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以后,马上开始对外扩张的准备,以此来转移经济危机带来的百姓对政府的不满,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并于1937年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希特勒上台后则废除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束缚,大肆扩充军备,煽动民众的复仇心理,于1939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1929年的这场经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在这一非常时期,受《凡尔赛条约》压制过于严重的德国和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日本走上法西斯侵略道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资源的争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也是一个战争频发,多灾多难的国度。2003年3月24日,战争再一次降临到这个被制裁得疲惫不堪的国家。
这次战争的发生源于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检查,但检查的结果并不是事前所预计的,这让美国很不满意,在联合国人员应美国要求撤出伊拉克后,美国就开始自己动手了。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美国给伊拉克扣上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帽子,绕过联合国开始了对伊拉克的武力打击。海湾战争后一直受联合国制裁的伊拉克现在已是国贫民弱,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邪恶轴心论”的诞生
“邪恶轴心”一词是美国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他将那些“支援恐怖分子的政权”形容为“邪恶轴心国”。布什认为世界上80%的“垃圾人口”分布在全球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垃圾人口”成为产生“无赖国家”的根源,是世界动荡和不安的发源地;一旦这些“无赖国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成为反对20%“精英人口”的“邪恶轴心”。以“20对80”理论为基础的“单极主义”确定了美国对敌人的定义:“任何持有或谋求对美利坚合众国具有威胁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都是敌人。”
这个定义的潜台词是:只有美利坚合众国有权拥有和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他任何已拥有或谋求拥有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不论是现在的敌人,潜在的对手和目前的盟国,都是对美联邦共和国有潜在威胁力的“恐怖主义”和“邪恶轴心国”。“邪恶轴心国”理论是布什政府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之后,布什又在2002年1月29日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时,点名指责伊朗、伊拉克和朝鲜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布什在首次国情咨文演说中声称:“通过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政权构成日益增加的严重危险。”布什对参众两院表示:“他们可能会向恐怖分子提供这些武器,使他们拥有与其仇恨心理相匹配的手段。”
布什接着说:“他们可能攻击我们的盟国,或者企图讹诈美国。在此情况下,坐视不管的态度都会付出沉痛的代价。”
布什点名指责朝鲜“正在配备导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其人民正在忍饥挨饿”。伊朗“咄咄逼人地寻求这些武器并输出恐怖主义”。伊拉克则“继续向美国显示敌意,并且支持恐怖主义”。
布什还表示:“美利坚合众国不会允许这些世界上最危险的政权利用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武器来威胁我们。”
布什的话一经传出,不光引起上述三国的强烈反对,其他国家也备感不安,纷纷揣摩个中含义。
伊拉克官方当时称,美国和以色列实际上是在利用打击恐怖主义的借口,来对付那些不愿意屈从于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家。布什的讲话是为美国再次攻击伊拉克作舆论准备。
当前,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邪恶轴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前,“邪恶轴心”论在国际社会应者寥寥,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明确表态,反对任意扩大反恐战争。那么,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硬要说它们是新的“邪恶轴心”,又为何故?按照布什的说法,这三个国家都“支持恐怖主义”和试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迄今为止,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中任何一国政府参与了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而且伊朗在事件发生后就明确表示,支持反恐战争。
至于是否发展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三国都已否认,但美国不相信。然而,即使它们有了此类武器,谁又敢冒灭顶之灾而将它们直接或假借恐怖分子之手间接使用于美国这个世界头号核大国呢?其实,这三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政策都不对路,与美国的关系都不和睦。
因此,不少人怀疑,美国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装到“邪恶轴心”的套子里,是为了在反恐的大旗下对这些宿敌进行可能的打击作好舆论铺垫。
伊拉克石油的诱惑
伊拉克是海湾地区的大国之一。早在前3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亚述和巴比伦人已在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希特镇成功地采集到含有天然沥青的油苗,从而开始了后人寻觅和探索石油的历史过程。有的美国石油学者说,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工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最重要的是,伊拉克至今仍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据《油气杂志》2001年底统计数据显示,伊拉克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为154.11亿吨,超过美国和欧洲国家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的总和,占世界石油总储量1 413.09亿吨的10.9%,占海湾地区石油储量939.17亿吨的16.4%。
另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估计,伊拉克除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 120亿桶,可能还蕴藏着2 220亿桶石油,仅在伊西部沙漠地区就可能蕴藏1 000亿桶石油。
控制伊拉克,美国将获得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巨大影响,即“拧开伊拉克石油龙头将淹没世界石油市场,从而大大降低油价”;控制伊拉克,将为美国石油公司提供新的商机;伊拉克的政权更迭将给美国公司再次参与伊拉克石油业提供大好机会。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处于美军占领之下,国家主权旁落,伊拉克石油资源基本上不姓伊,而姓美。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之后,美国就直接控制了遭到战争毁坏的伊拉克油田的重建工作。
布什政府对参与伊拉克战争的盟国“论功行赏”,即把伊拉克油田重建合同分配给美国以及英国等紧跟美国派兵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其他西方盟国的石油公司承包。现在美国又越俎代庖,一手主导制定伊拉克新的石油法案,使之主要为美国及亲美的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的利益服务。
美国不但对伊实行长期军事占领,控制了伊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还通过制定伊新的石油法案,控制伊的经济命脉——石油资源。这样,布什政府将其发动的伊战定性为“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说法就不攻自破,其征服伊拉克、控制伊石油资源的原始动机暴露无遗。
事实上,美国的如意算盘并不如意。如果说美国在伊战中取得了“胜利”的话,那么这种“胜利”就是比失败还要悲惨的“胜利”。
迄今为止,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超过了3 200人,受伤近3万人,战争耗资近10 000亿美元。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伤亡名单越拉越长,战争拨款日益增多,美国道义形象一落千丈,外交上陷于孤立,软实力加速衰落,美国社会反战呼声越来越高涨,政府民意支持率降到30%,为其当政以来的历史最低。奥巴马上台后迫不及待地制定了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以此来挽回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力争从伊拉克战争泥潭全身而退。
伊战给伊拉克人民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惨祸,不但使其国家主权丧失,沦为美国的卫星国,而且造成65.5万伊拉克人死亡,1/8的伊拉克人沦为流离失所的难民,500万儿童成为孤儿。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伊拉克战争都没有赢家。伊拉克固然是最大的受害者,美国和布什本人以及布什所属的共和党也是输家,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多数美国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