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7508900000079

第79章 “枇杷村”的魅力与梦想

初夏的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空气中满是枇杷的甜味。

“‘江南枇杷数塘栖,塘栖枇杷产杨墩’,像今年的行情,所有的品种要比其他产地的枇杷每公斤都要贵上3至5块钱。”现年70岁、一个人承包村里枇杷园已10年的沈寿松老人开心地告诉我们。

有着千年历史的杨墩枇杷正成为杨墩人的“钱袋子”。村党委书记鲁玉根补充说:现在,镇、村里正借助浙江大学的科技力量,把枇杷当成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培育和经营,与作为良渚文化一部分的国家级文化遗址一起,成为杨墩村魅力四射的两张名片。

走进这个有着1000多农户的村庄,满眼可见密密匝匝的枇杷树,成熟之际,绿叶间那黄澄澄的枇杷让人眼馋。

这里的村民告诉我们,早在唐朝期间,杨墩枇杷就被作为贡品而标上水果中的上品。担任了10多年村书记,现已73岁的老党员张阿狗告诉我们,杨墩枇杷过去鼎盛时期可以采七八千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产量只有那时的一半了,如果能在种植上得到改良,那么杨墩的枇杷一定还要出名。

而鲁玉根对此想得更远:杨墩的枇杷不仅仅是种植技术问题,只要打造枇杷产业就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既是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又是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贡献。他对此解释:小小的枇杷不容小觑,因为枇杷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摇钱树”。

把杨墩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他们下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思路。借助上千年的枇杷种植优势,杨墩人近年来全力发展观光农业。

于是,在2003年,杨墩从余杭引进了一个可以说是枇杷权威的人才———崔笑萍。这位原浙农大毕业的农技人员,2004年来到杨墩投资创业后,一个1000多亩规模的现代农庄已成为全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如今杨墩枇杷名声更大了,这不仅崔笑萍是全国枇杷协会的理事,更因为农庄一年四季不断的枇杷、葡萄、杨桃、大棚草莓的采摘活动带来了人气。

杨墩人发现,如今的城里人,更喜欢到他们的枇杷地里来自己动手摘枇杷。整个5月份,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三口之家,有公司集体组织的员工队伍,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他们把杨墩当作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而客人往往也能满载而归。

这种方式“卖”枇杷,不仅可以足不出户,省力许多,而且比以前肩挑手提地将枇杷运到城里去卖更划算。

崔笑萍说,“五一黄金周”以来,她几乎没有好好的休息过,从杭州过来的大巴士满载着游客一拨接着一拨,还有自己驾车来的,最热闹的一天,来往的车子居然在500多辆。这些人都是冲着杨墩枇杷来的,一个月下来,杭州、上海来的游客至少有8万多人次。

杨墩村口有条不足百米的村道,那里聚集了30多家杂货小吃,“枇杷采摘节开幕那天,把这些店主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些小店合计毛收入10万多元。”事后,有一个经营户意味深长地对经过的崔笑萍说:“谢谢你。”

崔笑萍带来的远远不止热闹。近年来,杨墩枇杷园区的面积在逐渐扩大,连杨墩人也觉得意外,十多年前还是比较散乱的村庄,如今已经掩映在绿树成荫的枇杷林中。果林与农舍错落有致,别有一番农家风情。

意识到了这种资源的可贵性的杨墩人,不失时机地喊出了打造“全球生态500佳”的口号,把杨墩推上了全县生态建设的前哨。正是这片片枇杷林,改善了杨墩的生态结构,也同时达到了都市农业所追求的生态功能。

杨墩的优势不仅仅是一棵枇杷树,同时还是远近闻名的养殖村,有青虾850亩、龟鳖170亩、立体混养淡水珍珠240亩,全村存栏100头以上的生猪殖养大户12家,年出栏生猪25000余头,还有西瓜、葡萄、草莓等,同时拥有工业企业11家。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近7500元,人均集体年可支配资金近500元。

作为村级民主改革的试点村,杨墩村自前年8月试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村重大事务票决制、村干部述职评议制。一次,村干部曾打算花五六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装修,但在该村的民主恳谈会上,村民沈连松建议,村委应重点抓好村级公路建设。村委将原本打算装修的资金投入到道路建设,目前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成为村民拍手称快的一桩大好事。他们还在村联合工会中建立了集群职代会制度,开创了全市先河,确保企业和民工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

最近,杨墩村被农业部确定为我省唯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省部共建示范点,借着这股东风,杨墩人的梦想更远了。

谈及今后的建设思路,鲁玉根显得有些兴奋:以杨墩休闲农庄为龙头,做大做强枇杷文章的举措不变,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建立1~2个养殖示范区;通过科技让杨墩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使杨墩成为真正的“水果村。”而继续改善交通条件,成为这个边远乡村的重中之重。他们已开始拓宽农户到组的道路,改善入村口的要道。想办法把村主道与余杭境内的良塘省级公路接通,这条路一接通,杨墩上这条省道只需5分钟,比现在绕09省道缩短半个多小时,加上县里正在规划的“临杭大道”,这些道路的提升,将为杨墩休闲观光村带来真正的优势和效应。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村民每家每户做不好、做不了、不会做的大事。”这位3600村民的当家人说道,“杨墩人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原载2006年6月12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