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17384600000022

第22章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导语

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开始,人们就对“道”究竟是什么充满了遐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在这一章里,老子用诗的手法,绚丽的辞章,集中描述了“道”的若干品格。“道”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只要静下心来,你就一定能够体悟得到。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直解

大德的品格,在于它与“道”一致。

“道”这种东西,恍恍惚惚。

虽然恍惚啊,但其中却有万象;

虽然恍惚啊,但其中却有万物。

昏昏暗暗啊,其中却有精气;

这精气是真实的,非常可信。

从古至今,它的名称不变,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

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据“道”。

心解

体道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是大德之意。依佛教习惯,写信给老前辈之尊称为某某“大德”。古代佛学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同义字,本来是“孔德”的,但因孔子姓孔,后来才将“孔德”改成“大德”。孔是大,德代表真正有道者的行为,是一种宽容、大气、敢于舍弃的气度,其实也是一种无争的心态。“容”,则指内涵的包容作用。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东西——道。“惟道是从”,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无有违反道业。“澹兮其若海”,永远包容一切,容纳细流,会归于一,没有离谱走样的情况出现。这是本章提出的做人的大原则,也是说明人处世的态度。

做人要遵循内在精神的信念,就是体道。体道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安身立命的法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先哲立身处世的理想状态。现代社会不一定需要我们去治国、平天下,但不论你做什么工作,如果你想事业有成,一定要具备“惟道是从”的理念。

世界在不断变化,电子、纳米技术、遗传工程,世界正一日千里地发展着。可是自古以来人们得以立世的基本规则——诚实、信用、敬业、责任等,并没有随着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而发生根本改变。它们没有随着流行的时尚而大幅度摇摆,顶多只有少许的调整,甚至其中的绝大部分压根儿就没变。

只有过了做人这一关我们才能谈到很好的做事,做人是需要原则的,而这些原则是看不到的,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就像经济学上的价值规律,大家都知道价值规律的存在,但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价值规律的,而只能从商品价格的波动中体现出来。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他在田里劳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声音。他急忙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了泥沼里。弗莱明赶紧把这个小孩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隔天,有一辆新奇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口,从车里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位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性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就在那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走出来,绅士问:“那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说:“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在绅士的资助下,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他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1944年,他受封骑士爵位,并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个付出而不期望回报却出人意料地得到回报的故事。而之所以赢得这些回报,是他们在人际交往时无意间呈现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是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最敬佩尊重并渴望报答的,是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声誉的人,不管他是一个伟人,还是一个农夫。

品德的力量无处不在

有个人想成为大富翁,便到上帝那里乞求。上帝一时心热,便给了他一篮子品德。那个人苦恼地说:“上帝呀,我要的是金钱呀!”上帝说:“没错呀,我给你的是品德,因为品德能为你换来金钱呀!”那个人不解地回到人间,广泛散布上帝给他的东西。几年后,他果然成为一位大富翁。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品德能够创造财富。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品德的力量无处不在,凡是取得成功的人士,最终都是因为做人的成功。

若干年前,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喷薄而出!

若干年后,“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3年的40.7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发展速度高达323%!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创造了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蒙牛速度”,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蒙牛速度”是这几年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名词之一。

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蒙牛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有人说,这是中国乳业大市场方兴未艾的缘故。但这只是大背景而不是全部理由,否则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为什么唯独只有“蒙牛”,而不是其他企业?

有人说,这是依附内蒙古大草原占尽资源优势的缘故。但同处内蒙古的伊利,在6年时间内,与“蒙牛”的销售收入比例由1999年“伊利∶蒙牛>;30∶1”缩小为“2004年的伊利∶蒙牛≈1.2∶1”,而且蒙牛液态奶的市场占有率在2003年就超过了伊利,跃居全国第一。

“蒙牛”高速成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牛根生个人魅力的谜底到底在哪里?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生其实是在重复和印证童年的经验,换句话说,童年经验决定了人的命运。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智慧、性格,在七岁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

因此了解为什么会有今天的“蒙牛”,就得翻开牛根生的童年记忆。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谁,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只知1958年,自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以50元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养父养牛之前的身份,是解放前一位代人受过的“警长”;养母做过姨太太。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官太太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接济穷人,一部分寄存各家。后来生活困难,养母领着小牛根生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财物,人家不仅不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去。过去的朋友,最终反目成仇。没钱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仇人。你的我的,有钱没钱,人情冷暖,对牛根生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根生有“三个爹四个妈”:生父生母、岳父岳母、养父养母,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生下来就这样投东家,靠西家,却依然受冻挨饿。没有家,童年牛根生心里便少了一份自私,以每一个宽容接纳自己的人心为家;没有兄妹,牛根生便以儿时的所有玩伴为兄弟姐妹。

记者问牛根生谁对他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最大,他回答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终身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多想想别人的疾苦难处,你就知道该如何为人处世;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宁愿亏自己不要亏大家。”论公,他觉得自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

在母亲的影响下,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妈妈给他一两毛钱,他分给伙伴们花,结果大家都乐意听他指挥。这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聚”的力量。从此他就这样,自己吃亏,号令群小,领导才能逐步显现。

2005年1月12日,一个爆炸性消息在网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创立了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儿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消息一出,世人叹服。

牛根生告诉记者,他只想让人们谈到自己的后代时这样说:“哦,这是‘蒙牛’创始人第××代子孙。”他想,那时的“蒙牛”应该已是一个恒久的品牌。

到此,人们才真正折服于这个一辈子与牛打交道的人!这个偶然事件——其实应该算是个必然事件——最后让人明白:“蒙牛”做大的主要秘诀,或者说牛根生毕生秉持的最大的“差异化战略”,依然隐藏在童年时期母亲教给他的那句座右铭中:“小胜靠智,大胜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