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事传奇——战争中的隐秘事件和幕后谜团
17543000000005

第5章 千奇百怪——不为人知的战争起因(4)

1920年,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2%。1921—1929年,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3%,美国成为一战后获利最大的国家。由于大战中赚得巨额利润,在战后更新设备,大力采用自动传送装置等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的大量生产,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及对美国在财政上的依赖,夺占新的国外市场。在国内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扩大消费市场。1927年,分期付款售出的汽车约占60%,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为48.75亿元。因此,工业有很大发展,以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房屋建筑最为突出。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1929年,美国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48.5%的工业产品,对外投资达17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把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50亿美元)掌握在手中,还第一次夺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中的首位。

但是在资本主义表面繁荣的虚假光环背后,经济危机的巨浪却在暗处汹涌澎湃。具体到美国,当时美国总统是柯立芝,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这一繁荣本身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失调。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1920年至1921年的经济萧条严重打击了农场主。尽管农产品价格在1923年有所回升,但农业的不景气一直延续至30年代。1919年农场主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16%,到1929年只占8.8%。1929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3左右。1914至1927年间,农场主的抵押债务增长一倍以上,许多农场主破产。农民购买力大大下降。

第二,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高涨主要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一些设备陈旧的工业部门如采煤、造船等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至于旧的纺织业、制革业等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失业。

第三,从根本上说,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一个狭窄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成千上万家公司在竞争中消失。1925年,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美国民生产总值的53%。到1929年时,15家大公司集团控制了全美电力的80%;20个集团控制了98.5%的跨州输送电路等。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的事实,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财富越来越多地落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攫取。另一方面,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一年2000美元)或在这一水平之下。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他们的收入占国民收入不足4%。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在1927年,美国全国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余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第四,国际经济中的潜在因素加深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危机程度。到1920年,欧洲地区的国家共欠美国约133亿元债款。欧洲的穷困和美国的高额关税,使欧洲国家不可能用黄金或商品来加以偿还。另一方面,美国出口始终多于进口,1928年出超达10万多美元,从而使世界黄金大部分流向美国。其结果是,欧洲各国难以恢复金本位制,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从美国买进多于他们卖给美国的商品。美国在海外的市场在日益缩小。

上述种种潜在问题都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美国日益膨胀的经济力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预示着危机将一触即发。

1929年上半年,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持续上扬,呈现一片“繁荣”。10月23日,股价开始急剧下跌。次日,在一些银行巨头的干预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美国总统胡佛声称:美国经济“形势很好,欣欣向荣”。但是,好景不长,29日,股市出现了灾难性的风暴,一天之内抛售了1 600多万股,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下跌了40%,转眼间,许多人破产。到11月,纽约股市的各种股票损失达260多亿美元。

据统计,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 500万至1 700万人;此外,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当时,穷人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而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来势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以至于“大萧条”、“大恐慌”成了这次危机专用的代名词。

面对经济危机的袭击,大多数国家通过拉动内需,加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宏观调控来走出困境,使经济得到复苏,而有的国家由于国家自身能力的不足,无力扭转和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从而走上了另一条极端的道路,即法西斯道路,把眼睛瞄上了别国的饭碗,企图通过战争来转移经济危机对其的影响,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德国和日本。

经济危机下的法西斯夺权

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打击沉重。危机高峰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将近一半。危机期间,德国失业者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在经济危机袭击下,法西斯党的影响迅速增长,最终使希特勒上台成为可能,并将德国带向一条战争不归路。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转年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又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1936年3月,希特勒政府废除《洛迦诺公约》。至此,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在德国形成。

而在日本,在“大萧条”前的1927年,日本就爆发了金融危机。银行与企业的破产导致日本政局动荡,促使军国主义头目田中义一内阁上台。1929年美国空前的“大萧条”迅速波及日本,外出逃荒、倒毙路旁、全家自杀、卖儿卖女的事件层出不穷。面对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日本财阀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建立“强力政权”,致使以陆军为主力的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利用英美经济危机、中国内乱,加大了入侵中国的步伐。1936年8月,日本决定了“向南部海洋发展”的“国策大纲”;1936年11月,日本同纳粹德国缔结《日德防共协定》。至此,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历史已经证明,巨大经济危机可改变许多国家的面貌,当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德日法西斯的上台,直接结果就是二战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