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江有水千江月
17394900000074

第74章 半路出家为圆梦

当一名记者,是我少年时代许多斑澜的梦想中做得最多的—个。

1992年8月,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卫生专业报的记者兼编辑。新的环境、犹如鱼儿得水,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采编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写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名以文传,我在湖南卫生新闻界小有名气。

我的新闻写作实践始于1989年南岳区居民议论纷纷的一件事。那年,南岳环卫部门在事先未作宣传解释的情况下,就直接从政府补贴的18.4元的肉价补贴中扣走一块钱作环保经费,居民对此很反感。我意识到,肉价补贴是党和政府为改善职工生活的专项费用,体现党的温暖,不能克扣另作他用。我调查核实后,即以《把肉价补贴作环保经费扣走的作法太不应该》为题,写成稿子,寄给了《衡阳日报》,文章在“读者来信”的栏目见报后,南岳区委、区政府震动很大,严肃批评了环卫处有关责任人,并责令其扣走的2万多元肉价补贴退还给居民。南岳居民拍手叫好,称党报为民说了话。由此,我认识到新闻舆论具有法律、法规所不能替代的监督作用。作为一个通讯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如实、准确的反映群众的呼声和疾苦,维护群众正当的利益。此后,我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一肚子热情,写了不少的稿子投寄报刊电台,但大多泥牛入海无消息。我曾一度心灰意冷,认为自己不是新闻写作的“料”。后来,在一次卫生新闻、科普创作学习班上,我有幸聆听了新闻界的编辑、记者关于新闻写作的讲课,从中受到启发,即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挖掘不平凡的、美的东西来,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我尔后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勤观察;多思考,新闻敏感的神经自然而然地丰富了,文章的见报率也比较高。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我先后在《工人日报》、《湖南日报》、《历史大观园》等国内20多家报刊上发表消息、通讯、小说、诗歌、散文、科普小品等体裁文章120多篇,并被《健康报》等6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多次评为优秀通讯员;我还积极主动参加地方新闻单位举办的各类专题征文活动,其中报告文学《红烛颂》获醴陵市文联、市委宣传部“纪念建党7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我原学医,当过医生,后又从事医疗单位的党、政、工、团行政管理工作,搞新闻写作,我是个半路出家的,新闻理论知识少得可怜,为弥补理论的缺陷,我边干边学,坚持用理论指导新闻实际。我多年订阅了《新闻记者》、《新闻与成才》、《写作》、《中国记者》等业务书刊,参加新闻单位举办的新闻培训班,积极参加高等教育“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后来我参加中共中央党校政治专业本科全国考试,以优异成绩录取,两年半的学习,我边工作边挤出时间学习。节假日、每天晚上,我便以孤灯为伴,一门一门地啃,承受着自学的艰辛,忍受着难耐的寂寞。皇天不负有心入,我顺利通过26门功课考试。手捧本科文凭,我觉得它很重很重,这其中有生活的厚爱,有咬紧牙关的日日夜夜,有孩子的眼泪和妻子的期待。看似“政治专业”与“新闻专业”沾不着边儿,可采编实践证明,它对提高我的新闻政策理论水平,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大有裨益;做人写文章站得高,看得远;分析问题懂得用辩证法。

1992年7月,大众卫士报筹备扩版试刊,我作为骨干通讯员被荣幸地借调报社协助工作,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我虚心向报社资深的编辑记者学习了新闻采访和编辑知识,熟悉了报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程序,受益匪浅。后来,报社正式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我报名参加了考试,过五关斩六将后,我便改行当了编辑记者,圆了我多年的记者梦。快乐欢喜的心情自不必说。从今后,我暗下决心,以党的卫生新闻事业为己任,为卫生事业鼓与呼。

1992年10月10日,大众卫生报扩版试刊号头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安得广厦千万间》,此文是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发表的“力作”,它确实花费了我不少的力气,方知当记者并非易事,须预备着吃苦加勤奋。

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是1992年湖南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举措。年初,主管卫生工作的副省长率卫生部门干部下乡调查发现,全省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破败,陈旧。如不抓好基础建设,落实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计划将成一句空话。为此,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并规定3年内消灭危房。报道这一重大新闻是卫生报义不容辞的责任。报社决定选择率先在全省改造乡卫生院危房的零陵作为典型报道,并指派一名老同志带我去零陵采访。可是,报社忙于扩版,一下子抽不出人,报社领导拍了拍我的肩膀:“你一人去吧,这是一次锻炼和考验的机会,也是你交给报社的第一张考卷。”我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又觉得初出茅庐,这样重大的题材难以把握,心里不踏实。我咬了咬牙,踏上了南行的列车。

赶到永洲,卫生局领导简要向我介绍了该区方兴未艾的卫生院改造情况,从中我发现很多感人的典型事迹,产生了去现场采访的冲动。翌日,我在局办公室刘主任的陪同下,历时14天,马不停蹄,行程1000多公里,走访了零陵11个县(市)的8个县,共采访18个乡卫生院,采访对象上至副专员,下至看病的农妇,共90多人,作采访笔记2万多字。我到零陵的最后一站祁阳县采访时,患重感冒,发烧、疲倦、乏力。卫生局便没有安排去远的山区采访。当我了解到肖家村镇让出机关大院转给卫生院,他们却搬进摇摇欲坠的乡卫生院办公,我精神为之一振,顾不上身体不适,我赶到离县城60多公里的山旮旯里的肖家村镇,所见所闻,百感交集。我由此而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记者不亲临现场采访,是无法获得第一手生动感人的材料,写出鲜亮活泼的文章,也不会真实准确。

回到报社,我有感而发,以最快的速度赶写了1万字的初高,总编过目后,评价是“采访材料翔实,但文章像工作总结。”要求我重写,并提示我要让材料“活”起来,用形象和事实说话。

如何让材料活起来,有“动”感。我琢磨了很久,开了好几个头,念给别人听,都摇了摇头。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提炼一个较好的主题,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制作一个醒目别致的标题,我冥思苦想,颇费周折。最终,我找到了写作的着眼点,即以主管卫生工作且卓有成就的行署副专员曾昭薰为人物主体,把所有的典型材料和背景材料串起来,通过他的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反映卫生院危房改造的前后情况。经过3次大的反复修改润色后,定稿为3000字通讯,文章见报后,零陵人民深受鼓舞,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改造危房的任务。报社总编辑称赞此文“把呆板乏味的卫生政策新闻写活了,贴近了读者。”该文曾4次获全省、全国卫生好新闻一、二、三等奖。通过此事使我认识到一篇有价值的新闻,在社会生活中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去采写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有指导性的卫生新闻。

交了第一张比较满意的答卷后,我倍增了信心,更加如饥似渴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勤奋采访。我还为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以勤补拙,一切服从工作需要。凡是安排给我的采访任务,不管是晚上,还是假日;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也无论新闻价值的大小,我总是无条件服从,从未说过“不”字,调报社多年,全省绝大多数的老、少、边、穷地区我都去过。每当我看到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艰辛,我的责任感就强化一次,心灵就是一次洗礼。

大众卫生报是一张普及性卫生科普报,读者对象大部分是农村读者。在新闻写作的风格上,我偏重追求清新、质朴和活泼的文风。我自幼生长在世代耕种的农夫之家,非常熟悉了解农村的生活。我喜欢用平白质朴的语言,甚至方言谚语写入文章,力求通俗易懂,为的是将比较高深的医学、卫生知识和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农民读者,使他们易于接受,掌握更多的防病治病知识。

为圆记者梦,也可以说找到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吧,那年月,我不得不暂时舍弃了许多人生珍贵的东西:家庭、亲情和父爱。原好端端的一个家,因我跳槽而天各一方,妻曾一度远在醴陵工作,5岁多的儿子一直寄住在外婆家,我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和义务;报社条件有限,我曾一度住在楼梯间三年,后来两年住的一间房子也是无厕无厨房,热天像个大蒸笼,况且,每日要上下两个两层的楼梯提水用,生活不甚方便,有人笑我“自找苦吃”,但我不后悔,一如既往地在卫生新闻这片园地中辛勤耕耘,这“苦”中有乐,何乐而不为呢?

留言荟萃

蝴蝶: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梦想,但要实现梦想,还需要这方面的才能与勇气,你有着敏锐的嗅觉和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加上你的虚心勤学,所以你能圆自己的梦。

莲花:天才、勤奋、明确的方向、执著地把握……成就了你。

香山红叶:要圆一个梦,人生要经历多少磨难呀,难怪没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包括我自己。

天使之爱:沉醉在美好的梦想里,也胜过面对残酷的现实呀。

风雨岁月:要有你十分之一的坚持,今天的我就不是这个环境和处境了,汗颜啊!有付出,就有回报,人生贵在坚持,但能坚持下来,一路走来的,一定是毅力不凡的人!

心雨:学海无涯苦作舟,工夫不负有心人。

清莲居士:不能圆的梦,只能是空想。也叫“白日梦”,当然有梦总比无梦强。它能给人带来某种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