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性的“新大陆”
17516200000036

第36章 人性化的为己与为人(2)

§§§第四节为己是为人的前提和基础

要为人,首先要为己。要有健壮的体魄,必须吃喝成长;要有丰富的知识,必须学习文化;要有追求生存的技能,必须学会劳动;要有交际的经验和技巧,必须学会社交。简而言之,就是要具有较好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等“三能”。每月、每年追求和创造的价值一劳动所得,要超过个人需求的“社会平均值”。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如一年)内创造的价值,不但能满足(单位时间内)本人消耗的费用(社会平均值),而且有了富余,也可以称为“消费剩余”。有了剩余就可以为人。“消费剩余”越多,为人的数量就越多,“为人”的水平就越高。“为人”首先是“为”家庭内年迈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子女。如果单位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不能满足单位时间内本身必须消耗的费用,就会发生亏损(可以称为“消费亏损”)。消费亏损的人,不但不能“为人”,还要别人“为他”。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追求和劳动,除了个人在分配中得到的用于消费的部分以外,必然还会创造和带来两部分社会效益。一是所在的经营团队,产生一部分税金(增值税)、利润。税金全部上交,利润交纳所得税后,变成“剩余价值”。二是人们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所交纳的消费税。

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剩余价值等,这几个部分,必须会用做“为人”。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的价值一一劳动所得(为己部分)越多,创造的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和剩余价值就越多,“为人”的部分就越多。反过来又会为己创造更多更好的追求条件和环境,会进一步促进“为己”效率效益的提高。

除了可以计算的“劳动所得”、“利税价值”等有形价值以外,还有不可按量计算的“精神价值”。一个人所作所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如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黄继光勇于牺牲的精神、王铁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杨善州无私奉献的精神、张海迪刻苦拼搏的精神,、钱学森卓越创造的精神等等,可以称为“精神财富”。在精神上可以大大“为人”,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有的人斤斤计较,见义不勇为,劳动偷懒,工作耍滑;有的人甚至认为“我的生命诚可保,别人生命皆可拋”等,这些精神贫困者,不但不会“为人”,还会坑人、还会害人,还会影响别人的追求,误国误民,误人误己。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或者说害人不成反害己。

§§§第五节为己与为人趣辅趣成

为己与为人,从字义表面来分析,两个词一“私”与“公”是格格不人的。但在人们追求生存的实践中,却很难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来认识,这两个词在实践中的关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如同一个“连体”人。这种“连体”现象,除了第一次“所得”分得清楚以外,其它是很难分清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是每个人既是社会的管理者,又是社会的被管理者的“大社会”。户口迁移不受限制,劳动就业不分地区,公务人员录用不分民族,选举代表不分职业,报酬分配不分性别,社会和谐人人参与,社会治安人人有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人人参与经营、人人参与发展的“大经济”。在经营发展中人人出力,人人奉献,人人受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是商品质量人人参与监督,商品价格人人参与竞争,商品流通人人参与交换的“大市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利益分配方面是人人参与的“大分配”。分配在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生产关系协调的“牛鼻子”。在分配上国家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逐步推行“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分配模式,使得利益分配逐渐趋于公平、公正、合理。

我国现代的分配,主要方面具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分配主要包括:在工作岗位上劳动人员的工资报酬,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伤残人员的待遇和抚恤金,原粮、原畜、海产收购价格等。还包括在职人员(业余的)和闲散人员的科技发明、创造以及智力、智能发挥的“应得”。二次分配包括国家参与的各项保险、福利待遇、资源配置、各项投资、各项存款、存物“应得”、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等。三次分配是商品价格。四次分配主要包括:财产继承、捐献及人道主义援助的分配。

从以上“人人参与”的活动中,足以说明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双重身份。在社会管理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经济发展中,既是劳动者,又是促进者;在市场经营中,既是商品的提供者,又是商品的消费者;在利益分配中,既是利益的创造者,又是利益的受益者;在“大社会”的管理中,在“大经济”的发展中,在“大市场”的交换中,在“大利益”的分配中,既“为己”又“为人”。

这个结果可以充分说明三点,一是为己与为人并不矛盾,在各项社会活动中是完全一致的。二是为己与为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相辅相成”,“水涨船高”;三是为己的潜在能力是无穷的,在此基础上为人的潜在能力也是无穷的。

§§§第六节为己与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们通过追求,除了为己获得报酬以外,创造的利润、税金是为人的,也就是广义上的为人民服务,既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条件,又为国家富强作了贡献。工作劳动任务超额完成的越多,工作劳动质量越优,贡献就越大,为人民服务就越突出。

2.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过程中,最艰苦的时候,革命队伍中不管是领导还是战士,除了保证一日三餐(有时候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不“赤背露体”以外,其它什么待遇也没有,更谈不上养家糊口。因此,那时人们追求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大同”的理想,多消灭敌人,尽早解放全中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革命战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毫不为己,就是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尽早解放全中国。革命战士都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夕卜”的“为人”,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

3.国家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完成各项任务,工作质量也很好,“为己”也得到了应得的报酬。因为工作任务的完成保证了或促进了所在团队任务的完成,这就是“为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除了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之外,又有新的办法新的思路出台,进一步提升和促进了本职工作和本团队的工作,那就是更好的“为人”,也就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还有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除了确保正常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还降低了刑事案件、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减少了经济损失等,这些都是更多的“为人”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七节为己与刺己的嘏市区别

为己与为人是辩证的统一。真正意义上的为己实质上就是为人;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实质上必须先为己——穷实为人的基础,可称为“为人主义”。这是实事求是的称谓,不是虚伪的表达。“为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即个人主义),其本义相差甚远,大相径庭,格格不人。

1.“为人主义”与“利己主义”都来源于人的追求本性。人的追求本性表现类型,有先进、中间和后进等三种形式。“为人主义”是人的先进性的表现,“利己主义”则是人的“变性”表现。

2.“为人主义”者在思想意识上,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利益分配上,是“先人后己,吃亏让人”;在追求的行动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危险时刻,冲锋在前,敢于牺牲;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从业;在做人方面,堂堂正正,不卑不亢。

“利己主义”者在思想意识上,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在利益分配上,是“先己后人,斤斤计较”;在追求的行动上,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危险时刻,“退却在前,冲锋在后”;在做人上,是“嘀嘀咕咕,是是非非”……

辩证地说,没有私就没有公,没有个人就没有群体,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国家利益。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就是为了维护全国公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而运转的。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国家和社会绝对不主张,永远也不会主张人人都不为己,事事都要牺牲个人利益。相反要求和鼓励人们,都要正当的积极的追求个人利益。

全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和谐相处,为己劳动,为人追求。确保全国GDP不断提高,个人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国防力量不断增强,充分体现为己与为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