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绝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8600000045

第45章 静思守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宁静”中求清净,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有用“守中”的原则去做事,才不会走向偏激。

原文

多躁者①,必无沉潜之识②;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③;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④;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注释

①躁:浮躁。

②沉潜之识:深沉含蕴的智识。

③慷慨之节:正直激昂的气节。

④笃实:忠厚、诚实。

译文

一个心浮气躁的人,一定没有沉静深思的见地。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一定没有超越众人的见解。一个欲望太多的人,一定没有正直激昂的气节。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一定没有脚踏实地的内心。一个太过勇猛的人,一定没有文学的高雅气节。

精华点评

社会上人,形形色色,什么样品性的人都有,例如有的人性格急躁,还有的人过于鲁莽。既然什么样都有,就需要我们识人、认人,一个浮躁的人,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守一,行为做事总是毛毛糙糙,不能深入观察,这样自然就总会做出有欠缺考虑的事情,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喜欢用力气解决问题的人,很少有文雅的一面,性格也很粗鲁,不会筹谋划策。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容易碰壁,做事情也不能达到完美。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后,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唯独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极为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他从不提异议,对于纳赛尔的话,他总是唯唯诺诺。为此,纳赛尔称他为“是是上校”。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

后来,纳赛尔考虑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经过再三权衡,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小等理由,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纳赛尔去世后,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等人,大权在握,相互间展开激烈争夺。后来出于妥协,他们把萨达特捧上了总统宝座。

萨达特任总统后,大刀阔斧地改革,他先是排除异己,接着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这一系列惊人之举,使他成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原文

谭山林之乐者①,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注释

①谭:同“谈”。山林之乐:山野园林的乐趣。这里指隐居山林的生活情趣。

译文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正懂得山林乐趣,口头上厌恶名利的人,未必真正将名利完全忘却。

精华点评

古代的名人雅士,不少人好山林之趣,以田园生活为乐。但也有不少人是以此作为终南捷径,沽名钓誉。好谈山林之乐的人,往往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作为一种博取名誉的本钱,可谓醉翁之意不在山水,在名利也。所以他们往往并不懂得山林的乐趣。口头上厌恶名利的人,实际上还是很在乎名利,所以内心并没有忘却名利。人生在世追逐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们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如果人们能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泰然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原文

寂而常惺①,寂寂之境不扰②;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③。

注释

①寂:清静。惺:觉醒,清醒。

②寂寂之境:安闲清静的境界。

③惺惺之念:清醒活跃的思想。

译文

人在清静的时候要常常保持清醒,但不要使清静的心境受到干扰,人在清醒的时候要常常保持清静,以使清醒的心不致于放纵而无法约束。

精华点评

动能保持人的思想活跃,但是,如果人始终处在动的状态下,就会内心浮躁,无法冷静思考。所以,有动的同时,也要偶尔保持内心的平静,清净的环境最容易让人沉静下来。但是沉静下来,沉静的内心就会一点变得清明澄洁,就不再有妄念,波澜不惊。但心灵的澄静并不代表着我们静止不动,我们还要时刻保持清醒活跃的头脑,洞悉事物的道理。如果能够这样,不论有什么烦恼,我们都能做到随时随地禅定。所以说,只有保持心灵的清静清醒才能正确地面对人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原文

贫士肯济人①,才是性天中惠泽②;闹场能笃学③,方为心地上工夫。

注释

①济:接济;帮助。

②性天:天性。惠泽:仁爱和宽厚。

③笃学:专心学习。

译文

贫穷的人仍然肯帮助他人,这才是天性中的仁爱和宽厚;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专心学习,这才内心宁静上下了真功夫。

精华点评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富有的人因为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帮助他人,所以,他们帮助他人相对来说容易些。一个穷人,本来自己就很贫穷,没有余力帮助他人,即使穷人不伸出援手,也是情有可原的。但穷人仍然肯帮助他人,只是因为他本性就是淳朴和仁厚的。喧闹的场所,往往使人不易把持住自己,常常被喧哗干扰,为之而动,但如果一个人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学习,那么他的心境的平静由此可见一斑。就比如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都没有进园观赏过一眼,正是他的专心致志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而他能够如此专心的原因,就在于心静。

原文

才人之行多放①,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②,当以趣通之。

注释

①才人:有才能的人。行:行动。

②板:呆板;不知变通。

译文

有才能的人行为多放荡不羁,应当用正直来收敛他的行为,太正直的人行为会过于刻板,应当通过追求情趣使他的个性变得融通些。

精华点评

有才能的人常常放荡不羁,行为举止不懂得约束,因为他们有才气,所以有一些小的毛病,犯的一些小错误,可能就被他才气的光芒掩盖住了,但是长此下去,总有一天会铸成大错。例如《三国演义》中刻画的祢衡这个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才华,深受孔融推崇,但他傲骨狂狷。在曹操手下任职的时候,当众揭曹操的老底,后又在曹操宴请宾客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裸衣击鼓骂曹操。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太过分,后来曹操把他转给了刘表,他又骂刘表,刘表只好把他给了黄祖,最后祢衡死在了黄祖手中,据说是曹操借刀杀人。祢衡虽然有才华,但是却因为自己的狂妄,使自己的才华还没发挥出来,就招来杀身之祸,死于非命。空有才华,却无建树,岂不可惜。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就要用正直使他能够收敛。

而对于那些行为过于刻板的人,只知道按原则办事,却有失圆融。国家制定了法律,但是法官在具体处理案件的时候,也还要酌情处理,分不同情况进行判决。所以,有时候圆融一点,融通一些,能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能更好地处理事情。况且,一个刻板的人生活也是单调乏味的,让这样的人多学学通融、情趣,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

原文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①。

注释

①净土:佛教认为佛、菩萨等居住的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这里泛指没有受到干扰的清静之地。

译文

只要关起门来,就会感到好像隐居在深山之中一样,只要静下心来读书,就会觉得处处都是净土。

精华点评

把门关起来,就可以和外面的纷扰世界隔绝起来,自己身处在不受外物干扰的清净之地,就和深处山中一样的宁静。而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任何其他的外物都没有办法干扰到你,这样的境界才是真宁静。我们生活在纷扰的社会中,每天忙忙碌碌,无暇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其实,忙碌之余,读读书可以让人摆脱各种是非争斗,免除各种烦恼;使人人戒除浮躁情绪,内心变得澄澈宁静;读书还能净化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读书中感悟生存之道、安身立命之法。给自己一个空闲的时间,把自己孤独起来,让自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那么我们的内心会达到一种极为宁静和喜悦的境界。然后,再次面对繁华和喧嚣的世俗时,便能达到一种清明的状态。如果常常安静下来读书思考,待这种清明的境界稳固下来,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心如止水,不因外物的干扰而扰乱了身心,处理事情不受外物的阻碍了。有人会说每天都很忙,哪里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其实不然,在繁忙中沉淀下来,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