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
17347200000025

第25章 勤奋成才(2)

当时车胤还很小,虽然眼见着家道中落,可并不为此而介意什么。他还是很刻苦地读书,常常是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有一次,他父亲车育的一个朋友来上门拜访,闲谈之中,发现坐在窗前的车胤一直在专心地读书。他想考验一下车胤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就试着喊了一声车胤的名字。可车胤仍然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读书,就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他的喊声一样。这位朋友高兴地对车育说:

“您的这个孩子读书很专心,将来一定会振兴您的家族的,您应该让他多读书。”

从此,车胤就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更加发愤地读书,并广泛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可是有个问题却常常困扰着他:因为家里穷,有时候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哪里来的钱去买油点灯呢?所以每到晚上天一黑,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夏天白日活多,晚上又热,很晚也不能入睡,这样下来,一天根本读不了多少书。他为此很苦恼,怎么办呢?

有一年夏天,天已经黑了。车胤吃过晚饭,就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门外,一边乘凉,一边默诵白天所读书的内容。背着背着,突然有一只闪着亮光的萤火虫从他眼前一飞而过。他并没有为意,仍继续背他的书。可是,没有一会,这只萤火虫又飞回来了,并且总在他的眼前转来转去,尾巴上的微弱的亮光还一闪一闪,好像在故意气他:“你看,我多漂亮呀,我的裙子还闪着光哩!”这下可气坏了小车胤。他拿着蒲扇瞅准了朝萤火虫猛地一拍!这只可怜的小虫子立刻就跌到了地上。车胤拾起了萤火虫,把它放在蒲扇上,细细地观察起来。他发现萤火虫并没有死,只是受了点伤,正在粗粗地喘着气呢。它的屁股一闪一闪地还在发出微弱的亮光。对着这盏时亮时灭的“小灯”,车胤陷入了沉思:

“要是我也有一盏这样的小灯该多好呀!可是,灯太小了,什么也看不见呀。咦!我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做个灯呢?如果我有好多好多的萤火虫,把它们都放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那不就成了一盏灯了吗?有了这盏灯,我晚上不就也可以读书了吗?”

他一下子变得高兴起来。他兴冲冲地跑进屋子,找了一只透明的袋子,小心翼翼地把手里的萤火虫放进袋子里,然后就跑到屋外去了。他来到屋后的半山腰一看,哇,好漂亮啊!在杂乱的草丛里,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漫天飞舞,真是多极了!这下可把他乐坏了。他尽情地捉呀,捕呀,一只,两只,三只……就这样,车胤借着萤烛的光,每天夜以继日地埋头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一生做过征西长史、吴兴太守、辅国将军、吏部尚书等官。他平易近人,大家都非常喜欢他。当时每有盛会,必有车胤在场。如果他不在,大家都会惋惜地说:“无车公不乐。”

和“囊萤”并传的还有一个故事,也就是《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的“映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孙康,是西晋时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他出生于一个穷人家里。和车胤一样,孙康也酷爱读书。他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从小就主动帮助家里干农活。白天忙了一天,虽然很累,可他心里还是想着读书,总是想办法利用一切剩余时间来学习。白天还好办,可一到了晚上,他就没有办法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所以天一黑,他就不能再看书了,尤其是在冬天,白日时间短,天又黑得早,亮得迟,许多时间都在黑暗中白白地浪费了。他觉得这样很可惜,可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解决,就只好白天读书,晚上默诵。

有一年冬季,天已经比较晚了。孙康和往常一样,默诵完白天所读书的内容之后,就洗脸上床了。睡到半夜,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刺骨的严寒把他从睡梦中冻醒。他揉了揉眼,忽然发现屋子亮了许多。他还以为天已经亮了呢,连忙穿上衣服,起身下床。可等他走到门口拉开门一看,哪里是天亮了,原来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他懊恼极了,刚想把门关上,脑袋里却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雪色为什么会这么亮呢?”他转身看看屋内的物品,都清清楚楚地映入他的眼帘。“我何不借这亮光来看书呢?”他赶忙从床头拿过一本书,对着亮光一照:嗬,还真清楚哩!他急忙又加了衣服,跑到门外,捧起白天没读完的书,继续看起来……从此以后,孙康便常常不顾严寒映雪读书,有时候竟通宵达旦,直至鸡鸣。因为他刻苦用功,坚持不懈,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不管是车胤“囊萤”,还是孙康“映雪”,都离不了刻苦二字。虽然我们现在有了电灯,可以不必为天黑而发愁,可是如果没有“刻苦”的精神,也将是一事无成的。

崔鸿月下勤读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富兰克林

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字叫崔鸿。他编著的《十六国春秋》一书,通过生动的小故事,表现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使本来枯燥的史书显得生动活泼。《十六国春秋》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也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崔鸿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他从小就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分不开的。

崔鸿的父亲原来是做官的,后因受贿被追查,只好弃官而逃,家境一下子陷入了困窘之中。

崔鸿从小就爱读书,拿起书本来就废寝忘食。可是家中发生变故,没钱再去买书,藏书也被他读完,于是读书心切的崔鸿只好向别人借书抄下来读。

抄书首先要有纸,崔鸿就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纸。晚上抄书要耗费很多灯油,他家境贫寒,拿不出钱来。可是白天崔鸿还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抄书、读书,怎么办呢?他想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

一天晚上,灯油已经耗尽了,家里人都睡下了,崔鸿也不得不放下手中没有读完的书。躺在床上,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心里还在想着没有看完的书。

崔鸿翻身下床,信步走到门口,觉得眼前一亮。他抬头一看,原来天空晴朗,一轮明月当空,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他把刚才没有看完的书拿来,借着月光展卷阅读,字句竟清晰可辨。崔鸿高兴地跳了起来,嚷道:

“有灯啦,有灯啦!”

妈妈被他吵醒了,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忙披衣起床问他:“鸿儿,出什么事啦?”

“妈妈,您看这月光多明亮,以后我读书、抄书不就有灯了吗?”

“是呀,好孩子。不过可千万别累坏了。”

崔鸿跑进屋里,搬出一个小凳,坐在月光下,认真地读起书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崔鸿发觉书上的字迹逐渐模糊了,原来月光已经移动了。于是他又移动小凳,追随月光。就这样,月光不断移动,崔鸿的小凳也不断移动,直到月亮渐渐西斜,光线暗淡了下来,书上的字实在看不清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回屋睡觉。

以后每当皓月当空,月光明亮的时候,崔鸿就来到院中借着月光读书、抄书。有时为了追随月光,他竟然坐到院门外面还不知觉。

崔鸿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有时通宵达旦,读了大量史书,做了大量笔记,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凭着他的勤奋刻苦,崔鸿终于成了著名的史学家。

“映月”夜读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林逋

南北朝时期,在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出了一个有名的孝子。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恸欲绝,竟趴在坟上连哭了三天三夜。差点昏死过去。当他的家人扶他起来时,才发现他的眼睛都哭出血了。为了表示自己对死去的母亲的尊重,他不吃荤腥,吃菜不吃菜心,只吃老叶。他不仅只对自己的母亲表现出“孝”,而且几乎是对所有的长者都如此。在他给皇太子当老师的时候,偶尔乘车外出,只要路上一碰到长者,他都要亲自下车,让长者上车,自己则跟在车后步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孝泌”。这个“孝泌”就是江泌。

江泌,字士清。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又多病,几乎无力维持这个家。小江泌很懂事,很小就开始帮助父母干家务活。等长大了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邻居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而他却只能站在自家的窗前看着人家欢笑,偷偷地抹着眼泪。他的父母看见他这样,心里非常难受。想让他也去读书,可是又没有钱。他们为此而经常叹息。小江泌看出了父母的心思,就故意装出高兴的样子,对父母说:“爹、娘,你们不要为我担心什么,我自己会想办法读书的。”可是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我该怎么办呢?”他想。

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依旧背着那个破旧的箱子出门,到街上一边吆喝着“补鞋喽!补鞋喽!”,一边往前走。当他来到学堂门口时,恰好里面有个老师在讲课。那抑扬顿挫的悦耳的读书声立刻吸引住了他:他屏住呼吸,立在门外,一直听到老师把这堂讲完才走开。从此以后,每到上课时间,他必在门外偷听。到后来,他干脆就把修鞋箱摆在学堂门外,一边补鞋,一边听课,这样既不妨碍赚钱,又可以保证学习,真是两全其美。可是光听不行呀,自己不亲自读读书怎么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呢?白天补鞋听课,没有时间:只能利用晚上。但是家里又没有钱买灯。怎么办呢?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这天夜里,月亮大如圆盘,月光清澈如水。江泌陪着父母在院中赏月。闲谈之中,他忽然发现院中一棵大树的影子非常清晰地印在地上,甚至连枝丫树叶都看得很清楚,他看着树影渐渐地就出了神,连坐在一旁的父母叫他也没有听见。看着看着,他突然灵机一动,就连忙跑进屋子里,拿了本书出来,往眼前一放。嘿,真清楚!他高兴极了,也顾不得理会旁边的父母,自个儿就坐在板凳上读起来。一页,又是一页……以后,江泌就天天盼着出月亮。因为有了月亮他就可以读书了。每当明月当空的时候,总可以在江家小院中看到他捧书夜读的情景。有时候,读着读着,月亮就悄悄地爬到屋子那边去了。屋子挡住了月光,又看不清字迹了。没办法。他只好搬来梯子,爬上房,坐在屋顶上,继续读书。偶尔白天干活实在太累了,晚上在屋顶上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一不注意就从屋顶上摔下来。他一点也不在意,因为摔跤虽然摔痛了屁股,可也把他的瞌睡给摔跑了。他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爬上屋顶,继续看起来,直到月儿完全躲进了云层里,不再出来,他才回屋睡觉。

靠着这样的苦学,江泌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博才多识的学者。

在宋朝,也有一个“映月”读书的人,他就是著名诗人陆游的祖父陆佃。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和江泌一样,他小时候家里也很穷,没有钱读书,就只好借人家的书来读。他白天出外干活赚钱,抽不出什么时间来读书,只剩下晚上有些空。可他又没有钱去买油来点灯,只好学着江泌的办法来“映月”夜读。通过夜读,他学到了许多东西,扩大了知识范围。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决定去拜访名师。有一次,他为了拜访远在金陵的王安石。他从自己的家乡绍兴出发,脚穿草鞋,长途跋涉,走了上千里的路程,才到了目的地。

由于陆佃勤学苦练,博览群书,所以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他上京师考试时,考官将考试题目一道紧接着二道地发给考生,别的考生都吓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可他却从容不迫,稳如泰山,对答如流,结果被取为进士。他精通三礼、名数之说,曾受到宋神宗的称赞,被提拔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到徽宗即位,陆佃先被召为礼部侍郎,后又升为吏部尚书丞相。

陆佃一生虽然大多数时间在官场中度过,但仍坚持写作,著书242卷,如《埤雅》、《礼泉》、《春秋后传》等,皆传于世。

“映月”夜读与“囊萤”、“映雪”一样,都是形容古人惜时、刻苦的读书精神。惜时、刻苦说来简单,做来却不易,关键是许多人不能够坚持下去。所以,青少年朋友从小就应该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不然,等长大了,想改也不容易了。

韦述少年苦读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资治通鉴》

韦述,(?—57)字不详,京兆人。唐朝著名的学者、史学家,曾撰定唐朝《国史》112卷,当时学者萧颖士把他与《三国志》的作者、史学家陈寿相提并论。

韦述的父亲韦景骏也是个学者,曾任房州刺史,家中藏书十分丰富。韦述在小时候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还不到10岁的年纪,父亲珍藏的2000多卷书籍他已经读得烂熟。

景龙年间,韦景骏调任为肥乡县令,全家也搬到肥乡县。当时名望很高的学者元行仲,是韦述的表兄,正任沼州刺史,肥乡县在其辖区之内,因此两家来往比较密切。韦述经常到元行仲家里去,去了之后便钻进元行仲的书房里废寝忘食地阅读,有时一直阅读到晚上也不出门。元行仲虽然是他的表兄,但两家是远房亲戚,他的年纪可比韦述大得多了。他看到这个小表弟这样好学非常高兴。

有一次,韦述又来到元行仲家看书,元行仲就和他攀谈起来。一经谈话,他才发现尽管韦述年纪小,学问可不小,经籍史书他都通晓,随便提起历史上的某段史实,韦述都了如指掌,而对《五经》也造诣很深,议论起来,见解精到,简直不亚于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元行仲又试着让他写文章,韦述提起笔来一篇千字文竟一气呵成。元行仲十分惊喜,晚上就留下这个小表弟与自己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