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17499800000034

第34章 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2)

国际佛光会成立以来,为了促进世界的友好、和平,我也不断地提出许多佛教理论,例如“欢喜与融和”,希望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本着欢喜做事、做人,本着欢喜利世、修行,而且不分种族、国籍,皆能自他融和,和睦相处。如“同体与共生”,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大家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应该捐弃我见偏执,彼此守望相助,以同体来推动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来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让地球成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如“尊重与包容”,尊重他人的自由,包容异己的存在。《国语》里有一段话:“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只有一种声音不会好听,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不会可口,单一的物品无好坏可言。所以明知别人跟我不同,也没关系,好比衣服有红色、白色、黄色;桌子、椅子有方的、长的、圆的,容许很多不同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美好。

还有,如“平等与和平”。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吓阻、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所能达成。我们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慈悲宽容,消除我执,以达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世界日报》曾刊载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观点:“在平等中谋取和平。”因为站在大地上的每个人,虽然有高、矮、胖、瘦的差别,但是立足点都是平等的。

过去台湾一些人说:“我们富有,大陆贫穷。”这样的说法是不能和平的。后来大陆又有一些人说:“我们大陆很大,台湾很小。”这也不能平等。因为不平等,当然彼此就不能达到和平了。以佛教的观点来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大”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小”个体,才能成其大;而“小”里面也可以包容“大”。再说一块大石头虽然很大,但是不及一颗小小钻石的价值,所以价值不是以大小来论定。佛教讲平等,每一个人都具有清净的佛性,不但男女平等、国家平等、民族平等、事理平等、有无平等,法界之中一切都是平等的。站在平等的立场来看待一切生命、种族和国家,我想和平就容易达到了。

公元前3世纪左右,印度的阿育王,南征北战,统一国家。虽然所战皆捷,四方顺服,称臣朝贡,但是所到之处,百姓的目光皆充满了仇恨。后来他笃信佛法,政风丕变(大变),改以仁道化民,又倡导教育,增加民众福祉,果然德风远播,广为人民所爱戴尊崇。阿育王于是语重心长地说:“力的征服不是真的胜利,法的胜利才是真的胜利。”所以想求得世界和平,必须在法上取得胜利。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记载,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想攻打跋祇国,但不知胜负如何,便命大臣禹舍前往请教佛陀。当时,阿难站在佛陀后面,佛陀没回答禹舍的问题,而是转头问阿难有关跋祇国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了解跋祇国具有“常开会议、上下和合、尊重法治、以礼教化、孝亲敬师、护持正法、接应四方”等国家富强的“七不退法”之后,禹舍知难而退。佛陀以其智慧善巧,化解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再如中国的西晋时期,石勒、石虎因佛图澄慈悲的感化,而放弃杀戮。16世纪,西班牙人拉斯卡沙斯为捍卫印第安人的权益而仗义执言,终于阻止查理五世出兵攻打美洲大陆。

现在大陆一些高级干部、老资格革命家,他们一生经历了很多战斗和斗争,在探讨人类的斗争史时,他们也发现人类无论在获取资源和空间,还是深化、扩大民主政治方面,都可以不用战争、暴力等手段,而是可以用和平、共赢的方式来达成。他们认为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走过暴动轰炸迭起、惨烈战火弥漫的20世纪之后,“和平演进”才是最正确、最迫切的发展道路。

战争不是维护和平唯一的手段,已是普遍的共识。我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理就是法,即慈悲、智慧、善巧、平等、尊重、包容、正义等,能从善心、无我而产生的善行皆是法。依正法、佛法而行,才能赢得和平;用战争只能赢得战争,永远不能赢得和平。

大师强调“和平演进”是普遍的共识,但是人我的战争仍然到处皆有。战争的发动有其原因,有人为抵抗侵略,保护国家而战;有人为扩张势力,称霸一方而战;也有借惩凶止暴,以正义之名而发动的战争。请教大师对这些不同动机之战争的看法。另外,所谓“正义之战”须具备什么条件?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是正义之战吗?

星云大师:各位在美国住的时间比我久,应该更有切身体验。美阿、美伊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吗?有一些国家专制、独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站在某一种立场来说,确实需要有人去解救他们。没有企图心、无私、为大众的,就叫作正义之战;假如有企图心、自私的念头,依佛教的戒律而言,即是不清净。我比较挂念的是,美伊战争如果继续扩大开来,恐怕会像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成为新的宗教战争,这是更可怕的。为什么宗教会有战争?在于双方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好比佛教的阿罗汉,我执已除,但法执难除;他可以放下自我,但是对于真理,却非常执着,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

一般佛教寺院,一进大门,会有一尊笑眯眯的弥勒佛在门口欢迎,表示用关爱与慈悲来摄受众生。进了大门,则有一尊韦陀天将,拿着降魔杵、宝剑,意思是关爱与慈悲无法摄受时,只有用武力来折服。好比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慈爱,都是孩子成长、教育不可缺的要素,也如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皆为万物滋长、成熟不可少的条件。

过去美国和阿富汗的战争,即是采用“力的折服”与“爱的摄受”双管齐下的方式。我觉得现在对伊拉克不妨也如法炮制,除了飞机大炮,也在教育、福利上帮助他们。一个国家要强盛,不能完全没有国防、没有武器。所以,求和平不能没有武力做后盾,但也不能完全靠武力。如果征服一个国家,而不能征服人心,情形就会像阿育王一样。过去美国参与朝鲜战争、越战,现在又参与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不过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无法解决,世界上的战争就永远没办法止息。我想,美国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在科学、武器以外,今后对于民权、人道、自由、慈悲各方面,还是要再用心思考和努力。

至于说到战争动机的好坏,其实世间许多事,是对是错很难讲,而且一般人也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好坏、对错、是非、曲直,各有立场与坚持,这也是人类纷争的起源之一。战争有时肇因于强权侵略小国的领土,有时是因为种族歧视,有时则缘于政治利害。如果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公理,不得不采取“以战止战”“以战逼和”的手段,那么战争也可以说是慈悲、是爱心、是降魔;此时战争就不只是杀伤,是为了救人救世,而通过慈悲的力量来降服邪恶与暴力。

有人认为佛教徒消极避世,无法善尽保卫国家的责任,尤其是上前线杀敌,更与佛教的戒律相违背。事实上,佛教并不完全反对战争,端看战争的动机为何。佛陀认为一个国家不可以为了扩张武力去侵犯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的安全、自由、平等、幸福,仍须有健全的军队来保卫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位耆那教的军人请示佛陀有关杀敌卫国的原则,佛陀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斗,那么即使战胜,甚至获得财富、名位,最终还是不能获得好的果报。

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佛陀也指示:行仁政的王者要发起正义之战、讨伐无道时,应存三种慈悲心:(一)思维敌人无慈悲心,残害生灵百姓,我应阻止对方的恶行,来保护人民;(二)不直接与之战斗,而以智慧权巧,攻心为上,克敌取胜;(三)以权巧方便,生擒敌方恶魁而不滥杀无辜。从这里可以了解佛教对所谓的正义之战、真理之战的定义与做法。

有人说战争是经济、文明的推动力,如在战争破坏以后,新的建设会更好,国家重建,经济随之发达,也促进各项文化建设。请问大师,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个战败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这是战争的功劳吗?请大师跟我们谈谈战争的功与过。

星云大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认为自己是强国,德国也认为自己是强国,但是到最后他们不都是因为强国而失败吗?日本不是因为战争而变成强国,我想他们是因为战败而觉悟并发愤图强,进而重新修正,才会让国家再度兴盛起来。当初日本以强势的飞机、炮弹,偷袭夏威夷珍珠港,毁坏美国的军舰,最后并没有获得胜利,更没征服美国。现在日本不用战争的方式,而是将电饭锅、汽车销往美国,这才真正征服了美国。所以,人生在世,不一定用力量降伏别人,用关爱、用服务更能让人信受。假如每一个国家能多替其他国家着想,多给他国帮助、交流、尊重、包容,相信定能让对方感动而赢得真正的和平。

综观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本战争史。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互相残杀,后有以阿战争、两伊战争等;亚洲的则有日俄战争、泰缅战争、美越战争等,都是一部部烽火连天、死伤累累的人间惨剧!中国自古以来,最早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让中国国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好不容易秦汉一统中国,树立“秦人汉威”的形象;接下来到了三国时期,连年的战争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极大的苦难,最终由三国归于晋,才恢复统一;继而是南北朝十六国的分裂,统一后有隋唐盛世的出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割据,也是由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又恢复至宋明辉煌的时代。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都是一页页血泪染成的战争史。由此可知,国际之间或各国内部的改朝换代,都是依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因缘法则。

至于功与过怎么算呢?战争死伤无数,又足以摧毁各项文化建设,但是战争也促进了人间的文明,有功有过,实难一言以蔽之。19世纪中叶,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伤亡惨重,但也解放了黑奴,让后来的黑人享有了基本人权。另外,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使广岛、长崎人民留下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才得以提前结束。

佛教肯定并赞美维护公理、维护正义、救人救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行为。不过在现实世间里,也时有遭曲解、滥用、误用的情形。好坏善恶难有定论,但我们能确知在三世因果里,功过是不会有差失的。不管怎么说,战争都是残忍的,战争的破坏力所造成的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亡命伤身、妻离子散等种种悲剧,真是不胜枚举。所以战争没有绝对的胜利,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人类必须省思、觉醒的课题。

我们明白战争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人人也都渴望和平。但是当今世界,国家、宗教的对立愈来愈尖锐化,在如此大环境里,大师您认为人类有希望在将来达到世界和平吗?从因果循环上来看,我们能否达到真正的和平?有没有具体方案可付诸实行?

星云大师:大家对和平不可以失去信心,象征敌对、冷漠的东、西德“柏林围墙”不是倒了吗?基本上,战争与和平都在“人为”。如果大家的嗔恨心不止,一直想要用武力去征服别人,当然无法达到和平的目标。一个家庭里,兄弟两人为了争夺家产,造成冲突,这时候如果有外人欺负他们,两兄弟反而会合作来对付他;一个村庄里,众人经常意见不合,但当其他村庄的人攻击时,大家却会通力合作,抵抗外侮。所以,这个世界若想取得和平,可能要等到外星人来侵略我们的时候吧?那时我们就会同心协力,携手合作,一起抵抗外星人。

佛教讲“法界一家”,依《华严经》所说,宇宙一切万法都是相互融通,一法可成一切法,一切法可起一法,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即相入,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的。如此看来,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不是更息息相关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地球村”的观念,觉得彼此皆是一家人,当外来的侵犯,或地震、海啸、台风等灾难来袭,众人就会互相关怀与帮助。

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是比邻的大国,但数十年来,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近年的国际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两国一直不甚友好。但是,2004年12月,印度洋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印度尼西亚是灾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天灾发生后,澳大利亚却是提供人力与财物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澳大利亚政府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慷慨援助印度尼西亚,这场地震海啸的天灾,竟意外化解了两国数十年的历史积怨。可见,人类只有团结友爱,才能获取和平。人的眼、耳、鼻、舌、身,好比地球上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眼、耳、鼻、舌、身,形相虽然不同,却是要互相帮助,不管是眼瞎或耳聋,对我们都不利。同理,世界上哪个民族被消灭,哪个国家被打败、灭亡,我们也不会安全无事。

所谓团结,是我去跟别人团结,不是要别人来跟我团结;所谓和平,是我去跟别人和平,不是要别人来跟我和平。凡事要求别人先做,比较不容易,应先从自己做起,主动释出善意,有善因才有善果,如澳大利亚对印度尼西亚的人道救援,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每个国家都能讲信、修德、慈悲喜舍、包容异己、不侵略别人、不征服别人,以无我的精神对待其他国家、民族,何愁世界无法和平共存?

《维摩诘经》的《佛国品》里记载,舍利弗看到娑婆世界有众多的污浊秽恶,于是生起佛陀因地修行时,心是否不净的疑惑。佛陀为释其疑,便以盲者不见日月为喻,告诉舍利弗,看不见佛陀成就庄严的净土,是众生自己的罪障,然后以足趾按地,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立刻呈现在眼前。今日世界如此纷乱、动荡,不就是人心不净,贪、嗔、痴三毒炽盛,造下诸恶业而感召的果报吗?“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世时,有位外道知道佛陀要来村里说法,急着将坑坑洞洞的路填平,好让佛陀行路方便。但是直到佛陀进来村子,道路还是无法填平。佛陀对他说:“心平则地平,你心未平,外界之地永不平!”因此,从因缘果报视之,只要我们心净、心平,世界就能清净、和平了!

关于具体方案,理论上说了很多,做不到或没去执行,也难以达到和平。和平必须经过一些客观的、无我的、不执着的协调,如联合国所树立的法制力量。和平也不是从打败对方来获取,是在谦虚厚道、广施仁爱中自然成就的。我认为佛教的“五戒”有助于世界和平,如《历代三宝纪》卷九里写道:“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穆……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奉行五戒的人,不会侵犯他人的生命、财产、身体、信誉及安全;是为淳厚的仁者,人人皆如此,哪还会有战争?若进一步实践菩萨的“六度”精神,则更能饶益有情,让世界早日趋向和平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