沼泽,成功地走到了自卑的反面———自信、自强。只有高度自信,才能够发现好稿子,就去争取,不怕有多少家出版社已经在谈,也不怕这个作者如何难缠。总之,见城先生是一个信心满满、希望在手的男人!其实他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有种奇妙的自信,自认为“个人身份的见城徹”,绝对也有能力与作家或艺术家们共创崭新的未来。

从小没有自卑经历的人,大可不必因此而失落,须知,你天生的自信,能够让你平和地看待这个世界,能够让你的自信变成宽容,如同无边的虚空,温暖而舒畅地包裹保护着你和你的朋友,如同阳光编织的毯子。

3。 精神伴侣与精神医生

(1)精神伴侣

见城的名作《编辑这种病》告诉我们,编辑是种“病”,而作者则是满怀伤痛需要宣泄的人。编辑与作者,真是“有病相怜”、相互搀护的精神伴侣。见城先生说:“我合作的每个对象都会经历这样的历程,就像谈恋爱一样的过程。”“编辑能坦诚至何种程度与作家交心契合,绝对是无从回避的重要课题。”精神伴侣与生活伴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夫妻合作,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下一代;编辑与作家合作,就有了精神的结晶———作品。尾崎丰等作家,还要求见城做到“专一”———当然,这也只能是阶段性可行。

心灵的契合,得失存乎一心。作者与编辑合作而构成的精神伴侣,与生活伴侣多有不同:男女欢悦,过程快乐;而编辑与作者配合,过程痛苦,结果快乐。因为作品本身,不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达组织的声音,而是“苦闷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编辑与作家的合作,比夫妻合作还要困难很多:精神上的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把握。尽管见城先生常年与不下300 名知名作者交往,但是,他是非常出色的精神伴侣。看看见城先生这些著名作者的真诚表达:

坂本龙一(日本作曲家,凭借为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获颁奥斯卡金像奖最佳作曲奖):“你跑到哪里去了?我好想听到你的声音哪。”

松任谷由实(即荒井由实):“如果是见城先生想替我出书,我愿意。”

林真理子(日本小说家,其作品曾获直本奖、吉川英治文学奖):“我看见你就惊慌失措,所以关于‘不能爱上你’这点我办不到啊!”

在《编辑这种病》一书中,满满地记录了编辑和作家间的互动、互搏,就像演日剧一样,不眠不休,不离不弃!

幻冬舍成立时,与出版同行及友人在一起

(2)医生与病人

有多部著作行世的台湾著名文化人辜振丰在《编辑这种病》序言中说:如果医生能够治好病人的疾病,那身为编辑就是可以经由出版去治好作家的“创作病”。

应该说,见城先生确实是担当了医生的角色,不过,与其他的医生让伤口愈合,让情绪平和的治疗方法不同;见城先生的治疗方法,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狠狠地刺激作者的情绪,假如对方曾经受过精神创伤,则在适当的时候心狠手辣地在伤口上撒盐。目的只有一个:刺激他们创作。“对创作者来说,正因为地狱才遍地黄金。”

“假如他们内心存在着伤口,我就朝那里开刀,即使他们百般痛苦,仍会要求他们写出来。做到这种程度,作家们才有机会将自己最真实的内在生命呈现在世人面前。”

甚至可以这样说:见城是在作者身边拿鞭子的人。拿着鞭子,把作者赶进地狱!当然,见城先生自己也因此“每天都过着磨难精神的日子”。

向死而生

“每天都过着磨难精神的日子”而又没有精神高度的人,一定会崩溃!见城先生在这样的日子里,愈挫愈勇,是因为他的内心,点亮着哲学的明灯。

见城徹的成功一度成为日本出版业的热点,他也因此出版了多部谈编辑工作与个人理想的著作

1。 辩证地看待一切

见城说:我这个人只能在无聊的自我膨胀和自我厌恶,或者说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夹缝中”才能思考。

作者所谓自我膨胀和自我厌恶的“夹缝”,或者说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夹缝”,读者需要仔细体会一下两者的摇摆幅度。这样的“夹缝”其实是非常辽阔的。正是这样辽阔的摆动,才有巨大的震荡的空间,作品的涵盖面宽,矛盾的对立面鲜明,人生的体验丰富。

这样的“夹缝”,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我认为必须拥有极端矛盾的性格,才能涵盖中间的一切,增加自己的广度。

在编辑的世界里,若不能兼具诚信者与“诈骗者”的角色,便无法生存下去。

一个人感到“凡事顺利”的时候,其实是最充满危险。

辩证的好处就是,在挫折时看到光明;得意时想到悲惨。辩证思考问题,人生因而能够不偏不倚地冲锋在“中庸之道”上。

死与生,也是一种“夹缝”。

2。 黑暗中的跃进

上文提到,“对创作者来说,正因为地狱才遍地黄金”。与之相随的,是作者“黑暗中的跃进”。

见城认为泽木耕太郎(记者出身的日本小说家)《深夜特急》

是描写“黑暗中的跃进”。作品的主人公前往伦敦,从伦敦发电报给日本的朋友,表示:“我没能抵达。”叔本华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马克思说,“感性的就是受苦的”,在某种意义上,人“与动物和植物一样,存在着一种受苦的、受制约、被限制的本质”。

五木宽之(日本文学家,尤擅小说和随笔。曾获直木奖)《被放逐的日子3:花落何处》第一章的标题为《走钢索的鸱枭》。五木文学的读者都很熟悉鸱枭。故事中的鸱枭虽然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却是勇气与智慧的象征。鸱枭,猫头鹰之一种。在罗马神话里,密涅瓦女神身旁的猫头鹰,只于黄昏展翅,完成其被托付的任务。五木先生以此鸟自况,“其意识深处也正热切盼望着他能振翅高飞吧”。黑格尔在说明什么是哲学的时候,一连用了7 个比喻,其中的一个就是哲学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日暮展翅。这其实还说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人生,是“在黑暗中跃进”,是“黑夜里高飞”,是风雨中的航船,是昙花一现。

胜利者一无所获。

“胜利者一无所获”,海明威的名言,本书扉页题记上是这句话,也是见城徹至今的座右铭。“当你全力争取到胜利的时候,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

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见城说:“我们根本就是为了死亡而活着。”他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观点很值得商榷,然而,能够不断有死亡的意识,弥足珍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见城是一个向死而生的人!

恰如佛陀临终前说:

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

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