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能力叫“说话”
17391800000034

第34章 看穿对方的谎言

心理学家称,人是爱讲大话的动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讲得更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而说谎的动机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第二类,夸耀自己和装派头;第三类,自我保护。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不自觉地向别人撒谎,有时连想也不想,甚至不承认自己在撒谎。而大部分谎言是出于礼貌地应对,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喝茶”、“我今天不能来了,我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等。心理学家认为,撒谎并不都是一种坏行为,出于礼貌而撒谎,往往能得来好人缘,因为这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技巧。

那么,生活中年轻人应该如何看穿别人说的是谎言还是实话呢?心理学家教给年轻人一些技巧:

撒谎者声音有变化

注意说话人声音的音调是否比平时有所变化?比如声音发哑或变粗,而他平常并非如此。类似这些变化的声音都表明有虚假嫌疑。

埃克曼在旧金山大学对509名试验对象的识谎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些人包括机要人员、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以及大学生。让他们看的录像中有十个人说话,需分辨出哪些人在说谎,哪些人讲真话。

其中一名女士假想自己看着一束鲜花,并对可爱的鲜花满口赞美。尽管她说话时面带笑容,但还是有几名受测者发现了她的声音中有一种奇特的迟疑,言辞呆板,手势僵硬。一名安全部门工作人员断定这名女士在说谎。其实这名女士看的并不是真正的鲜花,而是播放的幻灯片。来自安全部门的人员成绩最好,识谎率达86%。

尽管人在说谎时也会在行为举止或表情上发生变化,但是声音的非正常变化尤其特别。包括说话速度变得更快或更慢,甚至呼吸的节奏也有变化。

撒谎者喜欢触摸自己

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就像黑猩猩在压抑时会更多地梳妆打扮自己一样。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指示被实验者用谎言回答面谈者的提问,并分别记录刚刚下达指示后、撒谎前、撒谎时、撒谎以后等各个时间段里的非语言型行为,与不说谎时的行为加以比较。

刚刚接受指示后,被实验者撒谎的时候,回答变得更加简短,而且还伴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的动作。人在撒谎的时候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越是会因为多种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暴露无遗。

注意观察撒谎者的眼神

很多年轻人都把飘忽离散的眼神理解成典型的撒谎标记,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与眼神相关联的内容。所以有经验的桥牌选手不轻易使用眼神。

专家们发现,如果某人在思考疑难问题时眼睛走神,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意味着撒谎。可是当回答一些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时出现飘忽的眼神,这就有撒谎的嫌疑。在交谈中要注意对方对正文话题的反应。如果某人遇到使其感到羞耻的话题时,他的眼神就很难保持注视的状态。但在善意撒谎时,人的眼神会更为专注。

反复问撒谎者同一个问题

问一个人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问第二次,回答会保持不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留一段空隙。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在所有的生理反应消退后,身体放松成为正常状态。当你趁他们不注意再次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已经不在说谎的状态中了,他们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多半是在欺骗。也可能对你说: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我们常说:“说谎是人变坏的开始”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当说谎者不再受到内心谴责的时候,做坏事也就有了心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谎言并不都是不好的,当一个人说谎话时,还要看他说谎的本意,看他的出发点是出于好心还是恶意的。只有明白了善恶之分,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