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绝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8600000002

第2章 踏实做人

踮起脚来想站得更高,但终究不能长久;想大踏步走得更快,反而不能走远。所以,踏实才能恒久。

原文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③,自矜者不长④。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释

①企:指抬起脚跟,脚尖着地。

②跨:大步而行。

③伐:夸耀。

④自矜:自恃。

⑤余食赘(zhuì)行:吃剩下的食物和身上的赘疣,这里以此代指让人讨厌的事物。赘行,指多余的肉。

译文

踮起脚来想要站得更高的人,反而站不稳;大跨步行走的人,反而不能走很远。只看到自己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以为是的人,其优点却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有功劳也没人承认;自高自大的人,难以持久。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来衡量,就像残羹剩饭和身上的赘瘤,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决不会这样做。

精华点评

人有多高就是多高,即使踮起脚增高,也只是暂时,不能持续长久。走起路来,勉强跨起超过腿部限度的大步,虽然暂时能走得快、走得远,但终究还是走不长远。所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都是太过于一厢情愿了,他们这些行为不能达到最终目的,因为他们违反了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做事情就只是徒劳,得不到应有的结果,甚至有的结果和主观愿望背道而驰。

以上这些妄自尊大的行为都是有失道德的,是不可取的。妄自尊大的人往往虚荣心很强,他们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听到赞美。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确切地说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在他们眼里,似乎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崇拜者。而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一点否定,便会认为失去了所谓的自尊,心情就会一落千丈,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蔺相如因功升官,官职高过了一度领兵打仗的大将廉颇,这无形中伤害了一向自视功高的他。结果,两人矛盾重重,关系恶劣。还好蔺相如心胸广阔,不计较,总是避让廉颇。最后,廉颇认识到错误并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两人才和好。而从前人们对廉颇只是畏惧,从发生这件事以后,廉颇声望越来越高,大家对他信服、钦佩,他也留下千古美名。

一个总想听到他人赞美的人,只是自欺欺人。茫然找不到自己位置,很容易栽跟头。尽管这种妄自尊大的虚荣是不可取的,但它却极具诱惑力,让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有所得则有所失。所以我们要正视它,并以一颗淡然的心摆脱虚荣的诱惑,回归真实的自我、自由的自我。

原文

重为轻根①,静为躁君②。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超然⑤。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⑦,躁则失君⑧。

注释

①重:稳重。根:根本,根基。

②君:主宰。

③辎(zī)重:军队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④荣观:指豪华荣耀的生活。

⑤燕处:安居的地方。超然:超然脱俗。

⑥万乘之主: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乘,古代兵车的数量单位。

⑦轻:轻率,不稳重。

⑧君:君位。

译文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日行走,都不离开载着衣食等物的车辆。虽然享受荣耀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超然物外。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却还要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大事呢?要知道,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妄动就会丧失君位啊!

精华点评

老子在本章中举出了轻和重、动和静两对矛盾现象,并指出重和静是根本,浮躁而贸然行动都是不可取的,会失去根本。

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沉得住气。在老子看来,有根本,有主见,就有远见和准备,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相反,轻率、轻浮就失去根基,没有主心骨,对局面难以控制,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就可能被外力推倒,甚至被颠覆。

国君违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会丧失对万乘大国的统治。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谨防轻浮、躁动。轻浮、躁动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忙中出错。宋代苏洵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例如,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统领军队讨伐吴楚七国之乱,军队曾在夜里发生惊乱,周亚夫仍然安稳地睡在床上,一会儿,军中自然平定下来。以静制动,不仅是谋略,也是一种品格修养,是自尊自重的表现,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常常有这种经历:两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产生了误会,都很不理解,很生气,而如果两人再进一步交流,可能矛盾也就化解了。其实误会常常是两个人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怒火中烧,丧失冷静,否则,很可能做出不理智的蠢事、错事。这样的结果只是伤人伤己,却不能解决问题。有矛盾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冷静地想一想,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行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保证人际关系融洽。

辽阔的天宇因其高远而稳健,广袤的大地因其厚实而凝重。天上的浮云游移不定,所以只能暂时遮天蔽日;来势汹涌的狂风,因其轻飘也终不能长久。所以说,高明的人,都是沉稳冷静的。他们脚踏实地,绝不会忘乎所以,轻率从事,陷自己于绝境。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①,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③;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④;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⑤,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释

①抱:抱持,固定,牢固。

②子孙祭祀不辍(chuò):子子孙孙若能遵守“善建”、“善抱”的之道,则后世的香火就不会断绝。辍,停止、断绝、终止。

③余:富余。

④长:长久,久远。

⑤观:观察。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持守此道则祭祀不绝。以之修身,德行就会纯真;以之齐家,德行就会有余;以之治乡,德行就可长久;以之治国,德行就会丰厚;以之治天下,德行就会普及。所以,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观察他人,观察自家来观察别家,观察本乡来认识他乡,观察本国来认识别国,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靠什么知道天下大事呢?就靠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精华点评

本章主要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在老子看来,修身的原则是“善建”“善抱”,即抱持“大道”;修身的方法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即推己及人;修身的作用则是“知天下”,即知晓天下大事。这就是老子主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而修身是立身处世的根基,欲要先做事,就要先做人,只有自己品德修养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和他人打交道。

而能够“推己及人”的人,心中常怀慈悲,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总能由自己挨饿,想到天下饥饿的人,由自己被水淹而想到天下被水淹的人。诗圣杜甫虽然身居茅屋,但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想到的不只是自身,还包括天下的“寒士”,若使天下所有的贫寒之人都有房子住,不受风雨之苦,即使他自己一个人住在破漏的茅草房里被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推己及人”的人,总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总是能由自己而想到他人。对他人也就像是对待自己一样关怀、厚爱,而这样的人,谁又能责备他什么呢?人心换人心,你理解他人,他人得到了你的理解,反过来,也会为你设身处地着想,那么你的周围就充满了爱和帮助,这样和谐的人际环境,想不成功都难。

然而,总有些人背道而驰,拈轻怕重,投机钻营,以权谋私。不是有某官员在地震中私藏救灾帐篷给了自己亲属吗?不是有人大发国难财,在灾情发生时还高价出售矿泉水吗?这些人显然是未能做到“推己及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成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欺负你,你就不要欺负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的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放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