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我的管理心得
17557300000028

第28章 思想管理:力是你单个的,能是集体的(4)

马云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每一次的演讲都能够妙趣横生,令听众忍俊不禁,沉浸在他的演讲氛围中。而马云在演讲中所讲的那些故事,并不单纯是为了逗乐,或者随意想起来而讲的,马云讲的故事,都是有深意的。马云的故事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版本,老少皆宜,让听众能从中受到不少启发。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杭州学英文,在西湖边上,老外说你们广播操很好啊,我就教他们广播操,教完之后我回过头来看看,他们也回过头看一下,我一笑,他们也一笑,我弯了一个腰,他们也弯了一个腰。第二天表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所有人都回头看一下,笑一下,弯下了腰。这个就是习惯。你前面一贯认为对的东西,也许当时是出于我们竞争的需要,当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傻傻的,于是越来越傻,越搞越大。”

马云给员工讲这个故事不是单纯为了回忆自己小时候遇到的趣事,而是为了让员工转换头脑,换一下思维考虑工作,马云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马云知道对员工的管理不只要流于表面,不单单是要给员工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氛围,还要给员工好的思想管理。马云向员工灌输自己的理念时,并不是生硬地搬出条条框框,而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来和员工进行灵活沟通。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进步,阿里巴巴网站这几年来没有重大突破?因为太封闭了,这么多年来的行为要改变是很累的。两夫妻生了一个孩子,一个星期想不出一个名字,然后爷爷一脚踏进门来,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想了,一个根、一个宝都要有,其他随你们挑。夫妻俩说,那只能是根宝了,你已经限制了,姓徐也不能改,那就是徐根宝,要么就是徐宝根。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改是没有希望的。”

马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向员工们说明在工作中如何做出突破,而员工又为何难以突破的道理。

这就是马云管理的魅力,他能够摆脱枯燥的管理者身份,对待员工就好像是一个幽默的大家长在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一样,没有公式化的束缚,没有逻辑上的顾虑,只是自然的真情流露,案例和故事都是信手拈来,这样对员工来说更具亲和力,彼此沟通起来也会更加畅通。

马云管理智慧

企业的管理者责任重大,就像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说的那样:“领导者扮演着剧作家、制片人和导演的多重角色。”在一个企业中,领导者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扮演好适当的角色,很多领导者一直是单一的角色,有的时候,对员工起不到促进作用。比如在和员工沟通时,如果一直是给员工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大道理,那员工一定会听不进去,没准还会产生反感的心理。

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有一些管理的技巧。马云很有技巧,他总是能巧妙地利用一些好玩、易懂的故事,不但调动了现场气氛,还会让员工听起来更加容易接受。有一些比较严肃或者比较沉重的话题,马云也能够通过讲故事来轻松化解。

2008年12月6日,在《企业家》年会上,马云就对那一年的经济危机做了演讲:“今天北京的报纸上登了一只大傻鸭,被湖面上的冰给冻住了。因为它没有料到今年的冬天会这么冷,而那些有准备的鸭子提前上了岸,于是就安全了……金融风暴也是如此,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准备……我说过金融风暴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那是因为半年前阴云密布而大家浑然不知,那是最可怕的。现在虽然雨很大,但大家都在关注,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马云之所以会提到鸭子,是因为在演讲的当天早上,马云的助理为他买了一份报纸,在报纸上,马云看到了一条新闻,就是说北京的某个湖里有一只鸭子被冻住了。那则新闻图文并茂,马云看到后便记住了,然后将这个事情作为自己演讲的开端。马云用这个故事生动指出了大家在危机应对方面的迟钝,让大家从中有所反思。

卡尔·罗杰斯和罗斯里斯伯格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写过一篇著名的关于领导者沟通技巧的文章,他们说:“仅仅做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沟通必须把双方的情感互动纳入考虑范围,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学会尊重员工的个性,倾听不同的观点。”

管理者有一个好的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不论这个管理者能力有多高,思想有多么深刻,如果他没有一个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灌输给企业的其他人,无法被其他人很好地接受,那会令工作事倍功半。如果管理者能够在沟通中将故事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有趣又不浮夸,那管理起来会更加有效,也会更加容易被企业中的人接受,从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们应该为结果付报酬,为过程鼓掌

你人很好,也很善良,但你的企业还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没有形成真正的商业模式。就像人喜欢看太阳,但看过太阳后眼睛不舒服。在成功的阳光背后会有无数的黑暗,其中蕴藏着数不清的挫折及困难。任何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成功,外人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辉煌灿烂,很少有人能看到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执着。

——马云在《赢在中国》的点评

马云管理案例

在2007年《赢在中国》第二赛季晋级篇第六场的时候,一位叫刘晓宁的选手带着她的项目“找我中文网”参赛,马云仔细向她询问了有关项目的投资细节以及合作规模等问题之后,对刘晓宁做出了一番点评。马云认为刘晓宁最好不要马上开始创业,她最好等上5年,在这5年期间,找一家公司,脚踏实地地好好工作,从工作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然后再考虑创业。

马云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建议,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当初,马云从大学毕业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顺利进入电子工业学院(现在改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这个机会可是很难得的,在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毕业生中,马云是唯一一个能进入高校任教的,这是让很多人眼红的职位。

不过,当时改革开放已经10个年头,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要么出国深造,要么下海经商,马云这么活跃的一个人,自然也不会甘心一辈子留在校园里过平淡生活。估计马云可能会有别的想法,在马云的派遣证发到手之后,学院的老领导亲自找他谈话:“马云啊,你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你可要好好珍惜,你肩上扛的可是我们杭州师范学院的牌子,你可不能搞砸了,我们来打个赌,看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

老领导和马云定了一个5年之约,马云为了不辜负老领导的期望,便痛快答应了。收拾好行李,马云便去了单位报到。马云任教的电子工业学院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理科专业有很多优秀教师,但在商务、外贸、外语等专业上,师资就比较贫乏。擅长英语的马云,对国际贸易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所以,马云很快就成为了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

虽然说当大学老师,马云一个月的工资不过八九十元,以马云的能力出去闯荡,一个月挣的只会多不会少,但马云因为当初答应了老领导起码要在大学干满5年,便一直潜心在高校“修炼”。

马云日后表现出的口才能力,可以说正是那几年的高校任教打下的基础,他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因材施教,对他在之后的创业经商之路上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从这个细节上看,马云后来能够创业成功,与他在高校的“潜心修炼”有一定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才让马云的下一步能够走得更稳妥。

马云管理智慧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成功不是以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学历或家庭背景来衡量的,而是以他思想的‘大小’来决定的。”在商业的竞争中,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最要不得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结果,不顾过程,不择手段,想要赢得高利润,但这样的管理者到最后往往无法将企业的业绩提升,反而会将企业带入低谷。

“阿里妈妈”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网络营销平台,马云曾公开表示过,创建“阿里妈妈”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自己盈利,相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当初支持阿里巴巴和淘宝的中小网站的感激的一种方式。

在众人的眼中,马云的阿里巴巴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可是大家没有看到阿里巴巴在艰难时期,那些给予过马云支持的人。阿里巴巴创建起来的时间还不长,相比一个已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熟企业,它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假如没有投资者的信任和帮助,仅凭自身的力量,那这个孩童又如何一路成长起来呢?

淘宝网现在已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大型交易平台,也是阿里巴巴的支柱产业。然而,支撑起今日辉煌的背后,是曾经的那些困难和风浪。那时候,国际巨头几乎将所有大型网站的广告都买断,这也就意味着淘宝网处于一个被软禁的境地,步履维艰。万般无奈之下,马云不得不找到众多的中小型网站,并向这些网站请求帮助。

试想下,如果当时那些中小型网站没有及时地伸出援手,那么今天的阿里巴巴还会存在吗?当然不会。所以,马云今日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那些中小型网站所给予的。若不是它们,当初在种种围困中的阿里巴巴也不会突出重围,在险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这样的恩情,马云不会忘记。一直到成功之后,他依旧记得自己在困境中接受过的种种帮助,甚至于回报这些中小型网站成为了马云的一个心结。在马云看来,中国的互联网想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不能完全由几个大型网站垄断和控制,而是要各种中小企业都参与竞争,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为了这个目的,也为了回报让他“起死回生”的众多中小型网站,马云无论如何也要支持它们的发展。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阿里妈妈”。

马云明确地表示过,“阿里妈妈”能否为他带来盈利他都无所谓,他所看重的是“阿里妈妈”能否创建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能否让中小型网站获利。而“阿里妈妈”创建后收获的一系列“数字”表明,马云再一次成功了。

马云如果只想着盈利,只想着挣钱,那“阿里妈妈”就不会有了,正是因为马云不看重结果,他只想在有了能力之后,也回报他人,结果自然是两全其美,成全了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