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17532300000034

第34章 深情厚望——袁宝华谈提高企业家的政治素质

4月的春风绿了京华,也把春意带进了三里河国家计委大楼一间整洁明亮的办公室里。

满头银发的袁宝华同志精神饱满。他高兴地招呼记者坐下,自己也在一只沙发落座,与记者促膝相谈。

话题从《中国企业家》杂志开始。他说,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中国企业家》已经创刊5周年了!刊物办得还好,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发行数掉了一些,并不说明影响缩小了。《中国企业家》,顾名思义,就是反映中国企业家的,主要读者也是企业家。要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编辑们一定要更加关心企业家们所关心的事。比如当前大家很关心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干群关系这些问题,你们就应该努力多加报道。

他谈到1989年发生那场政治风波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很大变化。国际上风云变幻;国内日趋安定,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情况的变化自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想法、看法,这就要求刊物一定要把握住企业家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去组织文章,以正面教育为主,把宣传工作做得更主动,更细致,更有效。

袁宝华同志是我们党内著名的经济专家,建国以来担任过经济方面的很多领导职务,如今年事已高,退到二线,仍然兼着国家计委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的职务,继续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他对经济问题和企业问题非常熟悉,说完这番话后,就单刀直入地切入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我们的企业家。

他认为,企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办好企业,必须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有党政工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全心全意地依靠企业的广大职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纠正一段时间里发生的失误,就否定厂长(经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中心作用。企业家不是谁封的,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改革的产物,是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旧的经济运行体制下,企业家很难出现。当时不具备这个客观条件。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践中,企业家才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时势造英雄。我们的企业家不是温室中的花草,而是在大风大浪中拼搏、奋斗出来的,他们都是有觉悟、有本领的企业经营者。经过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的考验,更加证明我们的企业家队伍是可靠的,他们的确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部分。

袁宝华同志接着谈到了企业面临的困难。他说,从1988年9月开始治理整顿,一年多来已见实效,但是企业也遇到了资金紧缺、市场疲软、停工停产等困难,受到很大的困扰。企业为克服困难,要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企业家的担子之重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企业家们在困难面前都能振奋精神,市场疲软人不疲软,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发动群众,想方设法去改变局面。此中甘苦,不是此中人是难以体会的。

袁宝华同志话锋一转:当然,有些人出了问题,但那是极少数。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一人有问题,就认为人人有问题。社会舆论对企业家要有个公正的、正确的评价。从企业家这方面来说,又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主动为国分忧,多做贡献。国家和社会要理解企业家的难处,企业家也要理解国家的难处。我们的社会主义企业家,不仅在业务上要搞好经营管理,而且在政治上要成为清醒的、坚定的革命者。清醒,就是政治上不糊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坚定,就是在困难面前不动摇,有决心和信心。

说到这里,袁宝华同志举了一个最近被取消优秀企业家称号的例子,语重心长地接着讲,有的企业经营者头脑不清醒,无非是这样造成的:学习不够,在成绩面前昏昏然;或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就像毛主席批评教条主义时说过的,“言必称希腊,死不谈中国”,就是忘记了我们自己的宝贵传统和经验。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借鉴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经验,以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但是我们也决不能成为他人经验的奴隶,而忘记了自己的国情、厂情,忘记了我们搞社会主义决不能照抄照搬资本主义的东西。还有一些同志,存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以为企业家只需简单地发号施令就行了,而不是把自己当成率领千军万马去冲锋陷阵的鼓舞者和组织者。这样的“孤家寡人”,不摔跤是不可能的。我们讲群众观点,讲贯彻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基于这样一种清醒的估量: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化为群众的行动,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职工群众;没有职工群众的支持,再好的发展战略也不会成功,要克服困难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企业家是扎根在群众之中的,他们的最大本领就应该是坚定依靠职工群众,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一切有出息的企业家,千万不可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

对于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来说,除了要求他成为清醒、坚定的革命者以外,还有另一个要求。这个要求,袁宝华同志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对新事物孜孜以求,勤奋学习。他饶有风趣地举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例子,说道: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为什么能够称雄世界乒坛,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每次都是从零开始。当代经济生活活跃异常,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情况、信息日新月异,市场形势也瞬息万变,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说到这里,袁宝华同志总结道:社会要正确评价我们的企业家,这是一方面;企业家要正确对待自己与群众、与客观经济生活的关系,这是另一方面。企业家对待自己,就是要做到清醒坚定、依靠群众和不断学习这样三条。其他条件都是由此派生的。做到这三条,把企业的事情办好,企业家也就算合格了。

讲完这三条,宝华同志又一次提出对《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要求。他说,我们的杂志要正确地评价企业家和分析企业家,同时,还要热情地关心企业家们的成长,要成为企业家的良师益友,真正使他们感到这个杂志是须臾也不可以离开的。要成为良师益友,首先必须是严师诤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杂志批评方面的内容少了些,尤其是正确、热情的批评少了些。应当有三个满腔热情:满腔热情地讴歌我们的企业家,满腔热情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要满腔热情地对他们的不足提出正确、及时、恰如其分的批评。既要讲公道话,讲心里话,讲“理解万岁”,也要讲缺点。当然,企业家也是普通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因此刊物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情趣,让他们在一天劳累之后能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快的休息,要为他们的“八小时之外”多想想。

说到这里,宝华同志笑了起来:其实,企业家们哪里有什么“八小时之外”!他们常常是早上班、晚下班,下班回家早又有人等在那里,节假日也很少得到休息。多为他们想想这方面的事情,也是我们的责任。他还说,《中国企业家》应当成为社会及各方面同企业家交流的天然纽带。他好似自嘲又好似感慨地接着说:像我这样的老同志,也经常接触企业家,但他们总是把你当成领导,要想很真切地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想法,还真不容易呢。杂志就不一样了,你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同企业家保持密切联系,你们可以有这个优势,为什么不去发挥这个优势呢!

袁宝华同志的一席话,无论对我们的企业家,还是对我们的杂志社,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和殷切的期望,离开了他的办公室,他的话语还在我们的脑海里盘旋回响。我们想到,他对企业家了解得比我们多,还竟然把了解企业家的愿望寄托在杂志社的记者身上,毫无疑问,这对我们的工作将是一个有力的鞭策。我们还想到,要尽快地把他的话转达给企业家,使企业家们心里也能够激起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