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性的“新大陆”
17516200000037

第37章 健康与人性(1)

“生存、追求、利益”,这是人性的“三大要素”。其中生存是人性的核心。人类生存的唯一基础就是生命,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人类也就就不复存在。生命的内涵就是健康、长寿、平安,其中健康又是生命的核心。进一步来说,“健康”就是人类生存的核心,发展的核心,追求的核心……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和定义

按照《辞海》的说法,“健康”应该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性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辞海》1979年版551页“健康”词条”。这一健康标准的界定,细分起来有五项内容:一"是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是功能正常;三是体质健壮;四是精力充沛;五是具有良好的劳动性能。五个方面有一个方面不符合标准,都应视为不健康。按这一标准衡量,残疾人都应该划人不健康的范围以内。

如果按照追求生存追求利益的观点和要求来界定,在当代社会,“健康”的标准和范畴,应该包括具有正常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包括生活需要辅助工具者)和劳动能力(包括体力、脑力、心力劳动和需要辅助工具者B的人,就是健康的人。这种界定方法,没有把残疾人完全划人不健康的范围。残疾人和正常的人一样,只从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劳动能力三个方面来界定。也就是说,只要思维正常,并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者,就可称为健康的人。这样的界定对残疾人和非残疾人,对体弱者和体强者,对青年人、壮年人、老年人(60岁以内的),是一视同仁的,是公平、公正的。能够调动和鼓励社会上,除了思维不正常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不具有劳动能力者以外的所有的人,都能积极做人,都能积极做事,都有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出力、贡献的机会,达到社会和谐,“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的目的。

当代社会,已经出现没有双下肢的,可以安装下肢走道,甚至参加赛跑比赛;没有双手和双上肢的,可以用双足弹钢琴、修手表、用嘴写字、打电脑等;没有眼睛的,可以唱歌一当歌唱家,可以翻译盲文一当播音员;没有声音的,可以跳舞一一当舞蹈演员……随着科技的发展,残疾人所需要的工具,也会不断的发明和更新改造,不断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会让每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残疾人找到用武之地。

§§§第二节健康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和人类“追求利益确保生存”的活动。人们追求活动的首要条件是人,是活人,是健康的人(不是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的人一一其他同)。因此健康对人的性能的发挥是万分重要的。不但关系到人们的追求,而且关系到人们的寿命,关系到人们的生育。进一步来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关系到人和人类的的一切。

人们的追求,首先追求的是生存的需求,即生命的需求。生命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物质方面又有两种,一是“吃喝拉撒睡”生活方面需要的物质;二是“医疗保健”保证健康方面需要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也有两种,一是精神正常方面的,如知识、文化、权力、自由、理想、娱乐、旅游等;二是精神不正常方面的医疗条件等。

身体不健康,不但会影响人们的生存和追求,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寿命,影响生育和下一代。在前面人们的“追求机制”中,我曾经说过,“……在竞争中是凭“本事”的,即凭体能、技能、智能的……”(简称“三能”)。在“三能”中,“体能”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体能”其他“两能”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在“三能”中“体能”的内涵是“健康、长寿、平安”。

在人们追求生存的“三能”中,体能是第一位的,而在体能的三项“内涵”中,健康又是第一位的。由此推理,“健康”在“人性”中一一即人的性能中,是人们追求生存的第一要素,也是人们“幸福”的“核心”和“基础”。这一要素、核心和基础,对任何人和在任何地点都是适用的,对追求任何事物、任何对象也都是适用的。俗话说的好,“健康是个宝,人人离不了”,“健康就是命,有命万事兴”。

§§§第三节疾病的概念和定义

疾病,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在不同程度上,人体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这些损害防御代偿等作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双方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直至人体痊愈或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辞海》1979年版4077页“疾病”词条)。

我国中医学认为,疾病是“邪”与“正”两方矛盾的过程。在历代医学中很早就有“邪正相搏”、“邪盛正衰”、“正胜邪退"的记载和说法,因而对疾病应该采取“扶正”、“祛邪”的治疗措施。

我对“疾病”的定义是,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人体的某一组织、某一器官、某一部位、某一系统的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或在表面上发生紊乱、障碍、异样(异感",通通称为“病”或“疾病”。

所谓“紊乱”,就是人体的某一组织、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因病毒的作用,打破了原有的秩序、规律,如该吃不想吃(即该吃饭了,却不愿吃",该睡觉,睡不着(一宿一宿的老是睡不了——失眠",该便,不想便,等等。这种“紊乱”现象,就是“病”或“疾病”;

所谓“障碍”,就是人体的某一组织、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因病毒的作用而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如想吃吃不下(因食道有问题而吃不下",想睡觉睡不了(因某一部位疼痛睡不了或睡不踏实",想便便不了(因某一部位有问题而不能大便或小便)等等。这些现象就是功能障碍的表现,就是“病”或“疾病”;

所谓“异样”(异感",就是人体的某一组织、某一部位、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因病毒的作用,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如某一部位发青、红肿、刺痒,某一组织隐隐作痛,某一系统麻木,等等。这就是“病”或“疾病”。

以上因人体的某一组织、部位、器官或某一系统,因病毒的作用,而发生的紊乱、障碍、异样的三种现象,可称为“病象”。这三种“病象”或两种“病象”同时出现,或只有一种“病象”出现,通通称为“病”或“疾病”,或者说是“疾病”的征兆。这是从“病象”上来界定“疾病”的,与“辞海”上从“病理”上来界定“疾病”的说法并不矛盾。

这些“病象”是因为什么引起和造成的呢?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该吃不想吃,可能是因为感冒,也可能是因为胃炎引起的食欲不振,又如该睡不能睡或睡不踏实,可能是因为失眠引起的,也可能因为其它部位疼痛引起的,也可能因为神经分裂症引起的。因此,对各种病象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找出引起“病象”的根本原因。如该吃不想吃,是因为胃炎引起的,那么胃炎就是不想吃这一“病象”的“病灶”,就是不想吃饭和不能吃饭这一“疾病”的根源所在,也是“病名”所指。如胃炎就是胃病或称胃炎病。所以平时所说某某人闹了某种病,就是指的“病灶”而言。

为什么会引起胃炎,也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找出引起胃炎的根本原因。引起胃炎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我们称之为“病因”。

归纳起来就是,“病因”引起“病灶”,“病灶”引起“病象”。对“疾病”的认识应该从这方面人手。

疾病与残疾不是一回事。盲人、聋哑人等是由于疾病、遗传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残疾现象,是疾病或外伤的医疗终结。

残疾与疾病的不同点:一是残疾只有“残感”(不方便的感觉),而没有病痛或“病感”,一般疾病则都有病痛或“病感”;二是残疾不会往严重发展,不会因残疾而死亡。疾病则不然,有了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会往严重方面发展,甚至会因疾病而死亡。用这两点来衡量,残疾与疾病是完全不同的。

疾病与衰老也不一样。衰老主要表现在各种器官功能的衰退或衰竭,如视力衰退、记忆力衰退、性功能衰竭等。这些现象是不作为疾病治疗与对待的,但早期衰退、衰竭应视为疾病,属于健康研究之列。

外伤与疾病更不一样。外伤都不是因为病毒引起的,都是意外的伤害所造成的,因此也不在健康研究之列。

人们应该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人自身的机体组织,如外部的四肢结构,五官面貌,内部的血液循环,呼吸功能,新陈代谢,生育机能,生长发育,身心活动……都是“自然”的,或者说都是“天然”的。因此,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具有灵性的机构、系统(如大脑、四肢、五脏、六腑等)组成的。而每一个机构、系统内部,又由无数个具有灵性的零部件(细胞)组成。

形象地说,每一个有正常生命的人,都可以比作一部技术高度发达的、无与伦比的、任何时代人工都制造不了的“高精尖”的“机器”。而且一部“机器”一个样(长相不同),一部“机器”一个“型号”(个性、脾气、智商不同)。对每一部机器——中国现在有13亿多“台”(13亿多个型号)、全世界现在有70亿“台”(70亿个型号),人们只能顺从,不能“逆反”;只能维护保养,不能随意淘汰废弃。

这种“高精尖”的、数量如此庞大的、“天工”造就的“机器”,要活动、运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可能不发生一点问题,也不可能不出一点故障。也就是说,任何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点病不生,一点毛病没有。即使有极个别的人不生病,也没有毛病,但他也会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变化过程,在每一个不同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异常现象。尤其是人们到了老年之后,身体发生异常的现象更多,更为严重。

因此对待人们的身体,对待人们的健康,对待人们身体内部的各项功能和“零部件”,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都应该辩证的理性的认识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尤其是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能麻疲大意,掉以轻心,对疾病尤其对常见病不要大惊小怪,无所适从。应该做到,既要时时刻刻加强卫生防疫,注意饮食起居,防患于未然,又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应付突发事件。

§§§第四节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过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健康”和“病”和“疾病”联在一"起。一"谈到“健康”必然是没有病,一"谈到“不健康”,必然是有病。要谈到“健康”工作,就必然提到“卫生防疫”一一防“病”,必然提到“医疗”一-治“病”。

“健康”“和疾病”四个字之间,无论是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活动,都是大相径庭的两种事物两种现象。但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对待和认识“健康和F疾病”的关系呢?我认为:

1.这是过去的不科学的看法。在中国解放以前,或者说更早一些,在人群中经常患病的都是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发烧,极个别的不易治愈的病一如“喘(气喘)痨(肺结核)气(气胀)臌(脾大病)噎(噎食一食道癌)”等。因为那时生活条件低下,医疗条件更谈不上。虽然经常闹些常见病,但由于没有医疗条件,大多数人都看不起病,就经常卧床不起,等病好或等死。尤其是不易治愈的病,一害病就要卧床,直至亡故。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要健康就不能有病,如有病身体就不健康一就等于死亡”。

2.解放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逐渐好转,尤其是现在的医疗条件更好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一吃药或一打针就好了,不需要休息,更不需要卧床休息。过去难治的“喘痨气臌噎”五种疾病,现在的医疗条件,除了“噎”症以外,其他四种病都可以很快治愈的。

3.现在的血液病(如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心血管病等,虽然发病率比较高,但常服一些相关的药物,都可以制止疾病的发展、恶化,也可以坚持工作,坚持劳动,即坚持追求,不需要休病假,更不需要卧床休息。这部分人都可视为健康的人群。

4.疾病是健康的大敌,原则上说是对的。但对某些疾病也要辩证的看,唯物的看。据说现在世界上有16000多种疾病,但有些疾病,如脚气、脚汗、脚臭、脚热、皮肤临时瘙痒……是否都需要“大动干戈”清除“务尽”呢?我看不必如此。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体会和调查,有些小病要清除了会引起其他的病,甚至会引起其他的更严重的疾病。

5.我认为要减少疾病,甚至消除疾病,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是要从清除人们身体内部的病毒“着手”比较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需要外部环境一卫生防疫条件的配合,真正实现健康的因素和健康(三级以上)的人群大大增加,致病的因素和不健康的人群大大减少。

6.为了更好更科学的界定人们的健康和健康状况,根据公认的劳动(工作)考勤制度中休病假情况,可将健康状况划分为八个等级。

一级健康者:全年无病假;

二级健康者:全年病假5天以内;

三级健康者:全年病假10天以内;

四级健康者:全年病假一个月以内;

五级健康者:全年病假两个月以内;

六级健康者:全年病假四个月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