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问我该如何处理愤怒与自我怀疑的情绪,我建议她考虑加入禅修小区的心灵修持团体。这些团体的巴利文称为kalyannamitta,也就是“心灵之友”,刚开始是由旧金山郊外的心灵磐石禅修中心的老师和学生所组成,由于成效显著,因此全国各地的佛学禅修中心开始群起效之。团体成员有8位左右,一般两周聚会一次,通常以一小段静坐为开始,接着才进入正念觉察的对话。讨论的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保持心灵觉醒的不利因素,包括职场因素或亲密关系,面对瘾头、疾病与死亡的恐惧,有时也讨论该如何深化正规禅修的练习。不管讨论什么,成员之间共同的意愿就是诚挚地交谈与聆听,于当下真诚沟通。
凯伦听了很感兴趣,马上加入心灵之友的聚会。她发现自己可以在团体里畅谈内心的愤怒感、无力感和恐惧,而不会觉得与他人格格不入或受批判。被前夫非难或误导时,她甚至可以在聚会上承认她的丑事、她的发飙,或突然的情绪失控。团体仁慈的接纳使凯伦相信一切不良情绪都是修持的一部分。她的失控并没有让她成为“坏人”,这些感受并非什么不灵性的表现;反之,这些痛苦的情绪其实是一声声加深觉照、修习慈悲的呼唤。
听着团体成员谈到他们生活中的迷惑和混乱,凯伦知道她一点也不另类:“我以前参加禅修聚会时,以为大家那么平静、安坐不动,好像都在了悟自己的佛性,我则是在场唯一一个神经质的人,困在自己无尽的创痛中不可自拔。”现在她明白了,别人所经历的喜怒等情绪犹如天气一般,都是会改变、也会推移流逝的。此外,与心灵之友的相处也帮助她记起了自己最宝贵的部分——同情心、幽默和直觉智慧。
加入心灵之友不但改变了凯伦对自我的认识,也改变了她对前夫理查德的态度。在这段婚姻之中,凯伦相信自己如此容易受伤害,说明她非常软弱,而她对情感和伴侣的海誓山盟如此渴望,则是完全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征兆。然而加入心灵之友几个月后,听着大家分享各自的伤痛和恐惧,她终于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对劲”,以前每次跟理查德沟通,都令她感到不胜负荷、崩溃或狂怒不已,现在她已经比以前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在一次聚会上,凯伦说到了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她和理查德通电话,讨论是否应该让大女儿马莲妮转到私立学校。理查德很恶劣地说,希望这不是因为她缺乏安全感作祟,才导致女儿对公立学校不满意。凯伦感到怒火中烧,但是她并没说什么,只是想象着心灵之友聚会上既熟悉又关怀的脸孔。她忆起他们接纳她的感觉,感恩不已,因为她再也不必相信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关于她的缺陷的批评。虽然凯伦还是很烦恼,很快就挂了电话,但她同时感到既兴奋又充满希望。由于他人的支持与接纳,她得以走出与理查德相处时旧有的反应模式。凯伦逐渐增强的自信心,在帮助女儿挑选最适合的学校时扮演了恰如其分的角色。由于身心渐趋放松,她因此能够进一步敞开心扉去聆听马莲妮的需求和恐惧,而不会觉得不胜负荷或无法承受。
她们一起去见了马莲妮的高中辅导老师,拜访了她想就读的魁格高中,“我越仔细聆听马莲妮的话,心里越觉得她的考虑是对的。”凯伦说道,“我知道转到这所学校对她比较好。”结果下次她再跟理查德通话时,他竟然没再争执。“我想,因为我上了岸,所以他也上岸了——我已经有一些自信了。”凯伦从心灵之友聚会中获得的接纳性已经生根了,她对自己的信赖,令她得以用一种逐渐增长的平静的力量跟身边的人相处。
犹如好父母反映给孩子的是他们有多么可爱,当我们把他人的良善反映给他们,我们就相当于送出了无价的祝福礼物,而这份祝福的影响将会持续一辈子。瑞秋奈欧蜜雷门曾写道:“认出他人内在上帝的火花时,就以自己的觉照和力量吹旺它,无论这火花被埋藏在炉灰下多深、多久。当我们加持祝福他人,就触动了他们尚未发现的良善,我们还要祝它安好。”
痛苦并非个体所有
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兼老师麦克梅德曾提过非洲国家赞比亚的一个极具疗效的仪式。部落里如果有人生病,无论是心理或生理疾病,他们都认为这是因为祖灵的恶力侵入人体所致。由于部落里所有人都是彼此联结的,一个人的痛苦会影响其他人,因此所有人都得参与治疗。梅德解释,他们对治疗仪式的认知是,“恶力将随着真相的展开而形迹败露。”
病人必须坦承心中的愤怒、仇恨或欲望,部落里的其他人也都必须表达隐藏在内心的伤痛、恐惧、嗔恨和失望。梅德如此形容:“在舞蹈、歌唱与鼓声之中,一切都显露无遗;这时,一种放松的状态才会产生。通过释放这些令人备受煎熬的真相,恶力得到释放,然后,整个村庄得到净化。”
这个仪式蕴含了伟大的智慧。在我们的文化中,疾病或沮丧被视为个人的事,但赞比亚部落里的成员却不会因自己的痛苦而被苛责或孤立,他们共同关注同伴的痛苦。不把痛苦个体化,即是彻底接纳的要点。
犹如佛陀所教导的,生命的痛苦并非个体所有,也非由个体所造成,而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变量在影响我们身心变化的状态。当我们如是了知,并保持开放、不设心防、彼此接纳,我们就能一同愈合康复。
我们对待生命的旧有看法是,很容易把自己嫉妒的念头、自私的习性、强迫性行为与难以消除的批判性,看作是个人的问题和缺陷。
不过,倘若我们能细心关照他人,就像凯伦在心灵之友聚会上所做的,或向赞比亚部落的成员们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感到缺憾与恐惧的其实并不只有自己;也会明白,大家一样都憧憬成为更有爱心、更为觉醒的人。内心的痛苦与觉醒是同步进行的,一旦明了此点,我们便能从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困扰中解脱。当你感到恐惧或羞愧时,大家都能感受到你的痛苦,那么便能实现彻底接纳。
生命当中,我们会不断生起疏离感——这纯粹是生命状态的一部分。印度大师殊利尼萨噶达他提出了简单又美妙的建言:“放下其他的念头,只留此念——’我是神?你的确是神‘。”当我们学会彻底接纳,以光明与爱看待对方之时,所有疏离感都将消散,解脱的种子终将萌发。
觉性沟通
聆听他人、与他人交谈的方式都传达了我们爱与恨、接纳或拒绝的态度。依照佛陀的描述,智慧之语即是真实有益的言语。然而,当我们深陷缺憾与恐惧的情绪,又如何认清什么是真实的?又怎么分辨什么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真心地交谈聆听?
以下的禅修方法主要指导我们,如何在相互沟通时保持正念觉察与坦率。这些方法是多方参考而来的,为心灵之友和全美类似的团体所采用。每次与人交谈时,即可以借机练习。两人或两人以上聚会时,也可用以下方法做正规的人际禅修,进行正念觉察的对话。
确立意向
将“觉性沟通”视为基本的心灵修持,也就是在与他人相处时要确立你的心当下确实在场,而且始终保持诚挚宽容。随时提醒自己:你有决心和毅力如是观照。
让身体成为安稳的锚
选择两处或三处身体部位,以提醒你觉知自己的存在。
你可以选择呼吸的部位,或肩膀、手部、腹部、脚部,跟他人交谈的时候,尽可能频繁地留意这些部位。在上座禅修或日常生活之中,你若能对这些部位多加留意,就愈容易在跟他人相处时,保持身心皆在场的心态。
倾听
别人说话的时候,试着先放下自己的念头,注意听听对方在说什么。首先别去顾虑谈话的目的,继而不断留意体内出现的感觉,特别是心口部分的感觉。尤其要注意别让你的心迷失在对对方的批判性的想法中,发现自己在批判、分析或解读时,就以正念察觉这些想法,放下它们,重新去聆听对方。这并非表示你必须同意对方的话,而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因为,你已经全然地专注于当下。请注意对方的语气、声调、音量和词句,真挚且深入地聆听;除了留意对方说的内容,还需接收对方要传达的情绪和思想。
发自内心地回应对方
尽量不要预先准备或练习你要说的话,特别是当对方正在说话的时候;应该即兴说出当下你感觉最真实而有意义的话,你可以就先前听到的话语做出回应,但也不一定都要回应。你要说的话语应该源自于当下的经历。发自内心地回应对方,须先向内聆听自我,然后慢慢地说,对自己的身心保持觉知。
停歇、放松、观照
与他人互动之时,要多作停歇,说话前和说话后都简短地停歇一下,说话之时也要缓和情绪,保持身心觉性。别人说完之后,你也要稍作停歇,回味一下对方所说的话。随着每一次停歇,放松身心,安住于开阔的觉性之中,全然观照当下的经历。
停歇之时,你可以通过自问的方式与心灵沟通,使觉照更深刻。例如问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是什么?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再问自己问题,来加深对他人的觉照:“他现在正在经历什么?”这个问题既积极又具接受性——你有意地询问调查,同时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
请尽可能常常运用“停歇、放松、观照”三步骤,迈向觉照当下的神圣大道。
练习彻底接纳
要在人际沟通中保持觉醒并不容易。我们常在沟通时忘记自己的禅修意愿,忘记保持身心觉受,忘记要不抱想法地聆听,忘记千万不要预先练习说什么,忘记了一切。这时,我们就要以彻底接纳的心容纳这些情形,一再地原谅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如此,真正的亲密感才可能出现。
我们应当训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专注于当下的心态,习于将正念觉察与慈爱融入日常生活。在我们以真诚仁慈来沟通的当下,因疏离而生起的迷惘将慢慢消融。如同任何禅修一样,这些关于沟通的练习使我们品尝彼此联结与亲密归属的甜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