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17499500000029

第29章 企业文化,让管理简化于无形(2)

重视和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奉行的精神信念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企业凝聚成一个上下一心的整体,并以此激励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担当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的,有利于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有利于树立和弘扬企业的文化观念和核心价值,有利于吸引人才、促销产品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回报社会。除了外部法律所加于企业的义务之外,企业的剩余目标也包含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媒体、自然环境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形象就是企业家的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寡体现着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一个有境界、有见识的企业家,应当带领自己的企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将社会责任上升为企业战略,视为企业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社会责任竞争成为跨国企业继价格、质量、品牌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2008年新年伊始,中国南方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受灾地区的天气牵动了青岛啤酒上下员工的心。

2008年1月29日,青岛啤酒公司组织上百名员工冒着严寒为久困在京珠高速湖南路段的春运返乡人员送上大量的食物和衣物,帮助受困人员渡过难关。

青岛啤酒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是“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之一,先后五次荣获中国社会责任最高荣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荣誉的获得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全社会的认可及肯定。

很久以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的唯一目标是要赚钱,它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那么,企业在完成其经营目标之后,要不要完成其他的目标?企业承担其他目标(也即社会责任)后,会不会影响其竞争力?企业担当这个目标后是不是就可以讨价还价,并认为它是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呢?

企业经营组织,尽管要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但是,在现代社会或者说在当今国内社会,企业已经不能作为一个纯粹意义的经济组织存在了。本来,经济活动就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而企业也只能存在于社会背景之内,企业是社会之中的企业,企业是社会当中的主体,完成了纳税任务以后,并没有充分完成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担不担当社会责任,这是社会的期望或者是周围大多数人的期望。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担当的社会责任就越来越重。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认识不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社会责任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企业的盈利甚至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社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后果。这表明,唤醒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伊利集团是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4年销量第一,也是唯一一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食品企业。伊利在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和发展追求,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伊利集团始终坚持“企业与社会共发展”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价值高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伊利集团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发生一起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为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健康、优质的产品。

10多年来,伊利集团累计纳税60亿元,相当于伊利现有的总资产规模。这也就意味着,通过上缴税金,伊利集团已经向国家又上缴了一个“伊利”。

伊利集团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7年,累计为养奶牛户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20亿元。为确保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集团一次性投入2 000多万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伊利集团设立了2 000多万元的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养牛过程中的意外损失,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在伊利集团的带动下,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企业可以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众多益处:一是有助于企业规范经营;二是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忠诚;三是有助于赢得公众对企业和品牌的认可;四是有助于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五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管控风险,使基业长青。可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成本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

往企业文化中注入“和谐基因”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文化,不是建立“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文化,而是建立以人为本,以和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个企业的文化。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营造和谐企业氛围和优良环境,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决定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强调“和气生财”“和为贵”,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企业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秉承和谐文化理念,在汲取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企业培植和谐文化,是对传统经营理念的极大跨越,也是对传统发展视野的极大拓展。不同的人性假设往往带来不同的企业价值观,以前海尔曾采用“黄脚印”的负激励方式进行管理,每天都有绩效最差的员工站在大脚印前检讨自己,在1998年后,海尔把脚印换成绿色,采取正激励方式,让绩效最好的员工站在脚印前和大家分享经验。从人总是有惰性的,需要皮鞭驱使的假设,转移到人总是向上的,可以进行人格完善的假设,总结为一句话:人的内心是渴望被“点燃”的,也是一定可以“点燃”的!这种“理念人”的假设,使企业建设和谐文化找到了深层次的支撑点。

实践和谐文化,是内部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工作之间的和谐,强调相互信任和协作、团队精神、知识共享,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思想和行动的协调等。

“和谐”一直是青岛啤酒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青岛啤酒的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诚信与和谐。青岛啤酒公司从一开始,就把和谐作为一种追求。此外,和谐也是啤酒行业的内在要求。啤酒酿造过程不是机械的流水作业,产品酿造等环节需要操作者自觉用心,单靠外力的督促,很难实现质量的控制,只有处在和谐的文化状态下,才能实现完美的工艺操作。所以青岛啤酒员工一直坚信“好人酿好酒”。很长时间以来,青岛啤酒刷洗酒池以及很多工序不用监督,因为企业讲求员工间的和谐、干群间的和谐、部门间的和谐,这种文化促成了员工自觉性的培养,青岛啤酒的和谐文化逐渐形成。1998年,青岛啤酒公司编写了第一本企业文化手册,确立了“科学严格的管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统一”是青岛啤酒管理模式的核心,确立了和谐文化在整个青岛啤酒企业文化中的地位。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构建和谐的企业思想道德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企业文化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和谐的企业思想道德体系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一个企业能否和谐,发展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企业要突出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引导员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崇高的社会责任,促进个体与社会责任的和谐。

(2)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协同发展关系,塑造和谐团队。企业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而参加组织协作的个人又有其个人奋斗目标和要求,企业只有按照公正合理的贡献报酬原则,将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相结合,达成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平衡,才能求得和谐。既要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又要将企业发展规划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实现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要广泛建立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和谐统一关系。其一,需要企业本着共生共赢的原则,建立企业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其二,企业应自觉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付诸于行动,建立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4)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其落脚点应体现在“以人为本”上。这就要求在企业管理中不但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且作为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和管理的最终受益者,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谋求人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

创建和谐企业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谐企业建设无从谈起,没有和谐的企业氛围,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社会背景,要为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首先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往企业文化中注入“和谐基因”,以和谐促发展,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